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老衛的目光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細讀了兩遍,呆了小片刻,老衛又閉上眼睛想了一會兒,睜開眼又讀了一遍,這才慢慢的抬起頭看著梁山伯。
梁山伯一直在旁邊努力觀察老衛的表情。不過,這老先生畢竟上了一把年紀,舊社會又沒什麽好的護膚品,臉上的褶子頗多,所以一時之間,閱人無數的梁山伯倒是看不出老衛的喜怒衰樂。
梁山伯隻感覺他很慎重,那首《東風破》的歌詞他看了足有四遍。
老夫子職業道德忒重。梁山伯料想到他看到這首歌詞時會驚奇,但沒想到他會如此慎重嚴肅。
據梁山伯的歷史知識及這幾天的課堂知識可以確定,東晉有名的田園詩風格,文學史上一次劃時代改革的作者陶淵明此時恐怕還在搖籃裡。
所以,這首歌詞的出現無疑應當是石破天驚的。試想,所有的唱腔都是京劇,猛一開口唱一首《濤聲依舊》,能不轟動麽。
梁山伯不得不佩服,薑還是老的辣。這古語都有道理。老夫子終於沉穩的開口了:“山伯,這是玄言詩麽?”口吻甚是平穩。
“回老師,這不是玄言詩。”梁山伯道。
“為什麽如此寫?”
“因為學生覺得,將玄理簡單的移植於詩歌,寫出一些繞口難懂得詩詞,還不如將感情簡練成白話文的形式表達,更加朗朗上口,便於大眾閱讀、記憶、傳唱。”此時的梁山伯,和那天在白馬書院嬉皮笑臉的梁山伯判若兩人。
如果梁山伯沒有看錯,他這話一說完,衛老夫子的眼睛裡閃了一下。
“你認為玄言詩繞口?”老夫子習慣性的捋了一下白胡子。
按梁山伯的觀察,老夫子捋胡子的動作表示他在思考或欣賞。這時是哪種,梁山伯倒不確定。
“學生以為不僅僅是繞口,而且沒有實際意思。玄理用詩歌表達不甚妥當,文章或詩歌更重要的是能被大眾接受,引起廣泛的傳唱,同理,讀書也不僅僅是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消化……”梁山伯長篇大論,從玄言詩很自然的講到了課堂,東晉的教育、學習方式。
“這樣說來,不僅對玄言詩,你對這種教學方式都很反感?”老夫子的目光熠熠生光。
說都說了,還怕個球。梁山伯一咬牙,含蓄道:“不是反感,而是建議換個方式,或者效果會更好。”
真是來無古人後無來者。敢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有異議,定是吃了老虎心豹子膽。拜托,這可是東晉,師道大於天的年代。
“你以前在何處求學,老師是誰?”老夫子沉默了片刻,突然問道。
“啊?”看來,他是懷疑俺腦子進水了,或者以前碰到了庸師,才會有這麽稀奇古怪的想法。
“我求學與s….我沒上過學堂,是我爹教我的。”梁山伯差點脫口說出自己前世就學的sz大學,還好自己轉的快,不然又出洋相了。
梁山伯慶幸中硬著頭皮,扯出了已故的梁老爺子,阿彌陀佛,罪過啊罪過,老爺子在天堂裡可莫怪罪啊,咱不就是一時口急,來了一回實話實說,時事評論麽?
哪曉得老先生會這麽較真,還問起了俺原來的老師,這下,只能搬出梁老爺子您了,死無對證,他也無從考證了,梁山伯暗忖。
“令尊倒是思想家啊,可以說出如此高論,可惜可惜。”衛老夫子說著,又捋起了那把白胡子。
咦,老先生倒是不迂腐麽,看他意思很讚賞自己那超前的教育方法嘛。
這時候的梁山伯看老衛是越看越順眼,這老夫子看著有點象聖誕老人呢,面慈目祥的,俺原來怎沒發現呢。
梁山伯很高興,能夠有這麽個欣賞自己那超時代理論的老師,不由順口疑惑道:“可惜什麽?”
“可惜令尊已經仙逝了。”老夫子道。
他怎知道的?梁山伯猛一拍腦袋,終於想起了報名那天老夫子問得個人家庭情況,原來個人情況都載入了學生檔案。靠,蠻先進的嘛。
“山伯,這篇東風破你留下,我仔細研究研究。”老夫子此時說話,哪還有平時的迂、慢,眼前的老先生還是那個只會閉著眼睛搖頭晃腦背詩、書、禮、易、春秋的老頭?梁山伯一片茫然。
“衛老師,謝謝。”梁山伯突然鄭重的一彎腰,衝老先生鞠了一躬。不為別的,就衝剛才那句話,梁山伯就感動。敢於接受新事物的老師,不簡單。這可是古代啊,地地道道的舊社會啊。
老夫子愣了一下,隨後臉上有了一絲笑意。
梁山伯看著心裡那個激動啊,就象冬日裡看見了暖陽,夏日裡吹到了涼風。老夫子能露出笑顏,相當於太陽從西邊冉冉升起。
“山伯,坐。”老夫子示意梁山伯坐下來。“今天我們隨便聊一下詩詞歌賦的看法。”
“是,老師。”老夫子一客氣,梁山伯倒覺得不那麽自在了,以前和系教授交流,做明星訪談錄,好象也沒如此激動過。
一聊之下,梁山伯才知道,老夫子雖然每日授課詩、書、禮、易、春秋,但不代表就苟同這種教學方法。
甚至對於玄言詩, 也持反對態度,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老話用在衛老夫子身上再切不過。
“山伯,沒想到你小小年紀已有這些想法,很了不起。”衛老夫子用欣賞的語氣說道:“我教書育人五十載,不會看錯的。”
“謝謝老師,我只是覺得現在的教育方式有值得改進的地方,遲早朝廷要變舉薦為科舉;詩詞方面更可以變換筆調,不用拘泥於何種固定的形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樣更能促進文學的發展。”梁山伯的語氣也越發恭敬起來,老夫子讓他汗顏,讓他敬重。
“嗯,不錯,不錯。”老衛不住的點頭。“具體的方法呢?”
一看老夫子的表情,就知道他來了興趣。
“例如在教育方式上,我們不僅僅可以背一些詩、書、禮、易、春秋,還可以定期采風,外出遊覽,增長見識,了解廣大民眾的疾苦,回來寫遊記、散文在課堂上一起交流討論;還可以增加一些體育項目,比如滕球,增加學生的體質;更可以開設美術,音樂,在提高學生修養的同時,使庵裡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這不是往新時代學校靠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