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殺破千軍》第10章 仁心泛濫(4)
荊縣原本由朱孝義統轄下營駐守,也就是說,荊縣是朱孝義的地盤。

 現在,朱孝義是虎嘯軍中的主力戰將,朱仕琿就算不想把節治使傳給朱孝義,也不敢拿這個兒子怎麽樣,他還得依靠朱孝義應付外來威脅。

 正是如此,在安排朱孝信的少營進駐荊縣的問題上,朱仕琿不可能武斷,甚至不可能在短期內做出決定。

 兩日後,朱仕琿發布了一道告民書,以朱孝信的名義,宣布在崮梁、荊縣、施縣、以及百市集四地設立施粥點、難民營地,賑濟、收容難民。

 當日,李洪濤就收到了一份並沒有讓他感到意外的“禮物”,朱孝信派人送來了五百糧銀票,兩百擔糙米,一百擔麵粉,以及一份由朱孝信發的文書,憑該文書,李洪濤可以在匯廣錢莊換到足額銀兩。

 “盡快去把銀兩都換回來。”李洪濤從本質上不太相信這些“紙幣”,真金白銀才是最可靠的。他又對蔣晟說道:“回來的時候,去荊縣縣城一趟,請幾個木匠,泥瓦匠,還有燒炭師傅,我們這邊的工程也要抓緊開展。”

 “兩日內我就趕回來,還有別的事嗎?”

 李洪濤看了眼正在遠處帶著一群難民婦女在清洗衣服的張玉璿,遲疑了一下,說道:“給玉璿也買點東西回來吧,這段時間讓她受累了。”

 蔣晟沒再多問,叫上幾個軍士就出發了。

 對李洪濤來說,朱孝信的這點“施舍”隻算得上是杯水車薪。他根本就沒有料到,在消息傳開了之後,五日之內,竟然湧來了八百多難民,還有難民在源源不斷的趕來。如果不是朱仕琿及時發布了“賑濟令”的話,恐怕趕到百市集來的難民將更多。

 到現在,住在百市集的難民總共有八百七十四人,其中三百七十二名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如果小孩的飯量算半口的話,這就是六百八十八張吃飯的嘴。這麽多的人,對李洪濤來說,絕對是巨大的壓力。

 按照蔣晟的初步估計,在冬季到來之前,難民的數量肯定會超過一千人。入冬之後,因為天氣寒冷,所以還得增加食物供應。以最低標準計算,每天也要消耗掉十八擔糧食,也就是說,一月就將消耗掉五百四十擔糧食。

 拿著這些估算數字後,李洪濤都快崩潰了。除掉每月少得可憐的糧餉外,如果全部靠購買的話,就算以價格最低的稻谷計算,每月都需要支出至少一百七十多兩白銀。實際上,肯定得補充一些更有營養的食物,比如麵粉,糯米等等,這樣一來,每月的夥食支出將在二百五十兩左右。這遠遠超過了李洪濤的承受能力。

 這也是李洪濤在朱孝信面前“裝窮裝慘”的原因了,他不是在裝,他確實很窮,很慘。可是,朱孝信的回潰卻讓他有點失望,區區五百兩白銀,三百擔糧食,最多頂兩個月而已。

 除了養人之外,怎麽安排這麽多難民也是個問題。

 五百畝戰功授田都已經“承包”了出去,這也隻安頓了十戶難民,連老帶小,總共不過四十四人而已。

 李洪濤沒有放棄,他也不能放棄。

 在安頓別的難民,或者說是利用別的難民的問題上,他找到了很多的解決辦法。

 一是借此補充甲隊的兵力。他要了二百五十個兵員名額,之前只有七十七個手下,還有一百七十三個空缺。李洪濤在招兵的時候要求極為嚴格,隻招收年齡在十八到二十五歲之間,身體健壯,身高在一米六五以上(主要是這些難民的身材都不高),沒有疾病,沒有不良習慣,家裡至少還有一個壯年勞力的男性。因為進甲隊吃糧餉的“門檻”太高,所以八百多難民中,只有五十四人合格。李洪濤將這五十四人全部編入了五個戰鬥排,並且由各排排長負責對其進行訓練。

 二是把壯年婦女都組織起來,分擔軍營與難民營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清掃營地,漿洗衣物,準備夥食,照顧老人等等。這樣,所有的兵都可以把精力用在訓練上,而不需要操心日常生活。這也分擔了張玉璿的壓力。李洪濤還派人去買了幾頭種豬、種牛、種羊,幾十隻母雞回來,在營地南面開辦了“飼養場”,以保證肉類供應,每名官兵每天還能吃到一個雞蛋。

 三是將其他的勞動力——主要就是十六歲到五十歲,未達到參軍要求的男性——都利用了起來。燒磚、製瓦、伐木、燒炭、修繕房屋、整修道路,對授田附近的灌溉水渠進行了修理,甚至還挖了一條渠道,將山裡的一股泉水引到了營地裡,獲得了乾淨的水源。李洪濤沒有給這些勞力發“薪水”,勞動的報酬就是每日三餐,餐餐管飽。

 這些都只是針對普通勞動力,另外還有幾個有“手藝”的勞動力得到了特別的利用。

 李洪濤為他的醫療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班長:鍾素珍。此人原本是鄉村赤腳醫生,雖然名字有點女性化,但是醫術還算不錯。

 李洪濤還找到了兩個木匠,只是這兩人做不了精細活,只能在搭屋建房方面出點力。還有三個泥瓦匠也被“發掘”了出來。對這些人,李洪濤是必須要開工錢的,畢竟這個時代裡手藝人在哪都受歡迎。

 最大的收獲是一個叫鄧頤斐的年輕人。此人被一夥難民所救,歲後與難民一起來到百市集的。據他自己介紹,他是某支小商隊的鏢客,也就是類似於保鏢性質的車夫,同時還是商隊的文書,能識文寫字。對於“文化人”,李洪濤求之若渴,趕緊就將其收入了隊裡,做了第二名連部文書,只是暫時沒有給鄧頤斐安排軍職。

 除了勞力之外,還有兩類難民讓李洪濤頭痛,一是老人,二是孩子。

 老人還好處理一點,李洪濤盡量讓他們發揮了“余熱”,照顧孩子,監督工地,管理營地,到山裡拾柴禾,反正都是些輕體力的勞動。

 孩子就讓李洪濤有點頭痛了。這個時代,孩子是不受重視的,這讓李洪濤根本無法理解,在他的觀念中,孩子是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未來。結果,李洪濤力排眾議,頭腦發熱,以每月二兩白銀報酬,從荊縣請了三個教書先生,開了大中小三個班,將三百多名孩子全都送去讀書,並且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夠吃飽飯,每天一個雞蛋,保證營養跟上,免得像他們的父輩一樣,落得個後天營養不良的身體。

 原本荒涼的百市集一下就紅火了起來。用一個之前在百市集生活了幾十年的“宿老”的話來說:百市集建鎮上百年的歷史中,從來這麽繁榮過。

 在繁榮的背後,是更大的負擔。

 吃的問題就已經讓李洪濤頭痛不已了。住的問題還好,正在解決之中,按照工程進度,入冬之前,大部分人都能夠住進房舍之中。真正讓李洪濤感到頭痛的還是穿的問題。

 新增添了五十六名官兵,李洪濤為他們各定製了兩套秋季軍服。

 秋裝的問題還好解決,反正秋天凍不死人,冬裝的問題就有點棘手了。

 難民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帶有棉衣棉被,其他的都沒有禦寒的衣被。甲隊官兵更是連一件禦寒的衣背都沒有。

 “一件棉衣至少需要一斤棉花,一條棉褲需要八兩棉花,一床棉被至少需要三斤棉花。”蔣晟不在的時候,鄧頤斐成了李洪濤的“財務”助理。“現在甲隊有一百三十五人,按照每人一件棉衣,一條棉褲,一床棉被計算的話,需要六百四十八斤棉花。另外,還有大概六百名難民需要禦寒的衣物,就算不考慮給他們置辦棉被,也需要一千余斤棉花。 算上製作時的損耗,總共需要大概一千八百斤棉花。”

 “這要多少錢?”李洪濤悄悄擦了下額頭上的汗水。

 鄧頤斐迅速計算了一番,說道:“一擔棉花二十斤,實際只有十八斤左右,崮梁的價格是一兩五十錢,也就是說,總共需要二百七十兩白銀。另外還得算上布匹,裁縫的工錢,總共得花大概五百兩左右。”

 李洪濤倒吸了口氣,對現在的他來說,五百兩白銀,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

 “錢還是次要的,時間。”鄧頤斐也歎了口氣,“還有兩月就將入冬,就算那十五個裁縫加班加點,我們再去找十個彈棉花的匠人,恐怕兩個月內也製不出這麽多的棉衣棉被。”

 “這個可以多找裁縫與匠人。”鬱悶歸鬱悶,問題總得解決,李洪濤又說道,“等蔣晟回來之後,你們兩一起去崮梁,設法采購棉花,如果崮梁那邊買不到這麽多棉花的話,就去別的縣城買,順帶把師傅請來,我們得抓緊時間。”

 事情就這麽訂了下來,可李洪濤心裡很清楚,他得去找到更多的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