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異世之牛頭蟲王》秘傳盅毒製作方法
[注意]蠱毒的製作方法(超級詳細)素還真2005-3-24,13:41pm

 殷墟甲骨文用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已對蠱毒的製作,作了象形的“圖示”,即在一“皿”形容器中放有多種毒蟲。後世的造蠱之法,多與此相類似。綜合典籍及民間流傳的方法,蠱毒的製作方法有下面幾種。

 1.取諸毒蟲密閉於容器中,讓它們當中的一個把其余的都吃掉,然後,就把活著的這個蟲稱為蠱,並從它身上提取毒素如《隋書·地理志》謂:“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虱則曰虱蠱,行以殺人,因食入人腹內,食其五髒,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本草綱目》“蟲部四”李時珍集解引唐代的陳藏器原話說:“……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宋代的鄭樵《通志》也記載說:“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同一時代的嚴用和《濟生方》中也記載說:“經書所載蠱毒有數種,廣中山間人造作之,以蟲蛇之類,用器皿盛貯,聽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獨存者,則謂之蠱。”宋以後的史載,凡記載有蠱毒的,多襲用了此說,如明代的樓英在《醫學綱目》中所謂“兩廣山間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蝦蟆等百蟲,同器蓄之,使其自相食啖,勝者為靈以祀之,取其毒雜以菜果飲食之類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圖富貴,人或中之,證狀萬端,或年歲間人多死”。及在《赤雅》卷下所記壯婦畜蠱的情形和清代的陸次雲《峒溪纖志》所記仲苗遺蠱的情形。金蠶蠱術在宋代尤為盛行。宋蔡絛說:“金蠶毒始蜀中,近及湖廣閩粵浸多。”1清張泓《滇南新語》也雲:“蜀中多畜蠱毒,以金蠶為最,能戕人之生,攝其魂而役以盜財帛,富而遣之,謂之嫁金蠶。”傳說金蠶蠱形狀像蠶,通體金色燦爛。唐代人認為金蠶蠱“屈如指環,食故緋錦,如蠶之食葉”,故又稱之為“食錦蟲”2。

 ●個案33金蠶蠱的製作方法:用12種有毒動物如蛇、蜈蚣等埋在十字路口,經過49天以後取出來,貯在香爐內,這就是金蠶蠱。據說這種蠱養成之日,不畏火槍,最難除滅。福建的龍溪縣有這樣的傳說,金蠶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你先插一根給它看,它便把整畝的秧插好。它勤於灑掃,養金蠶的人屋子是很乾淨的,你一進家門,用腳在門檻上一踢,回頭看見門檻上的沙土忽然沒有了,你便可知道這家養著金蠶蠱。據當地的傳說,金蠶蠱喜吃人,若乾年定要吃一個人。年終歲暮時,主人須和它算帳,若有盈余便須買人給它吃,因此算帳時,主人打破一個碗要說打破20個,對它說無息虧本,明年再買人飼它。而南靖人的說法,則與此大同小異,他們把養金蠶說成養挑生,金蠶蠱一般放在尿缸邊或沒人到的地方,不要讓人知道,否則便要敗露,招致殺身之禍。金蠶能變形,有時形如一條蛇,或是一隻蛙,或是一個屋上地下到處跳走的穿紅褲的一尺來高的小孩。養金蠶的人家,很少疾病,養牲畜易長大,沒有死亡之患,而且能聚財暴富。每年年底,主人要在門後和金蠶算帳,說今年打破了碗匙若乾,虧本很多,若你說今年得利,家中的人就漸漸死亡,養金蠶的人都沒有好結果,這叫做“金蠶食尾”。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就要及時嫁金蠶了,其做法是以布包一包,內放銀子、花粉和香灰(即金蠶蠱)放在交叉路口上,見銀眼開者自然拾去,誤取了銀包的,金蠶蠱則會跟了他去(惠西城:《中國民俗大觀》,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89年)。■●個案34壯族蛇蠱的製作方法:選擇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到野外捕捉老鼠、蝴蝶、蜥蜴、蠍子、蜈蚣、毒蜂(由山上樹林間的毒菌經雨淋後腐爛而化為巨蜂,全身黑色,嘴很尖,有3厘米長)、馬蜂(在樹上築巢的那種)、藍蛇、白花蛇、青蛇(毒蛇之一種,青色,經常在青草中或樹上居住,又叫竹葉青)、吹風蛇(毒蛇之一種,身有黑斑,頭呈三角形,又稱眼鏡蛇)、金環蛇(俗稱金包鐵,身上有黃黑兩色環斑相間)等許多有毒動物(而明張介賓的《景嶽全書》則說,僅取3種毒物便足夠:“世傳廣粵深山之人於端午日以毒蛇、蜈蚣、蝦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俟一物獨存者則以為蠱,又謂之挑生蠱”),均放在一個陶罐內,讓它們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後一個活的為止,把最後剩下的這個活動物悶死,曬乾,外加毒菌、曼陀羅花等植物及自己的頭髮,研成粉末,製成蠱藥。如果最後剩下來的活動物是蛇,就叫蛇蠱,以此類推,有蝴蝶蠱、鼠蠱、蜂蠱、蠍子蠱、蜈蚣蠱、蜥蜴蠱等。把這些蠱藥粉貯存在一個大碗裡,平時放置在飼養者的床頭底下,飼養者也須於農歷每個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靜後,在床頭點一支香插在大碗裡(或用一個盛米的竹筒插香在裡面),然後面對蠱碗叩頭作拜,且微閉雙目,口念咒語:告訴你聽呀阿公,雙膝下跪向你拜,恭敬之心時時有,他日有難請相助。如是,反覆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誤,以示誠心。蠱成之日,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根據筆者在廣西武鳴縣、馬山縣一帶所作的田野調查筆記,時間為1989~1992年)

 ●個案35普米族製蠱的方法:將蛇、蜂、蝴蝶等,均放在一個陶罐內,任其互相蠶食,最後剩下什麽,就以它製成蠱藥,有蛇蠱、蜂蠱、蝴蝶蠱等,取之施人則令人下瀉、腹痛,最後死去(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31頁)。■●個案36傈僳族製蠱的方法:於每年的端午節日去野外捕捉毒蟲百蟲,置舊陶器中,讓這些小蟲子自相殘殺,最後剩下來的一個即可拿來飼養。飼養者將死去的毒蟲丟棄,將所養之物置於陶器皿中,並以五色線繞紅布蓋好罐口,每天以主人的唾沫飼養它,經年余後,便成了蠱(《雲南傈僳族及貢山福貢社會調查報告》,西南民族學院圖書館,1986年編,鉛印本)。■

 在雲南的金沙江畔的部分少數民族及漢族地區,也到處流傳有一些養蠱的傳說:

 ●個案37雲南金沙江畔製蠱的方法:他們對於養蠱的心情是十分的虔誠,據說,在養蠱之前,要把正廳打掃得乾乾淨淨,所有家人,都要淨身吃素,跪在祖宗神位前向鬼神禱告之後在正廳中央,挖一個大坑,埋藏一個口小腹大的大甕缸下去。等到農歷五月初五那天,就到野外裡任意捉12種爬蟲回來,一般是毒蛇、鱔魚、蜈蚣、青蛙、蜥蜴、蚯蚓、大綠毛蟲、螳螂……但要注意會飛的動物不能要,四腳會跑的動物也不要,隻要一些有毒的爬蟲,而且一定要在端午節的那天捉回來,否則養不成蠱。把這12種爬蟲放入甕內以後,主人家所有大小,要早晚各一次向鬼神禱告,而且在禱告時,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養蠱的人家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就立即加害主人。一年之中,那許多毒蟲在甕缸之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只剩下一隻,這隻毒蟲在吞了其他毒蟲之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態和顏色。傳說這裡養的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是麒麟蠱,形態與麒麟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惠西城:《中國民俗大觀》,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89年)

 ●個案38四川彝族蠱毒的製作方法:四川彝族傳說中蛇蠱的製法,是把烏梢蛇倒吊在樹上,用細棍撣,任其擺動,下面用9個土碗重疊接起,蛇口裡流出弦涎、泡沫和血水入碗中,取滲透到第9個碗的毒液晾乾為末備用。放在冷飯、冷水、冷煙杆或酒裡給別人吃。一旦吃入蛇蠱後,兩天即感腹脹,繼而腹隱痛(此時表明小蛇已初步形成),兩月後腹痛劇(表明許多小蛇已長大,咬人吸血為生,半年後可長到筷子粗、五六寸長,可把人的肝吃完),吃了雞蛋後痛減(表明小蛇不再咬人的腸子,而是在吃蛋,故痛減)。病人特別想吃青菜,吃不得飯,劇烈嘔吐,吃了酸、冷、豆告水、炒面、雞肉、母豬肉、綿羊肉後,腹痛、腹脹、嘔吐更劇,人

 體消瘦,臉色變黃,神差、脈慢、體溫低,大便時乾時瀉,血水不治者,半年內可死亡,也有拖至一年多才死的。螞蟥蠱的製法是殺一隻雞,剖開放在螞蟥最多的地方,螞蟥就會自動集中在雞身上來(身扁而黑黃色者為佳),然後把螞蟥曬乾研末備用,放在冷水、冷飯、冷煙杆、冷酒中給人吃。也有人傳說,螞蟥末裡還要加血烏、雞蛋殼、人耳屎。意思是螞蟥源於血烏根部,而有相輔相成之功;雞蛋殼因含酸鈣,可製約減緩血烏毒;人耳屎則主要是增強毒性。一旦吃進螞蟥蠱後,7天內就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有弦稀,或血樣便,嘔吐,吃進酸、冷、豆告水、雞肉、母豬肉、綿羊肉、炒面後,腹脹、腹痛、嘔吐更劇,症同蛇蠱。三四十天后,人瘦、神差、口乾,三四年後可死人,病程可達10年。牛皮蠱的製法,傳說一是以乾牛皮用水泡爛,待生蛆後,把蛆曬乾研末備用;二是切下牛身上幾個旋毛部位的皮子深埋土中,待腐爛後取出曬乾研末而成。放在冷食中給人吃。吃進牛皮蠱後,嘔吐白泡,腹脹、腹痛、瀉弦血。嚴重的兩月內可死,病程可達10年左右。其症同蛇蠱和螞蟥蠱(阿子阿越:《彝族醫藥》,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年4月,第214~216頁)。

 2.取人工培養的毒蟲的屎為蠱如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卷一○“蠱毒”雲:“(宋)道庚辰,欽州城東有賣漿者,畜蠱毒,敗而伏辜,雲其家造毒,婦人倮形披發夜祭作糜粥一盤,蝗蟲蛺蝶百蟲,自屋上來食,遣矢,乃藥也。”《汀州府志》亦有類似大同小異的記載,雲:“於每年端午捉取百蟲,封貯瓦罐,令自相殘食,逾年啟視,猶有一蟲,形如蠶色,用金三四片和楓葉養之。擇日佔斷,一年當用幾次。依佔取出蟲糞,秘置飲食中,使人腹痛。”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蔡攸叢話》亦說:“此種金蠶蠱曰食蜀錦四寸,南人多畜取其糞於飲食中以毒人,人即死。”3.取諸毒蟲豢養於皿中以其涎沫為蠱如《黔書》卷一雲:“蠱從蟲從皿,蠱之藏於器者也……苗仲欲致富者,多畜蚺蟣蜈蟆諸毒物於皿中,滴其涎沫於酒食以飼人……”相傳苗家的造蠱,也是每於端午節,聚蜈蚣、蠍、蛇、蜘蛛、蛙等5種毒蟲,亦有所列5種蟲名不同,閉在一個瓦器之內,閉時吟其秘不可告人的咒語,相隔相當時日,揭開後,其殘留一蟲的涎、矢便是蠱1。

 ●個案39桂西壯族蛤蟆蠱的製作方法:桂西壯族群眾飼養的蛤蟆蠱,是很厲害的一種蠱毒,蛤蟆蠱的製法是選擇十二時蟲,吉丁蟲、螞蟻、蟬、馬蜂、毒蜂、蚯蚓、蝴蝶、蠍子、蜥蜴、蜈蚣、蜘蛛、藍蛇、白花蛇、青蛇及蛤蟆等十幾種動物,均放入一個陶罐裡,然後含一口酒噴入陶罐內,便讓它們互相吞食。若蛤蟆敵不過其他動物先死去,則另選一隻蛤蟆投入陶罐裡,讓它們再互相咬打,吞食,直到蛤蟆能敵得過其他動物為止,然後把死的動物都倒掉,隻留蛤蟆在陶罐裡。盛蛤蟆的陶罐用紅布蓋好,罐口用五色絲線繞緊。平時把陶罐放置在飼養者的床頭底下,每天以飼養者唾沫飼養它,每隔半年時再找來很多毒物放入陶罐裡供蛤蟆撕食。經年余後,蛤蟆便成蠱。蛤蟆成蠱後,如果想把它弄死,還真是不太容易呢!不管怎樣用力踩、踏它,或者是用棍棒往死裡打,或用刀劈刺它,它都不會死,除非用金針或銀針刺它,才會死去。平時飼養者能有辦法叫蛤蟆聽從自己的旨意辦事。如果用一條小竹竿抵蛤蟆的尾骨,蛤蟆便會從口中吐出一股黑色的氣霧,如碰到人的身上,皮膚將會發癢,且長出紅色的肉瘤,然後漸漸變黑成膿瘡,間或有黃水流出;有時頭腦也會昏迷,不辨方向。此外,蛤蟆的涎水也是一種很好的蠱藥,如果把它摻在食物中能使人腹腫肚脹,吃不下東西而餓死。平時蛤蟆若觸到人的皮膚,將會變黑且發腫變成膿瘡,挑破瘡面,將會有蛔蟲爬出。如果是觸到頭上,則會頭髮全部脫落,頭皮發癢,生膿瘡,流黃水,有蛔蟲爬出(根據筆者在桂中所作的田野調查筆記,時間為1989~1994年)。■

 關於蛤蟆蠱,史書也見有記載,如清袁枚的《子不語》卷一九中就說了一個很有趣的蛤蟆蠱故事:“朱生依仁,工書,廣西慶遠府陳太守希芳延為記室。方盛暑,太守招僚友飲。就席,各去冠。眾見朱生頂上蹲一大蟆蛤,拂之落地,忽失所在。飲至夜分,是蟆蛤又登朱頂,而朱不知旁人又為拂落,席間肴核,盡為所毀,複不見。朱生歸寢,覺頂間作癢,次日頂上發盡脫,當頂墳起如瘤,作紅色。皮忽迸裂,一蟆自內伸頭,瞪目而望,前二足踞頂,自腰以下,在頭皮內。針刺不死,引出之,痛不可耐。醫不能治。有老門役曰:‘此蠱也,以金簪刺之,當死’。試之果驗,乃出其蟆,而朱生無他恙,唯頂骨下陷,若仰盂然。”4.兼以蠱蟲及其屎作為蠱毒陳國鈞在《苗族的放蠱》一文中,有著詳細的記載說:“每年端午節的正午,苗人中相傳是五毒百蟲現身之時,苗婦到高山上去捕捉各種五毒百蟲,放在一個小壇內,置於暗處,經年不揭壇蓋,壇內的蟲互相殘殺,直到最後只剩一隻,這蟲便是蠱。”又雲:“苗婦等那壇內的蟲死了,將死蟲和那蟲所造的糞,取出研成細末……將這種細末放入食物中,人若誤食,日久不治,便會身死。”兩廣的人,多善為此,一直到現在壯族群眾還用這種方法制蠱1

 ●個案40壯族疳蠱的製作方法:疳蠱(又謂之放蛋、放疳、放蜂)的製法是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時,捕捉蜈蚣、螞蟻、蟬、馬蜂、毒蜂、蚯蚓、蚰蜒、水蛔等小動物,放入一個密閉的容器內,讓它們自相殘殺,直至剩下一蟲。之後,用容器中的那蟲及其所遺下的屎等,外加飼養者的頭髮,曬乾以後,研成粉末,貯存在一個大碗裡(或用油紙布包好),供在瘟神神位前(瘟神神位一般設於偏房的西邊角落裡,用一塊磚頭墊在地上,把大碗或油紙包放在磚上)。飼養者須每個月的初九晚上,點一支香插在大碗裡(或用一個盛米的竹筒,插一支香在裡面,把竹筒放在油紙布包旁),面向瘟神叩拜,以示誠心,月月如此,日久便自成蠱,可以禍害人(根據筆者在桂中所作的田野調查筆記,時間為1989~1994年)。■

 5.取諸毒蟲置盆中,然後把它們全部弄死,之後待死蟲生菌,年久便成蠱毒如《粵西叢載》卷一八轉引《永福縣志》也雲:“以五月五日往山澗中,用新布衣及首飾銀簪等物鋪地上,盛盆水於其旁,婦女歌舞以降藥王,俟虺蜴毒蟲來浴盆內,遂傾水於陰濕地,生細蟲,如蠶初出,則蠱成矣。”又《慶遠府志》卷三雲:“製蠱之法,將大小毒蟲約百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其相食殆盡。末後,大蟲亦死,化為清水,浸以草鞋,既透,取暴日中。如此七次,然後將此草鞋埋向北陰處,生出五色菌,候乾碾成細粉,將少許●蠱毒:財富和權力的幻覺

 172暗合飲食中,人服之,即受其害。”明張介賓的《景嶽全書》也記載說:“嶺南人取毒蛇殺之,以草覆之,以水灑之,數日菌生,取菌為末,酒調以毒人。”直至今日,在壯族民間傳說癲蠱的製法,就是把蛇埋土中,取菌以毒人。

 6.把乳燕悶死,然後慢火焙乾,再經過特殊的加工―――加入某些有毒的植物,並施上咒語,即成為乳燕蠱●個案41乳燕蠱製作方法:在龍州、那坡、憑祥、靖西一帶又稱為悶藥。其具體的製法是選用同一窩有3隻以上的乳燕,將它們浸入水中溺死。如果其中有抱成一團而死的,則被認為是雌雄一對的鳥兒,它們那種至死都糾纏在一起的生死不分離的情形,正是悶藥的基因。因此,把這對乳燕用慢火焙乾,研成粉末,外加一些互相糾纏在一起的野藤(必須是順時針方向的,解藥則相反)及其汁液,一些雙蒂的果實及人體的毛發等多種藥料配製而成蠱藥(廣西靖西縣壯族博物館凌樹東搜集提供的資料,時間為1990年10月)。廣西上林的壯瑤民族也有燕子蠱,其製法與此相類似,也是取剛出生的乳燕到交叉路口,放手讓乳燕飛走。飛向西邊的乳燕可以拿來製蠱,飛其他方向的乳燕不要,把這些乳燕悶死,慢火焙乾,便可成蠱(廣西上林縣羅文武搜集提供的資料,時間為1991年4月)。■雲南的傈僳族有一種叫做戀藥的蠱毒,則更為有趣,它不單指燕子,而是不論什麽鳥,若飛伏在地面就死的話,在鳥死之地,刮取下一些粉末,這就是“戀藥”,若給意中人食下後,就永不變心戀著你,除非吃了貓爪,才可解這種藥1

 7.暗中用竹筒養蛇、癩蛤蟆等有毒動物,用這些有毒動物的腦漿和產的卵為蠱毒雲南省怒江地區的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和彝族群眾中皆不同程度地盛行這類蠱毒意識,尤以傈僳族為最。養蠱者多為年輕貌美的女子。傳說這類蠱,到晚上會變成一個被稱為“藥鬼”的美男子,經常同她們過鬼夫妻生活。養蠱者須經常毒害他人(特別是小孩),不然就渾身難受,甚至病死,以此來侍奉“藥鬼”並保持同“藥鬼”的關系2。

 8.取諸毒蟲置瓦罐中,俟其互相殘殺,最後獨存一蟲,把此蟲悶死,與諸死蟲曬乾,研為粉末,年久即成蠱毒●個案42壯族香爐蠱的製作方法:在端午節時,選擇蜈蚣、蜥蜴、蜘蛛、蠍子、藍蛇、白花蛇、青蛇、吹風蛇、金環蛇、銀環蛇、野公雞蛇(頭上有冠,會叫,聲似野雞啼,常住在岩洞或草叢中)、毒蜂等12種有毒動物,集中起來放入一個陶罐裡,先在罐口墊張紗紙,然後蓋好蓋子,在晚上夜深人靜之時悄悄到十字路口挖一個深約二尺五寸的土坑,把陶罐埋下去,然後把土踏實,七七四十九天后的晚上取出來。把這12種有毒動物和自己的頭髮焙乾,研成粉末,貯存在香爐內,就變成了香爐蠱。在養香爐蠱的人的心目中,香爐蠱是有靈魂的,對待它要有恭敬之心,不許有怠慢之意。因此,香爐蠱平時要放置在飼養者的床頭底下,農歷每個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靜之後(一般在凌晨3點鍾至5點鍾之間),飼養者必須虔誠地雙手捧香爐到野外無人處,點3支香插在香爐內,然後面向西方,垂首躬背屈膝,微閉雙目,雙手合十,顫動口唇,默念咒語:“公公呀公公,我現在拜你,今後如有難,望你能保護。”念完後叩一個響頭,如此反覆9次,完了就轉身回家,半路上不得回頭看後面。到家後,重把香爐放回原處,月月如此,不得有誤。在點香拜爐時,要注意千萬不能讓別人撞見,據說如果真的被人撞見了,蠱就不靈了,會出來亂作祟。而一般人碰見養蠱的人在點香拜爐時,必須大喊一聲,以威力嚇退養蠱人的法術,不然的話,會中蠱,回來後,不到7天就會發作死去(根據筆者在桂中所作的田野調查筆記,時間為1989~1994年)。

 9.指定某種動物如蛇或蛤蟆等,秘置於陰暗處,日常采集劇毒植物的花、根莖、種子及其汁液等喂養,甚或以現成的蠱藥飼養,此物身上即含有較強的毒素,即成為蠱毒如壯族的泥鰍蠱即是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 泥鰍放其中,即變為有毒泥鰍蠱。若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即似有三五個泥鰍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下走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在國外,人們多是用此種方法制蠱。如在日本,人們選擇狗或狡猾的狐狸;在非洲,人們則是豢養殘忍的海乙那、貓頭鷹、狒狒等;在歐洲,有貓、狗、馬駒、家禽、野兔、老鼠、癩蛤蟆、黃鼠狼等,把它們放置在偏僻處並給它們起名字,喂養它們的方式很獨特,平時由主人親自用牛奶和麵粉調成的奶糊或小雞等喂養它們,並不時在食物中攙進主人的一滴鮮血,好使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主人的一部分,人們認為這些小妖是有靈的。但平時他們是如何使喚這些小妖的呢?瑪格麗特·穆禮博士在《女巫與巫術》1一書中引用了1615年教會對法國奧爾良的西爾瓦·內維龍女巫的審訊所交代的記錄說明:“女巫不問過它們就不敢離開家門,而且要告訴它們出去幾天,3天還是4天。倘若它們認為時間太長,巫婆們就不敢違背它們的意志而擅自上路。她們想出門辦事或尋歡作樂時都要先弄清楚結果如何,倘若小妖高興的樣子,她們就放心出門。但如果它們精神不振、模樣悲傷,她們就不敢離開家門。”這些小妖隻聽從主人的調遣,有專門呼喚這些小妖用的咒語,咒語中總包含神的名字,一般它們在完成魔法即放蠱害人之後還會回到主人身邊。人們對這些小妖“比對上帝還信任,因為小妖給他帶來更多的好處,而求助上帝卻一無所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