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法則異界之召喚》關於銀行改革賤賣問題!大家1定要看!
駁建行關於賤賣國有銀行的辯護

 作者:本博客網友跟貼

 轉自:http:張宏良的

 (張宏良按:下面是一個網友跟貼,由於跟貼分成四個部分,看起來比較混亂,就集中放在這裡,並加了標題。看到建行高管人員的辯護,我更加明白“范跑跑”為什麽敢於公開欣賞和炫耀逃跑行為了。把中國人民一滴血一滴汗建設的銀行低價賣給外資,還堂而皇之地辯護和炫耀,真是讓國人極度悲哀!建行股票是不是賤賣,讀者可以根據下面數字自己判斷:建行賣給美國銀行的股票價格相當於1元人民幣,賣給中國人的價格是6.45元人民幣;建行賣給美國銀行190億股募集資金30億美元,相當於210億人民幣,美國銀行從建行股票中賺取了上千億盈利;與此同時,中國股民被建行股票套牢資金約3千億,即浮虧3千億,這就是建行聲稱他和美國銀行都賺了的原因;建行賤賣銀行股的2004年,當年中央教育支出是299億,也就是說。建行讓一家外資銀行賺取的盈利,就超過3年中央教育支出總和!面對汶川大地震那些喪生於簡陋教學樓下的孩子們,你們敢拍著自己良心再說一遍:建行股票沒有賤賣嗎?)

 近日,建行董秘陳彩虹在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找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企圖證明建行在與美國銀行合作中沒有被“賤賣”,言語中充斥著偷換概念和一相情願,讀者實在是不敢苟同。就好象一個人被別人扇了一耳光,現在還要跑出來替自己和打人者進行辯護,試圖告訴人們,“你們不了解情況,打我是為我好”,而這些強詞奪理般的辯護理由反而更使我們看清了國有資產被那些打著金融改革旗號的精英們“賤賣”的真相,繼而更讓我們對他們在“賤賣”國有資產時的動機和背景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陳彩虹都說了什麽,讓我們來看看。

 第一、“美銀賺錢了嗎?賺了,但我們的國有股東賺了更多。美銀每賺1元,我們贏利8元。若無美銀的幫助,雙贏局面不會出現”。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賺錢”,賺的是什麽錢,是那些原始股東所持建行股票的溢價收入,而不是建行的利潤分紅,賺的錢和利潤沒有關系,怎麽談得上是贏利呢?那麽,這些賺的錢是從哪來的呢?是從上市後廣大投資者,也就是老百姓手中拿來的。這些錢又會去哪呢?國有股東所賺到的錢終究會留在國內,而美國銀行所賺的錢,必然會以美元等外匯的形式流出國門。如果說這是美銀參與建行經營的獲利收入,無可厚非,但這樣一種不增加任何社會財富的賺錢方式,則無意於搜刮完中國的老百姓後,又對中國經濟的一次抽血,我們多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財富,正在通過這樣的渠道和方式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等西方國家,幫助他們從次貸危機中恢復過來。這樣一種局面,怎麽能叫做雙贏,如果一定要這麽說,到不如說成是建行與美銀共同合作推高股價,最終賠的是國家和人民。這難道就是一個國有股控,並且把履行全面公民責任作為戰略願景的商業銀行應當的所作所為嗎?

 建行從1999年開始到現在,總共剝離、核銷的資產超過4000億元,其中損失超過2900億元,這些都是國家和存款人的錢,這個窟窿都還沒有來得及彌補,就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分錢了,最終被遺忘的還是老百姓和國家。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白了,美銀打給建行的這一巴掌,實際上是打在了中國老百姓和國家的臉上,對於精英們來說,確實沒有什麽“不妥”。

 第二、“建行之所以沉默應對“賤賣”論,是因為“專家”們很容易從股價中計算出利差,但是,又有幾個人計算過建行引進核心技術的價值?當打著民族主義招牌高喊愛國之際,又有誰敢講出真相”。我們也很想知道,美銀到底向建行輸出了什麽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值多少錢,不知道建行對此是否心中有數?據了解,在美銀向建行輸出的所謂核心技術中,目前最值得拿出來一提的就是“財富中心援建項目”,其實就是在目前的經營網點外再設立一個專門服務個人客戶的網點,充其量也就是建行內部機構改革的事,所涉及的業務也都是建行目前已經在開辦的業務,這些以建行自身能力完全能夠辦理的事情一定需要美銀提供核心技術才能解決嗎?且從市場表現看,建行的財富中心並沒有因為美銀參加大幅提升了競爭力,始終處在盈利和虧損的邊界,我們不禁疑問,美銀到底有沒有提供技術,即使提供了,他的技術就一定是先進的嗎,誰能保證不是被美銀已經淘汰的技術。

 眾所周知,美國在各個領域都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處處限制向中國輸出核心技術,與美國政府有著密切關聯的美國銀行怎麽可能把自己的核心技術交給建行,這是一個常識問題。而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國際業務工作,又在海外機構工作多年的人,怎麽能不懂這樣的常識,顯然這是一句謊言。

 第三、“可以大膽地講,如果當時沒有美銀介入,h股能否上市成功,不敢想象”。我們不知道建行在上市之前對美銀參與合作會對上市產生的影響是否進行過數量評估?從目前股票的市場價格與發行價格的巨大落差來看,我們認為建行沒有進行過細致、有效的評估,如果是這樣,那就是那些掌管著巨大國家資源的人對國家,對人民極大地不負責任,是典型的瀆職。或許陳彩虹之流會說,建行在上市之前進行過詳細評估,那麽評估結果是什麽,為什麽不向社會公布,如果評估價格高於當初的發行價,那不是“賤賣”又是什麽,是徹頭徹尾的,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賣國”行為,所以他們才不敢向社會公布當時的評估結果。就是這樣的人,如今卻打著反對民族主義的招牌,試圖轉移視聽,壓製民意。

 說到這裡,不禁要問,陳彩虹何許人也,此人曾於2003年12月至2007年7任建行首爾分行總經理。在此期間,他違反規定向多家韓國企業發放貸款,目前已造成1900萬美元的損失,超過建行全部海外機構一年盈利總額的半數以上。當有關審計機構前往審計時,他又違反規定,隱瞞不報。在此之後,2007年8月,陳彩虹被任命為建行董秘,位列高管。可以看出,其“賣國”行為早在海外工作期間就已經昭然若是了,也就不難理解他的上述言行。困惑的是,這樣的人怎麽會繼續得到提升,不能不讓人覺得在他的背後,還有存在著一個具有相同利益的集團,他們掌握著這個國家的核心資源。

 部分銀行資產流失統計(張宏良統計)

 1.中國工商銀行: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淨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2.中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5月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淨賺2419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6.6倍。

 3.興業銀行:2006年,香港恆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出資27億,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後,股價達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淨賺370億。根據2007年2月12日《參考消息》報道,以後每年都有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等於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網上網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

 4.深圳發展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億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殖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改善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又有什麽意義?

 5.華夏銀行:德意志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佔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元,現在近14元,淨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入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的)銀行,實際已成為外資控股銀行。

 6.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15億股,每股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淨賺近800多億,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7.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億美元購買建行9%和5.1%的股權,每股定價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2家淨賺1300多億港幣。

 8.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並且協議規定日後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

 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淨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的數倍。

 9.民生銀行: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約8億人民幣)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股股份,佔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約3.72元,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淨賺約40億。

 (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淨賺約9200多億,加上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10.廣東發展銀行: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就控制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系,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並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托還各搭進去60億,共180億。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范疇。

 11.渤海銀行及地方銀行:另外,2005年掛牌成立的我國第一家股份製銀行――渤海銀行宣布,渣打銀行以1.23億美元購入即將成立的渤海銀行19.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除了參股渤海銀行之外,渣打銀行參股光大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制。

 12.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是中國第一家股份製保險公司,也是第一家引進外資的保險公司,匯豐集團是平安最大外資股東,匯豐是2002年投資6億美元,50億人民幣投資平安;平安集團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發行價11.88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幣。今年2月又募集a股資金388億。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團總資產為人民幣3,587.18億元,權益總額為人民幣381.04億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億港幣,a股5500億人民幣。

 13.新華人壽:新華人壽即將上市, 現在蘇黎世保險持有新華人壽22800萬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為19%,已成為新華人壽的最大單一股東。但實際上,目前新華人壽的實際控制者是東方集團,由於東方實業和東方集團分別持有新華人壽5%和8.02%的股權,再加上東方集團持有新華人壽其他股東的股權,東方集團直接或間接持有新華人壽的股權肯定超過20%。(據說,蘇黎世通過中國公司暗中控股已超過56%,投資34億,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億)

 這是我為寫《中國銀行已成為外資超級提款機》專門調查統計的資料,當時在統計過程中忍不住直流淚,我們並沒有發生戰爭,更沒有戰敗要進行賠款,可是上述損失如同戰敗賠款那樣讓國人痛心。上述廉價賣給外資的銀行股,無一不是遠遠低於市場價格,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四家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賣損失就超過6千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可能大家感覺這些數字很枯燥,我們對比一下大家就會感覺到這些數字的含義了,根據國務院醫改調查小組組長葛延風講,解決全國的醫療問題每年6800個億就夠了,可是僅僅幾家銀行就把全國的醫療費用送給了外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