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10 最後的秘密(2)
最後的答案

 胡濙終於回來了。

 十六年前,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獨自出行兩湖江浙,探訪大小寺廟,只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行蹤,十年之間費盡心力,卻毫無收獲。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這個任務起,自己的命運就只剩下了兩種結局,要麽找到朱允炆,要麽繼續尋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個人來接替他。

 沒有同伴,沒有朋友,不能傾訴也無法傾訴,胡濙就這樣苦苦尋找了十幾年,這期間他沒有回過家,連母親去世他也無法回家探望,因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沒有回家的權力。

 朱棣也並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這項工作的辛苦,永樂十四年(1414),他終於召胡濙回來,並任命他為禮部左侍郎,從小小的給事中一下子提拔為禮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為了眾人羨慕的對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對胡濙從事的秘密工作的報答。

 歷時十年,胡濙沒有能夠找到朱允炆,他隻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這個人真的還存在嗎?或許這一輩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三年後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

 永樂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帶,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實際上是另一次尋找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朱棣是獲得了準確的情報,朱允炆就在這一帶!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這一去又是幾年毫無音信,這下子連朱棣也幾乎喪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過去了,兩個青年人的約定變成了老年人的約定,朱棣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約定還在繼續,也必須繼續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將被劃入永遠失蹤人口時,事情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機。

 這個懸疑長達二十年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答,在一個神秘的夜裡。

 永樂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遠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內睡覺(帝已就寐),忽然內侍前來通報,說有人前來進見。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興,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願意在熟睡之際被人從美夢中驚醒,但當內侍說出前來進見的人的名字時,朱棣如同觸電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馬上召見此人。而這個深夜前來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聞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恐懼,他十分清楚,如果沒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絕不可能私自回來的。而此刻胡濙不經請示,深夜到訪必然只有一個原因——他找到了那個人。

 胡濙見到了朱棣,告訴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兩人交談了很長時間(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他們到底談了些什麽,這個懸疑二十年的謎團的謎底到底是什麽?

 我必須飽含悲痛地告訴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說,現在說出這句話,我也很慚愧,胡濙最終沒有忽悠朱棣,他雖然讓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確實帶給了他答案。

 而從我講這個謎團開始,到現在謎團結束,中間穿插了無數歷史事件,也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但我最終還是不能給大家一個肯定的答案。

 說實話,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經說過,此文是采集多種史料經過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別寫成,雖然也采用過一些明清筆記雜談之類的記載,但主要依據的還是明實錄、明史等正史資料。

 我這人膽子並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歷史懸疑問題,也實在不敢亂編,史料上沒有,我自然也不能寫有。不過大家也不用失望,因為我雖然不能給出結論,卻能夠推理出一個結論。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歷史學家的職責之一就是從過往的死文字中發現活的秘密。

 下面我們就開始這段推理,力爭發現歷史背後隱藏的真相,在這段推理過程中,我們將得到三個推論:

 首先,從上面的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確實是尋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還如此興奮,其原因我們也已經分析過了,除非已經完成使命,胡濙是絕對沒有膽子敢擅離職守的。

 由此我們得到推論1: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帶來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爭議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對朱棣說了什麽?

 這似乎是個死無對證的問題,但其實只要在推論1的基礎上抓住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推理辨別,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那個夜晚兩人交談的內容。

 胡濙深夜到訪,會對朱棣說些什麽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a:我沒有找到建文帝,也沒有他的消息,這麽晚跑來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結論: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會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經死了。

 結論:可能性較小

 原因:雖然本人當時並不在場,我卻可以推定胡濙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句話,因為在史書中有一句極為關鍵的話可以證明我的推論

 “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麽長時間,胡濙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推定,他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些。

 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兩推論皆不對,此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結論。

 就這樣,我們結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個推論。

 推論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合推論1和推論2,我們最終來到了這個謎團的終點——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些什麽?

 這看上去似乎是我們絕對不可能知道的,連胡濙對朱棣說了些什麽我們都無法肯定,怎麽能夠了解到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什麽話呢?

 其實只要細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是可以知道的。

 因為建文帝對胡濙說過的話,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

 胡濙不是吃飽了沒事乾四處找人聊天的那種官員,他肩負重要使命,且必須完成,當他找到建文帝並與之交談後,一定會把所有的談話內容告訴朱棣,因為這正是他任務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在那個神秘夜晚胡濙告訴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訴胡濙的。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談話內容,就能了解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那麽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談了些什麽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會談論天氣好壞,物價高低等問題,當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禮敘舊外,其談話必然只有一個主題——你的打算。

 陛下,你還活著,那你到底想怎麽樣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給了胡濙一個答案。

 而在那個神秘的夜裡,胡濙告訴朱棣的也正是這個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麽,這看上去也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實上,我們是可以了解這個秘密的,因為這個秘密的答案正是我們的第三個推論。

 解開秘密的鑰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釋”。

 解脫了,徹底解脫了,二十年的疑問、憂慮、期待、愧疚、恐懼,在那個夜晚之後,全部煙消雲散。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同時可以推定胡濙與朱棣談話之時,建文帝應該還活著。

 因為胡濙是一個文臣,之後他還因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並成為了後來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在尋訪過程中,為了保密,他一直是單人作業,像他這樣的一個人,是乾不出殺人滅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訪朱棣,也充分說明了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向朱棣通報過建文帝的消息。

 當然,在談話之後,朱棣會不會派人去斬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難說的。

 不過我願意相信,朱棣沒有這樣做,在我看來,他並不是一個滅絕人性的人,他的殘忍行為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變成了一個老人,並且得到了那個答案,他也應該罷手了。

 推論3:答案

 “二十年過去了,我也不想再爭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隻想一個人繼續活下去。”

 我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的答案才能平息這場二十多年的紛爭,才能徹底解脫這兩個人的恐懼。

 坐在皇位上的那個,解脫的是精神,藏身民間的那個,解脫的是。

 我不會再和你爭了,做一個好皇帝吧。

 我不會再尋找你了,當一個老百姓,平靜地活下去吧。

 這場叔侄之爭終於劃上了句號。為了權力,這對親人彼此之間從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見,骨肉互殘,最終叔叔打敗了侄子, 搶得了皇位。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登上皇位的人雖然大權在握,卻時刻提心吊膽,唯恐自己在某一天夜裡醒來,會像上一個失敗者那樣失去自己剛剛得到的東西。

 因為一無所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後再失去。

 被趕下去的那個人更慘,他必須拋棄榮華富貴的生活,藏身民間,從此不問世事,還要躲避當權者的追尋,唯有隱姓埋名,只求繼續活下去。

 這種殘酷的心靈和上的煎熬整整持續了二十年,六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折磨,足以讓任何一個人發瘋。

 得到了權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在權力遊戲中,你沒有休息的機會,一旦參加進來,就必須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敗或是死亡。

 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這就是他們必須付出的代價,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