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絕對本源之零點風暴》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3)
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三)禮製

 三,禮製

 禮的起源一般有三種看法,其一是源於上古處理人與神之間關系的儀式,其二是如荀子所說聖人所作,其三可視為在人群體生活中,由於交流的需要而不斷演變而來。

 荀子所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而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作為一種先王崇拜,其實可歸於其它兩類,由“絕地天通”之例,其所言先王可視為那些聰明智慧可以通神的人。也可以設想,在人群體生活中,組織管理群體的智者,憑生活經驗以及前人留下的傳統,不斷地對過往的規則改造,經過如此不斷豐富便形成了西周至春秋之時的禮製。

 (一),相見禮

 古人很講究交際禮節,《禮記》說:“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初次相見,必須請第三者介紹。去見人的人必須向所見的人行贄禮,贄就是見面時贈送的禮品,大贄用玉帛,小贄用禽獸果脯等物(男贄用玉帛禽鳥,女贄用果脯、乾肉之類)。見面時,賓主揖讓,禮節頗繁。相見後又有主人拜賓還贄之禮。

 (二),鄉飲酒禮

 這是居鄉聚會之禮。行禮時,有主,有賓,有介(副賓)。由年紀最老的人做大賓,飲酒奏樂,揖讓周旋。《禮記》說這是表明“尊長養老”的意思。《禮記》記載的飲酒禮還有一種“燕禮”,燕通宴,是國君召集大夫、士開的宴會,據說燕禮是明君臣之義的。

 (三),鄉射禮

 這是在鄉飲酒之後所行的禮,射鵠設在堂下,比射的人一對對的揖讓升堂,揖讓下堂,在堂上比射,比輸的人在堂下飲罰酒。《論語·八佾》有:“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是由國君召集大夫、士比射的禮,叫做“大射”,典禮十分隆重。射禮之外,還有一種“投壺”禮,是賓主用箭投射壺中,中者為勝,這都與古人尚武有關。

 (四),聘禮

 諸侯派使臣到友邦問好,叫做“聘禮”(天子諸侯之間也會有些種禮節)。聘禮與朝禮類似,必有貢獻,大致用玉帛之類。聘使在本國君主前受隆重的任使的禮命,到了所聘的國,先受那國君主的慰勞,然後在那國的宗廟裡獻幣行禮。聘後又有賓主宴會與主君贈賄之禮。

 (五),朝覲禮

 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朝覲禮。行朝禮時,天子朝服依屏南面受禮,諸侯北面拜見。朝後也行賓主享禮。春秋時,小國諸侯對大國諸侯也行朝禮,其制度不可詳考,大致禮數較為平等。晉文做盟主的時候,曾定下“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的制度。此外,天子諸侯之間又有盟會之禮,盟是相會結盟,會是相會而不結盟。盟會都有主持其事的盟長,大抵是上國和大邦充任的。

 (六),喪葬禮

 喪禮是古人相當重視的禮,記載最多,雖然大部分都不可靠,但也可以想像出其大致情形。據說凡有病將要死的人必須睡在正屋的北牆下,死後移到牖下。剛死時,由一個人拿著死者的衣服上屋向北招魂三次,下屋時由另一個人把這衣服蓋在死者的身上。於是設奠,赴告,受吊,男女聚守按時哭泣,和後世的喪禮差不多。小斂在戶外,大斂在阼階。小斂後移屍堂前,大斂後入棺過若乾天,筮擇壙地,營築之後,卜期而葬。

 殉葬用的器物有“明器”(模仿祭祀用的容器和擺設而製作的東西),明器是一種隻具式樣而不能實用的東西。明器以外也用其他的日用的器物殉葬,如“含”。高等的貴族有時甚至於拿活物是殉葬,也用草木之類製成的假人做從葬的儀衛,這叫做“芻(喂牲畜的草)靈”(草人)和“俑”(木偶)。古時棺之外又有槨,槨是棺的外套,據說貴族的棺槨有好幾噸重。古時只有平葬的墓而沒有高葬的墳,墳是後起的制度。孔子曾因自己是四方奔波的人,恐怕過了多年回來要忘記,所以替他父母築了高墳作為標記。

 喪服的制度,據後世的記載也是非常的細密,但十之**是不足信的,大抵古時也和後世一樣居喪穿著素服。喪服用粗麻布或葛布等製成,喪期也因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說法不一定。《左傳》中記齊桓子死,他的兒子晏嬰穿著不緝邊的粗麻布衣和草鞋,束著粗麻袋,手裡拿著喪杖,吃著稀粥,住著倚牆的廬屋,睡著草席,枕著草,據說這是士的居喪禮節,但是否可信則無可考。

 (七),籍禮

 此禮不同之處在於,它是處理貴族與農業生產者之間經濟關系的制度。《國語》裡記載了此種禮節:

 (1)行禮前的準備:在立春前九天,先由太史觀察天時和土壤的變化,在立春前五天,國王和百官分別到所齋之處,齋戒三天。

 (2)舉行饗禮:饗禮是天子款待諸侯用的,款待諸侯的卿叫燕禮。到了舉行籍禮的日子,先行饗禮,同燕禮一樣是一種高級的鄉飲酒禮,目的在於分別貴賤、長幼次序,為舉行籍禮作準備。

 (3)進行籍禮:主要禮節是,王耕一撥(土旁,意為耕地時第一鍬起出的土塊),班三之(公卿百吏依次增加三倍,如公耕三撥,卿九撥等。庶人終於千畝,就是由庶人把此籍田耕作完畢。當庶人耕作時,百官要監督檢查。

 (4)禮畢後的宴會:主要禮節是,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就是先由王聞一下香味,再由百官嘗一下滋味,最後由庶人吃完。宴後則行大射禮。

 在西周春秋間,不僅天子、諸侯有籍田,有這種稱為籍的收入,所有貴族都把籍作為其主要的一種收入。周初的土地制度是按籍法使用庶人的勞動力的,《春秋》三傳,認為在魯國魯宣公十五年“初稅畝”之前是實行籍法的。而籍禮,就是對籍法的一種維護。

 關於籍田的來歷:古時籍田上的收獲按禮是用於祭祀的,《孟子·滕文公下》說:“禮曰:諸侯耕助(籍亦稱助),以供粢(古時總稱谷類,亦指祭祀用的谷物)盛。”《禮記·祭統》也有類似看法。據說,天子諸侯所以親耕,是把親耕的田上的收獲用來祭祀的,以示對鬼神和祖先的恭敬。如《禮記·祭義》說:

 “是故昔者天子為籍千畝,冕而朱紘(古時帽子上的帶子),躬秉耒(犁把,耒耜,農具統稱);諸侯為籍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甜酒)酪齊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這說明籍田的收獲用來祭祀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用途,就是布施給窮困的農夫,用於救濟,二者結合叫做“媚於神而和於民”。只是後來,籍成了貴族的重要收入來源。

 籍禮的產生:揚寬先生認為籍禮的產生源於原始社會未期,在原始社會未期的氏族中,如果他們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所有的集體耕作,都是由族長和長老帶頭進行的。在重要的勞動開始時, 由族長和長老主持一種儀式,以組織和鼓勵成員集體勞動。例如,海南黎族在解放前還保存著“合畝”製,意為“有血緣關系的集體”製,他們統一經營土地,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每個合畝有一個畝頭,即“家長”,是集體生產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同時又是富有生產經驗和傳統知識的人,也負有族裡各種事務指導者的責任。黎人的各種農業勞動,開始時都有一定的儀式和禁忌,當耕田儀式舉行時,畝頭要先做幾下象征性的挖土動作。類似周天子舉行籍禮時要帶頭“耕一撥”。

 由此可知,周代的籍禮與氏族社會這種儀式有一定關聯,《禮記》裡面所謂的親耕祭祀與在此也有端緒,例如黎人除了平均分配產品外,還有所謂稻公稻母之說,指畝頭在收獲時到每塊田捆取一兩把稻子,並在捆扎處放一小團飯粒,表示是給祖宗吃的,黎人認為祖宗吃飽了才能幫助子孫看管稻谷,使來年稻谷豐收。

 大約隨著歷史的發展,個體家庭分化出來之後,土地也分成了兩部分,其一是私田,其二是公田,公田還要集體耕種,收獲用來祭祀以及集體開支。但隨著貴族國家出現,貴族佔有了集體的田,雖然名義上貴族要負責集體的開支,但公田的收入大部分都歸自己所有了。原來鼓勵生產的儀式,也加入了監督的內容,儀式也更複雜了,更精致了。籍田的辦法大約就是這樣產生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