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花都獵手》諸葛亮
開放分類:歷史人物、三國、政治家、蜀漢、名相

 目錄•【生平簡述】

 •【生平年譜】

 •【五次北伐】

 •【遺世著作】

 •【史書記載】

 •【歷史評價】

 •【歷史地位】

 •【紀念古跡】

 •【發明創造】

 •【歷史事跡】

 •【其他傳說】

 •【諸葛智慧】

 •【有關詩詞】

 •【有關對聯】

 •【有關俗語】

 •【相關影視】

 •【發明創造】

 •【歷史事跡】

 •【其他傳說】

 •【諸葛智慧】

 •【有關詩詞】

 •【有關對聯】

 •【有關俗語】

 •【相關影視】

 【生平簡述】

 諸葛亮(公元184年),漢族,字孔明,號臥龍居士。出生在山東沂南縣,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醜、丁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但並未開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托付薑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生平年譜】

 年號公元年齡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181年1歲公元一八一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189年9歲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192年12歲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194年14歲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195年15歲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197年17歲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199年19歲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207年27歲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208年28歲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209年29歲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211年31歲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214年34歲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215年35歲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218年36歲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221年41歲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223年43歲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224年44歲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225年45歲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226年46歲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227年47歲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228年48歲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229年49歲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230年50歲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231年51歲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懿,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233年53歲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年54歲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五次北伐】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隻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複任丞相。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司馬懿為統帥督軍抵抗。諸葛亮率主力迎戰司馬懿。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而來,糧食後勤有限,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裡)。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遺世著作】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系後人托諸葛之名偽作,真偽存疑)、《誡子書》。

 《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

 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太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

 《南征表》

 初謂高定失其窟穴,獲其妻子,道窮計盡,當歸首以取生也。而邈蠻心異,乃更殺人為盟,糾合其類二千餘人,求欲死戰。○《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

 《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邇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懼,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北)〔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史書記載】

 詳見《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由晉代陳壽撰。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歷史評價】

 陳壽:1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2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3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谘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4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乾,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5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6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傅乾: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劉備:1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2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歷史地位】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1、《新唐書禮樂五》記栽:“開元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2、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禦賜廟堂於隆中。

 宋代既把諸葛作為忠臣來祭祀(賜英惠廟加“仁濟”),同時仍然把諸葛作為名將來祭祀,其地位僅次於獨居首位的張良,還是和孫武、韓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複、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金人遵唐舊製,但降低管仲和韓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諸葛亮的名將地位仍巍然不動。而且在《金史》的觀念裡面,誰說出“諸葛亮不知兵”,就證明此人“好為大言”。

 元代武廟從祀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諸葛亮,地位和孫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2、元英宗封諸葛亮為戌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誕生後,三國演義故事在古代民間頗為流行。作者對諸葛亮進行了神化,諸葛亮被賦予了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為避免演義小說的巨大影響,故而此後的情況不列。

 【紀念古跡】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最早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與定軍山武侯墓遙相對峙。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

 【發明創造】

 中國歷來以政治軍事為重心,對科技向來重視不夠。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殊式貢獻。不過《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的三項發明創造,“損益連駑,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損益連駑,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駑十矢俱發”。這是軍事方面的重大改進,使其在與強悍的魏軍對峙時,常常處於上風。即使司馬懿帶軍,也只能堅守不出。在正面對抗中,終諸葛亮之世,蜀魏軍始終持平。木牛流馬是運輸工具的改進,在戰爭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改進生產工具亦是一項重大功績。

 【歷史事跡】

 一、佤族歸順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二、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镘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其他傳說】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裡,西距寶雞56公裡,北距岐山縣城25公裡。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裡,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衝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歎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裡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裡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嶽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讚頌嶽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吃瓜留子

 襄陽一帶曾有這麽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傳說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隻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淨、曬乾,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處位於今雲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夷陵之戰後,劉備憂憤而卒。乘此機會,益州郡(今雲南東部)漢族豪強雍闓背蜀附吳,煽動本郡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和周圍諸郡反叛。為穩定後方,諸葛亮經過充分準備,於公元225年春季,兵分三路,進軍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地區,該地區在巴蜀之南,故稱南中)。諸葛亮采用參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在誅殺其他反叛的頭目後,於5月揮師渡過瀘水(今金沙江四川攀枝花市至金陽一段),在盤東(今雲南曲靖、瀘西一帶)生擒孟獲

 孟獲在當地少數民族和漢人中威望特別高,如果能使他誠悅歸服,南中就會穩定下來,蜀國的後顧之憂就解除了因此,諸葛亮不但不殺孟獲,還帶他參觀蜀軍的營陣,但孟獲卻反出狂言:"隻恨我從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才戰敗現在承蒙您讓我看了你們的營陣,要是就這般模樣,想戰勝你們也就太容易了!"諸葛亮聽罷孟獲這番話,知道他心裡並不服氣,當即就放他回去再來交戰如此戰而複擒、擒而複縱,到第七次被擒時,仍然讓孟獲再去重整旗鼓,決一勝負這時孟獲拜倒在諸葛亮面前說:"先生真是威力無比,我們再也不反叛了"諸葛亮見孟獲終於心悅誠服,便舉薦他到成都為官,還起用當地人充任官吏此後,在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未再發生大的動亂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奉節白帝城劉備托孤、水八陣

 白帝城坐落在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位於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作為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築城設防。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並托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托孤”。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築,明良殿、武侯祠、托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著與“托孤”有關的歷史名人。

 水八陣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約六裡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陣圖上,石壘縱橫八行,行壘間相距兩丈,共六十四壘。

 諸葛亮與空城計

 諸葛亮的空城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於明清以後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於來自於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注(郭衝三事)。

 【諸葛智慧】

 “智聖”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台。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讚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采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采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歷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複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他重視農業生活,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北伐,革新武器裝備,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為中國歷朝歷代所推崇成為智慧的化身。

 其實,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樣聰明,羅貫中只是把他神化了。

 【有關詩詞】

 五古·讀諸葛武侯傳書唐·李白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八陣圖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閣夜唐·杜甫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詠懷古跡唐·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八陣磧

 北宋蘇轍

 漲江吹八陣,江落陣如故。

 我來苦寒後,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遺跡,磊磊六十四。

 遙指如布棋,就視不知處。

 世稱諸葛公,用眾有法度。

 區區落褒斜,軍旅無闊步。

 中原竟不到,置陣狹無所。

 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

 獨使後世人,知我非莽鹵。

 奈何長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視不能去。

 諸葛武侯

 北宋王安石

 慟哭楊顒為一言,余風今日更誰傳。

 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

 諸葛武侯

 北宋王安石

 漢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黃。

 群盜伺昏黑,聯翩各飛揚。

 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

 掉頭梁甫吟,羞與眾爭光。

 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強。

 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

 勢欲起六龍,東回出扶桑。

 惜哉淪中路,怨者為悲傷。

 豎子祖余策,猶能走強梁。

 隆中

 宋蘇軾

 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今朝遊故裡,蜀客不勝悲。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

 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七律·書憤

 宋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謁漢昭烈惠陵及諸葛公

 南宋陸遊

 雨止風益豪,雪作雲不動。

 淒涼漢陵廟,衰草臥翁仲。

 畫妓空笙竽,土馬闕羈鞚。

 壤沃黃犢耕,柏密幽鳥哢。

 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

 整整渭上營,氣已無岐雍。

 少須天意定,破賊寧患眾。

 興亡信有數,星隕事可痛。

 陵邊四五家,茆竹居接棟。

 手皸紙上箔,醅熟酒鳴甕。

 雖嗟生理微,亦足逭饑凍。

 劉葛固雄傑,閱世均一夢。

 論高常近迂,才大本難用。

 九原不可作,再拜臨風慟。

 謁諸葛丞相廟

 南宋陸遊

 漢中四百天所命,老賊方持太阿柄。

 區區梁益豈足支,不忍安坐觀異姓。

 遺民亦知王室在,閏位那乾天統正。

 公雖已沒有神靈,猶假賊手誅鍾鄧。

 前年我過沔陽祠,再拜奠俎衰淚迸。

 潔齋請作送迎詩,精忠大義神其聽!

 遊諸葛武侯書台

 南宋陸遊

 沔陽道中草離離,臥龍往矣空遺祠。

 當時典午稱猾賊,氣喪不敢當王師。

 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風想像梁甫吟,尚憶幡然答三顧。

 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

 世上俗錦寧辦此,高台當日讀何書?

 鄧州西軒書事十首

 宋陳與義

 諸葛經行有夕風,千秋天地幾英雄。

 吊古不須多感慨,人生半夢半醒中。

 有感

 南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風雨燕南老楚囚。

 故舊相思空萬裡,妻孥不見滿三秋。

 絕憐諸葛隆中意,羸得子長天下遊。

 一死皎然無複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七律·秋晚即事

 元王冕

 十年湖海挾飛仙,今日憑高思窅然。

 關北又添三尺雪,江南別是一般天。

 紫髯老將懸清夢,白面兒郎減少年。

 說與南陽諸葛道,草廬雖好莫貪眠。

 五律·渭河道中其二

 元王冕

 披霧青天近,梳頭白發明。

 山河千古恨,風雨五更情。

 塞北浮雲慘,關中王氣清。

 草廬諸葛在,未得話平生。

 詞·滿江紅

 宋吳潛

 嶽後湘靈,曾孕個、擎天人物。

 臨古峴、綸巾羽扇,笑驅胡羯。

 護塞十年高叔子,出師一表儕諸葛。

 有孤忠、分付與佳兒,真衣缽。

 劉家驥,馳空闊。

 薛家鳳,飛橫絕。

 比君家兄弟,可能豪傑。

 草木聲名如電掃,氈裘心膽聞風折。

 待安排、江漢一篇詩,歸來說。

 詞·滿江紅送李正

 南宋辛棄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

 還自歎、中年多病,豢襖氡稹,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

 兒女淚,君休滴。

 荊楚路,吾能說。

 要新詩準備,廬山山色。

 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革是〕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萬裡雪深時,須相憶。

 沔縣謁武侯祠

 近代老舍

 淡泊於今尚若斯,清流疏柏武侯祠。

 三分未竟賢臣志,一表應憐庸主師!

 大漢衣冠余百劫,中原烽火似當時;

 死而後已同肝膽,海內飛傳蕩寇旗!

 【有關對聯】

 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賦於諸葛草廬的門聯

 駑馬並麒麟;

 寒鴉配鸞鳳。

 ——羅貫中《在國演義》中以除庶之口賦詠諸葛亮

 經天緯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計。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再以徐庶之口賦詠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中讚頌諸葛亮的對聯,改編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作之《蜀相》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清代趙藩撰成都武侯祠“攻心”聯

 丞相當年曾駐馬;

 江山終古此蟠龍。

 ——佚名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薦公一掬建業水;

 聽我三終梁父吟。

 ——顧孝廉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許先帝馳驅來連吳會;

 有儒者氣象上繼伊周。

 ——劉忠誠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風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帶水;

 雲霄如在,寓公為集草堂資。

 ——陳宗濂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駐馬此重經,莫問渠天發殘碑,臨硎斷闕;

 臥龍如何作,願為我翦除他族,開濟清時。

 ——馮夢華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慕綸巾羽扇風流,俎豆維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陽廬舍;

 冠鍾阜石城名勝,江山依舊,渺矣吳宮花草晉代衣冠。

 ——佚名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詞

 八千余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清·顧槐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雲歸大漠隨舒卷;

 門對寒流自古今。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龍去崇朝作霖雨;

 我來高臥想羲皇。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諸葛大名垂宇宙;

 元戎小隊出郊坰。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師表見老臣心。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真人白水生文敘;

 名士青山臥武侯。

 ——陶澍典諸葛亮題湖南省南陽城樓

 旨尋六家,業窺五際;

 內學七緯,旁通三微。

 ——清·顧嘉蘅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單家駒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清·顧嘉蘅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器學潛藏,抱膝長吟田父樂;

 經綸躍展,鞠躬盡瘁老臣心。

 ——吳慶桐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庵垂兩千年,問吳宮魏闕安在;

 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呂何如。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許也;

 數語備當時事,將軍豈有意乎。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德深於眾,名垂青史,江河行地;

 功高於世,聲震寰宇,日月經天。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地無論宛襄,有諸葛廬自堪千古;

 統並存吳魏,讀隆中對早定三分。

 ——黃劍三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縱論三分天下,審勢通策佐先主;

 長懷一統江山,輔國連治啟後人。

 ——胡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

 ——張煥然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燒博望、平南蠻、出祁山,功垂宇宙;

 拚司馬、罵王朗、氣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將相本全才,陳壽何人,也評論先生長短;

 帝王誰正統,文公特筆,為表明當日懷忠。

 ——清·顧嘉蘅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覺異日桑種成都,殊非本念;

 長吟誰與和,問當年曲賡梁父,可有遺音。

 ——清·顧嘉蘅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巾扇任逍遙,試看抱膝長吟,高臥尚留名士隱;

 井廬空眷念,可惜鞠躬盡瘁,歸耕未慰老臣心。

 ——金國鈞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心縣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目擊三分鼎,東聯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耕。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勳業驚司馬;

 結廬在紫峰白水一側,曲吟梁父,千載風雲起臥龍。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裡之命,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溯尼山鄒嶧而還,五百年必生名世;

 為一不義、殺一不辜,雖千駟萬鍾弗受,三代下猶見斯人。

 ——劉鎮華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負天下奇才,若定指揮,獨惜齎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歎風塵末吏,未遑竊比,追溯鞠躬盡瘁,心香一瓣學鄉賢。

 ——曹慕時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此地藉臥龍以傳,看丹江西抱、白水東環,隻許長留名士隱;

 斯人超雛鳳而上,即莘野幣交、渭濱車載,何如親見使君來。

 ——清·顧嘉蘅再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有關俗語】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相關影視】

 劇名:諸葛亮

 國家/地區:中國香港

 出品日期:20031020

 主演:鄭少秋、米雪、何家勁

 劇情簡介:

 本片主要講述一代名相諸葛亮的傳奇故事。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葛亮(鄭少秋飾)生逢亂世,才華橫溢,人稱“臥龍先生”。他與世無爭,躬耕於南陽,過起了隱居生活。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出山,亮被其誠意所打動,遂成為劉備的左右手。其間亮更與小喬(米雪飾)等產生了許多感情糾葛。後亮協助劉備建立了蜀國,與魏、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亮本欲激流勇退,無奈難舍君臣之情。之後,劉備白帝城托孤於亮,亮發誓要用畢生之力協助幼主劉禪完成統一大業。

 諸葛亮五出祁山,大破魏軍,無奈劉禪昏庸,前功盡棄。亮悲慟不已,加之長期勞累,染上重病,最後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風中鬱鬱而終……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