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4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2)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佔城,然後他們自佔城南下,半個月後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此地,在當時,這裡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麽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後,本想繼續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面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是統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於到底是些什麽人,那也是一筆糊塗帳,反正是“西王”戰勝了“東王”。“東王”戰敗後,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後算帳,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面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麽“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鄭和冷靜地看著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只是因為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員中有很多人鄭和都見過,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他下西洋,是為了完成使命,並不是來送命的,他們的無辜被殺鄭和也很氣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這位所謂的“西王”,而且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自己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而對手不過是當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聲令下,自己的艦隊將輕易獲得勝利,並為死難的船員們報仇雪恨。

 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定地看著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決不能開戰,因為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

 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在開戰,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了。

 鄭和說完後,便力排眾議,製止了部下的魯莽行為,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為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為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面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了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嚇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覆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為他有多麽慚愧和後悔,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那麽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後,稱讚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為,並狠狠地教訓了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恤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後,西王派人送上了賠償金,只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敢於反悔,實在是這麽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了,家裡就這麽點家當,該怎麽著您就看著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後,卻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確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只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後他們自發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了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過這段風波之後,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後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系並開展貿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著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裡。

 古裡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裡,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著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於古裡的統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並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裡統治者發放詔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為國王,並賜予印誥等物。當然了,古裡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詔書寫好了,卻沒那麽容易送過去,因為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呆著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著詔書來到古裡的,他拿著詔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為古裡國王。從此兩國關系更加緊密,此後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後,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一年有余,他回顧了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歷了那麽多的風波,終於來到了這個叫古裡的國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這裡物產豐富,風景優美,人們和善大度,友好熱情,這一切都給鄭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留個紀念吧。

 他帶領屬下和當地人一起建立了一個碑亭,並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歷史,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裡,民物鹹若,熙?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歷史的裡程碑。

 鄭和的船隊開始返航了,迎風站在船上的鄭和注視著那漸漸遠去的古裡海岸,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們會再來的!

 也許是宿命的安排吧,鄭和不會想到,美麗的古裡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終點,也將會成為他傳奇一生的終點!

 第一次遠航就這樣完成了,船隊浩浩蕩蕩地向著中國返航,然而上天似乎並不願意鄭和就這樣風平浪靜地回到祖國,它已經為這些急於回家的人們準備好了最後一道難關,而對於鄭和和他的船隊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考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

 自古以來,交通要道都絕不是什麽安全的地方,因為很多原本靠天吃飯的人會發現其實靠路吃飯更有效,於是陸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盜,但無論陸路海路,他們的開場白和口號都是一樣的——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按說鄭和的艦隊似乎不應該受到這些騷擾,但這決不是因為強盜們為這支艦隊的和平使命而感動,而是軍事實力的威懾作用。

 即使是再凶悍的強盜,也要考慮搶劫的成本,像鄭和這樣帶著幾萬士兵拿著火槍招搖過市,航空母艦上架大炮的主,實在是不好對付的。

 北歐的海盜再猖獗,也不敢去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乾搶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兩,這一原則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諸多精明強盜們都牢記在心。

 但這個世界上,有精明的強盜就必然有拙劣的強盜,一時頭腦發熱、誤判形勢,帶支手槍就敢搶坦克的人也不是沒有,下面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頭腦發熱的仁兄。

 此人名叫陳祖義,他正準備開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搶劫。

 當然,也是最後一次。

 陳祖義,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因為犯罪逃往海外,當年沒有國際刑警組織,也沒有引渡條例,所以也就沒人再去管他,後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裡手下當上了大將。

 真是厲害,這位陳祖義不過是個逃犯,原先也沒發現他擔任過什麽職務,最多是個村長,到了這個渤林邦國(不好意思,我實在不知道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居然成了重臣,中國真是多人才啊。

 更厲害的還在後面,國王死後,他召集了一批海盜,自立為王,就這樣,這位陳祖義成為了渤林邦國的國王。

 以上就是陳祖義先生的奮鬥成功史,估計也算不上為國爭光吧。

 陳祖義有了兵(海盜),便經常在馬六甲海峽附近乾起老本行——搶劫,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盜,海盜不去打劫還能幹啥,周圍的國家深受其害,但由於這些國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陳祖義。

 就這樣,陳祖義的膽子和胃口都越來越大,逐漸演變到專門打劫大船,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鄭和。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地開過三佛齊時,剛好撞到陳祖義,鄭和對此人也早有耳聞,便做好了戰鬥準備,而陳祖義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決定向鄭和投降。

 要知道,陳祖義雖然貪婪,但卻絕不是個瘋子,他能夠混到國王的位置(實際只是一個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著那些堪稱龐然大物的戰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會甘願當炮灰的。

 但海盜畢竟是海盜,陳祖義的投降只不過是權宜之計,鄭和船上的那些金銀財寶是最大的誘惑,在陳祖義看來只要乾成了這一票,今後就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麽乾呢,硬拚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陳祖義決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鄭和,然後召集大批海盜趁官軍不備突襲鄭和旗艦,控制中樞打亂明軍部署,各個擊破。

 應該說這算是個不錯的計劃,就陳祖義的實力而言,他也只能選擇這樣的計劃,在經過精心籌劃之後,他信心滿滿地開始布置各項搶劫前的準備工作。

 在陳祖義看來,鄭和是一隻羊,一只能夠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肥羊。

 很快就要發財了。

 陳祖義為了圓滿完成這次打劫任務,四處尋找同夥,七拚八湊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戰船二十余艘,於是他帶領屬下躊躇滿志地向明軍戰船逼近,準備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不出陳祖義所料,明軍船隊毫無動靜,連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陳祖義大喜,命令手下海盜發動進攻,然而就在此時,明軍船隊突然殺聲四起,火炮齊鳴,陳祖義的船隊被分割包圍,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盜們黃粱美夢還沒有醒,就去了黃泉。

 陳祖義終於明白,自己已經中了明軍的埋伏,這下是徹底完蛋了。

 訓練有素的明軍給這些紀律松散的海盜們上了一堂軍事訓練課,他們迅速解決了戰鬥,全殲海盜五千余人,擊沉敵船十余艘,並俘獲多艘,而此次行動的組織者陳祖義也被活捉。

 陳祖義做夢也想不到,那個一臉和氣接受他投降的鄭和突然從肥羊變成了猛虎,他有一種上當的感覺。

 其實陳祖義之前之所以會認為自己必勝無疑,一方面是出於自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不了解鄭和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可能陳祖義是在三佛齊呆久了,還當上了部落頭,每天被一群人當主子貢著,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其實從兩個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來,陳祖義是在中國混不下去了才逃出來的一般犯人,而鄭和卻是千裡挑一的佼佼者!

 陳祖義長期以來帶著他的海盜部下打劫船隻,最多也就指揮幾千人,都沒有遇到什麽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為打仗就這麽簡單,這個叫鄭和的人也必然會成為他的手下敗將。

 而鄭和從十一歲起就已經從軍,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在朱棣手下身經百戰,參加的都是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役,還曾經和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鐵鉉、盛庸、平安等人上陣交鋒,那些超級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況小小的海盜頭陳祖義。

 陳祖義的這些花招根本逃不過鄭和的眼睛,鄭和之所以沒有立刻揭穿陳祖義,是因為他決定將計就計,設置一個更好的圈套讓陳祖義跳進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盜都找來,才方便一網打盡。此外,在鄭和看來,活捉陳祖義很有必要,因為這個人將來可以派上用場。至於派上什麽用場,我們下面會介紹。

 在清除了這些海盜後,鄭和繼續揚帆向祖國挺進,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光榮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並受到了朱棣的熱烈歡迎和接見。

 此時,陳祖義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由於他本就是逃犯,又乾過海盜,為紀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盜行動的成功,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並斬首示眾,警示他人。這麽看來,陳祖義多少也算為宣傳事業做出了點貢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