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19 侵略者的末日(1)
☆妥協

 戚繼光終於功成名就了,因為在台州大捷中的優異表現,他升任都指揮使,從此,他開始被人稱為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但在這一切光輝的背後,是另一個戚繼光——一個善於搞關系,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黨的人。

 在無數史書中,戚繼光是英勇無畏的化身,他能謀善斷,所向無敵,這一切都是事實,但他也有著另一面,比如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先去拜碼頭,請客送禮,大吃大喝一通,然後再認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資,絕不可能承擔得起這麽高的花銷。所以結論就是:戚繼光是一個既收禮又行賄的人。

 在少年時代,每天環繞在戚繼光耳邊的,是父親的教誨,教誨他一定要為人清正,不能搞歪門邪道,戚繼光曾堅信並堅持過這些教導,他相信父親是不會錯的。

 然而從他十八歲到山東上任時起,他就發現自己錯了,雖然他清正廉潔,雖然他剛正不阿,但這一切毫無用處,沒有人理會他,也沒有人幫助他,他的理想和信念或許很高尚,卻根本無法實現。

 而對他影響最大的一件事,無疑是俞大猷的被迫離去。

 對俞大猷而言,岑港之戰是一個十分慘痛的教訓,和戚繼光一樣,他也開始了演練新軍,並很快就鍛造出一支極有戰鬥力的軍隊,此即所謂“俞家軍”,而他的陣法也十分奇特,分別叫做三疊陣和奪前蛟陣,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你只要知道這兩個陣型很牛就行了。

 軍隊有了,陣法也有了,俞大猷準備大乾一場。

 然而他沒有等到這個機會,因為和之前一樣,他再一次遇到了莫名其妙的事情,而這一次的主角是胡宗憲。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胡宗憲接到了這樣一個通報,說有群倭寇在浙江沿海遊蕩,請示如何處理。

 胡宗憲想了一下,下達了這樣一個命令:

 “不要管他們,別讓這些人靠岸就行。”

 兩個月後,他接到消息,都察院監察禦史李瑚告了他一狀,罪名是縱敵逃竄,以鄰為壑。

 這也真是流年不利,胡宗憲沒有想到,那幫倭寇是來乾搶劫的,不去東家就去西家,胡總督不接待,他們就跑到了福建,大搶了一把。

 福建巡撫氣得鼻子都歪了,暴跳如雷,一定要找胡宗憲算帳,於是便把官司打到了皇帝那裡,要求追究胡宗憲的責任。

 但胡宗憲畢竟是浪大水深,幾番動作下來平安過了關,事情經過大致如此。

 但這個故事和俞大猷似乎毫無關系,麻煩又從何而起呢?

 如果有關系,那這事就不奇怪了,俞大猷這一輩子,奇就奇在莫名其妙上。

 事情了結後,胡宗憲開始回過味來,福建方面一口咬定是自己放任不管,莫不是自己這裡有人透露了消息,當了內奸吧?

 於是他開始查找蛛絲馬跡,先查李瑚,福建人,再查自己,福建的,層次高的,能接觸機密的,於是答案終於出現了:俞大猷,浙江總兵,福建晉江人。

 這真叫命苦不能怨政府,俞大猷同志老老實實乾活,勤勤懇懇做事,就因為是福建人,結果竟然成了奸細。胡總督雷厲風行,他隨即上書,把責任推到了俞大猷的身上。

 皇帝又一次生氣了,他當即下令,削去俞大猷的官職,把他抓進詔獄。

 戚繼光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他清楚地記得,當初胡宗憲是多麽器重俞大猷,對他言聽計從,而轉瞬之間,他就把這個他曾無比信任的人,親手送進了監獄,從浙江軍區司令員,到錦衣衛監獄的囚犯,只要短短的幾天。

 所以他終於意識到,把自己的命運和信念寄托在一個人的身上,是極其不靠譜的,親密戰友胡宗憲也不例外。

 然而就在他為俞大猷痛惜不已之時,另一個更讓人吃驚的消息傳來:俞大猷竟然出獄了,並調往北方邊界戴罪立功。而根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能得到如此寬大處理,是嚴嵩收了錢,在皇帝大人面前說了話。

 戚繼光百思不得其解,官場之中,俞大猷的收入也就是個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家裡有幾文錢他很清楚,能養活老婆孩子就不錯了,哪裡有錢去行賄?但如果沒有錢,嚴老貪怎麽會幫他說話呢?

 於是他開始懷疑,俞大猷和嚴嵩之間有著某種秘密的關系。

 不久之後,他終於從朝廷內線那裡得到了消息,俞大猷確實沒有送錢給嚴嵩,也絕非嚴嵩的親信,他能夠得到寬大處理,是因為他有著一個好朋友——陸炳。

 俞大猷是如何搭上陸炳這條線的,誰也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陸炳不但出面為他說情,還自己拿錢送給嚴嵩,當作是辦事的費用。陸大人的面子嚴嵩自然要給,於是俞大猷就此光榮出獄。

 這個答案震驚了戚繼光,他沒有想到,平日沉默寡言,老實巴交的俞大猷,竟然有這麽硬的後台,而自己與他交往多年,關系非常好,竟然從未聽他透露過一語。

 戚繼光感到毛骨悚然,他終於發現自己是如此的脆弱。他明白,自己固然有著舍身保國的偉大理想,但如果沒有靠山,沒有關系,俞大猷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即使是平日關系極好的胡總督,也可能隨時翻臉,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而那時,他將孤立無援,也不會有另一個陸炳來救他。

 於是戚繼光明白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要想不負父親的期望,就不能遵照父親的處事方法,他決定改變這一切。

 此後的戚繼光開始了奔波,兵部有領導下來,他請客,他到兵部去,還是他請客,而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家常便飯,大家都認為戚繼光夠朋友,夠大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扎下了根,上級領導對他也十分重視。

 但這並不是他的目的,戚繼光知道,要想立於不敗之地,他必須要找到自己的陸炳,找到一個真正的靠山。

 在戚繼光的尋找名單中,兩個人的名字被最先劃掉,第一個就是嚴嵩,因為他很清楚,胡宗憲是嚴黨分子,如果自己要繞過胡宗憲結交嚴嵩,必定死無葬身之地,更為重要的是,嚴老貪胃口很大,要請他吃飯,先要數數自己荷包裡有多少錢。

 第二個是徐階,這個人也不能考慮,雖然戚繼光對他有好感,但畢竟在朝廷中,他處於下風,如果投靠此人,就等於與嚴嵩為敵,沒準會比徐大人死得更早。

 兩位大哥被排除後,戚繼光開始繼續尋找,而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中央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將來必定前途遠大,於是他在自己的名單上記下了這個人——高拱。

 他的眼光確實精準,然而不久之後,他就發現,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因為這位高拱雖然官職不高,卻是一個十分孤傲囂張的人,而且此人還有個最大的特點——不收賄賂。

 換句話說,這個人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既不要錢,也不要女人,當然,高拱同志絕對不是無欲則剛,他只是將所有的放在了一件事上——權力,他的最終目的是奪取帝國的最高統治權,而這是戚繼光絕對無法滿足的。

 但天無絕人之路,就在戚繼光感到前途茫茫的時候,他意外地發現了另一個人,此人是高拱的副手,時任國子監司業,大致相當於中央大學副校長,為人深謀遠慮,極有發展前途,於是戚繼光的名單上又增加了一個名字,也是最後一個名字——張居正。

 這就是後來那對黃金搭檔的起始,至於戚繼光如何與張居正交好,實在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戚繼光很會來事,而在某些方面,張居正也不正。

 戚繼光就這樣穩定了他的地位,事實證明,他是有遠見的,以至於後來胡宗憲完蛋,他依然屹立不倒數十年,這都歸功於他的交際工作。

 交際是要錢的,而以戚繼光的級別待遇,即使借高利貸也不經用,所以閉著眼睛也能猜到,他有著除工資之外的經濟來源。

 這就是戚繼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體,似乎見不得人,似乎應該譴責,但你應該知道,他鎮守東南之時,“百姓歡悅,倭寇喪膽”,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離職之時,“領將印三十余年,家無余田,惟集書數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無論正當與否,都用於了交際,而他自己,是清白的。

 在現實面前,絕不妥協的楊繼盛是偉大的,因為他歷經磨難,堅持了自己的理想:舍身取義,報效國家。但妥協的戚繼光,同樣是偉大的,因為一個同樣崇高的理想。

 嘉靖三十年(1551),戚繼光駐守薊門,那年他二十四歲,作為一個年輕人,他並不安分,除了值班看書外,還喜歡到處亂逛,而事情正是發生在他閑逛的時候。

 有一天,他外出遠行,路過一座寺廟,看見裡面煙霧繚繞,便下馬進去看熱鬧,發現原來是有人在講長生之道。

 嘉靖年間,長生之道十分盛行,因為皇帝大人喜歡,老百姓們自然也不甘落後,紛紛效仿,但他們沒有嘉靖同志那樣的煉丹技術和原料,又想趕時髦,所以只能一堆人聚在一起吹吹牛,實在比較無聊。

 然而正是在這個無聊的聚會上,戚繼光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鑒於無法實踐,且吹牛不用上稅,大家開始積極講述自己的長生觀點,比如燒香拜佛,早上跑步,少吃多睡等等,某些熱衷者趁機四處搭話,勸人煉丹修道,戚繼光也成為了他們的發展對象,面對著這片烏煙瘴氣的混亂,戚繼光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點,他站了起來,高聲說道:

 “於長生之道,我也有所心得,願與諸位共享。”

 於是現場肅靜下來,一個嘹亮的聲音響徹著整座寺廟:

 “鞠躬盡瘁,夕死無憾,此即長生之術!”

 然後他走出寺門,在所有人詫異的眼光中騎馬揚長而去,一切都源自於此,之後他的所有舉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理想。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