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花都獵手》陶淵明(下)
《桃花源記》

 晉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余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偉大的陶淵明,他的詩文,將與日月同輝,照耀著中國文學的發展道路。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裡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歎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乾、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諡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歎道:“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裡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麽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讚》、《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王唯繼承了前人的傳統,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有陶淵明詩歌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也有謝靈運詩歌的細致精工的刻寫。語言清新明快,潔淨洗凝練、,是樸素平淡與典雅秀美的完美結合。而且語言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

 蘇詩頻用白詩意,且於陶淵明之疏仕隱居亦有同好。陶淵明的獨善型人格產生在政治混亂的中古,而蘇軾就是後封建社會的文化心理氛圍下的產物,蘇詩對於陶詩豪放的成分更多一些,但蘇對陶評價很高

 陶淵明遠離當時士大夫的門第,接近勞動的農民,無論在思想內容上,在文藝形式上,都走著與當時貴族化的文壇相反的道路。他反對剝削,歌頌了勞動,並身體力行;他發揮了五言古詩優秀的傳統,高度發展了民歌傳統上白描的手法;在數量上及詩歌的接觸面上都遠遠超過前代及當代的詩人;他的成就因此成為中國詩史上一個寶貴的收獲。正像無數優秀的作家們,都代表一個寒士階層與統治階級的對抗,但在這些寒士中,只有陶淵明是真正走向農民的。這就使得陶詩在一切詩篇中,都顯得那麽素樸淳厚,單純明朗。他的風格是最富有個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中國文學史上,自屈原以後,僅有少數詩人能以自己的品格構成典型的形象,陶淵明正是這樣的,他因此是中國最優秀而且偉大的詩人之一。

 陶淵明的出現,使得沉寂了將近百年的詩壇,重又獲得生命的力量。他不僅總結了魏晉古詩,而且也啟發了宋以後的新體。他的健康的鮮明的詩句,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歌唱,就是此後詩壇所要走的道路。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可以說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鼻祖

 最後就拿與陶並世的幾位”隱士為例,建議樓主讀一下陶淵明寫《挽歌》的故事,就能明白陶之隱與尋常的沽名釣譽之舉有什麽不同了。

 陶淵明的有關詩詞:

 1.詠貧士其七(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飲酒十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擬挽歌辭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歸鳥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飲酒其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雜詩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命子其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飲酒其八(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0.勸農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1.停雲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2.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3.和郭主簿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4.讀《山海經》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5.飲酒其十(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6.擬古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7.答龐參軍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8.命子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9.贈長沙公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0.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1.移居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2.時運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3.詠貧士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4.飲酒其八(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5.責子(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6.答龐參軍其六(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7.和胡西曹示顧賊曹(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8.歸園田居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29.飲酒十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0.形贈神(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1.遊斜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2.飲酒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3.和劉柴桑(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4.命子其七(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5.答龐參軍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6.歸鳥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7.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8.擬古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39.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0.命子其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1.飲酒其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2.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3.讀《山海經》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4.讀《山海經》其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5.飲酒其七(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6.飲酒十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7.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8.榮木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49.讀《山海經》其十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0.飲酒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1.讀《山海經》其七(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2.贈長沙公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3.擬古其八(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4.雜詩其八(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5.飲酒十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6.歸鳥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7.影答形(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8.歸園田居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59.答龐參軍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0.飲酒十九(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1.詠貧士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2.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3.詠貧士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4.讀《山海經》其十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5.贈長沙公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6.雜詩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7.擬古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8.飲酒十八(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9.神釋(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0.詠貧士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1.擬古其八(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2.榮木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3.止酒(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4.雜詩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5.歸鳥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6.連雨獨飲(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7.影答形(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8.雜詩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79.還舊居(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0.和郭主簿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1.讀《山海經》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2.擬古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3.飲酒其十(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4.勸農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5.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6.擬古其六(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7.詠貧士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8.勸農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89.停雲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0.詠二疏(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1.歸鳥其一(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2.詠貧士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3.飲酒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4.贈長沙公其三(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5.答龐參軍其五(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6.雜詩其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7.時運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8.勸農其四(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99.飲酒十七(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00.飲酒十二(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101.四時(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陶淵明的詩

 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衝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築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複雜性。

 陶淵明的詩多取材田園風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這就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衝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自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

 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

 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

 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複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複至天旭。

 飲酒二十首並序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複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複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複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複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絏塵羈。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簷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一往便當已,何為複狐疑!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複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十八

 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十九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

 冉冉星氣流,亭亭複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複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複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 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複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陶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