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邊戎》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上)
[廣告][百度廣告][智源廣告][阿裡廣告][廣告]相同的人處在不同的位置上,想法會不一樣;不同的人處在相似的位置上,決定也會不一樣。當危險與機遇並存之時,折彥衝和宗翰往往會選擇鋌險以求全勝,但趙構卻寧可偏安。楊應麒寧可遼南遭受大困厄也要攫取人心,趙構卻有江南一隅足以,哪怕大失人望亦能忍得。

 對金人和趙構來說,折彥衝和楊應麒都是極大的威脅,可如果將趙構作為對手,雖然折彥衝和宗翰對會對之十分鄙夷,但同時也會大感難以對付。實際上,對金人來說趙構這個存在要比韓世忠、種師道等諸名將難纏得多,老虎對付奔鹿戰馬容易,但要撲殺老鼠卻難。

 秦檜正月裡出發往見歐陽適,二月中旬便回到了建康。在他回來之前,趙構早已緊鑼密鼓地策劃著圖謀漢部後背。事件的肇始,是由杜充上書,責漢部包藏禍心,意圖顛覆宋室,請皇帝降旨北伐,規複中原。此疏一起,朝廷大震。

 杜充雖上了這道奏請,但此事關系重大,不要說真想偷襲漢部需要絕密,就算到後來決定不偷襲漢部,此事也不能泄露出去,因為一旦泄露,勢必引來漢部的敵意,所以這次的廷議是在極秘密的情況下進行,許多和漢部多有牽連的大臣都不得與聞。但即便如此,反對的人仍然極多。

 如今漢部在北邊與金人正打得火熱,在這種情況下抄漢部的後路意味著什麽誰都清楚!群臣中有點良心廉恥的都以為不妥,部分置宋室利益於華夏興亡之上的也覺得此非良策。但那些早在趙構處得到密令的人卻上表附議,讚成杜充的主張。

 宰相呂頤浩一開始也不讚成此策,但後來經不住趙構的壓力終於屈服。中央命令頒下以後,剩下的便是掌控軍權的將領的執行。劉光世、張俊都奉命便行,韓世忠聞言大震,連上兩表請趙構三思,最後趙構便不令他北上,而命他鎮守維揚,以防歐陽適來襲。而離行在最遠的陝西,趙構的敕令反而最先到達——實際上給川陝宣撫張浚的詔書,在廷上諸公還在爭吵時就已經發出去了,因為趙構對漢部的整個威脅行動,必須由張浚來挑頭。因為這時除了扈從東南的軍隊以外,舊宋政權所統轄的地方,唯有陝西一境的地方政府擁有能對抗金人、漢部的武力。

 當初苗劉之亂平定後,趙構問大功臣張浚以天下計,張浚自請身任陝、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別委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駕來武昌,張俊、劉光世從行,這樣趙構行在的中央軍便能與秦、川首尾相應。這時張浚正得寵信,所以趙構對他的建議十分讚賞,剛好有監登聞檢院汪若海也認為:天下若常山蛇勢,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將圖恢復,必重川、陝。於是此議遂決。宋政權偱唐代裴度故事,以張浚為川陝宣撫,趙構給張浚便宜黜陟之專斷大權,親自作詔賜之。

 張浚到漢中以後,利用宋室的余威逐步掌控川陝大權,易置陝右諸帥,召王庶與謀,徙曲端為明殿學士,移熙州知州張深知利州,充利州路兵馬鈐轄、安撫使,而以明州觀察使劉錫代之。又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成都府盧法原去利州路兵馬鈐轄,不兼利路,置帥成都。大宋帥臣不兼利路自此始。既而趙哲帥慶,孫渥帥秦,諸路帥臣悉用武人。時吳玠為長官曲端彈劾罷官,張浚愛其才,拔為秦鳳副總管兼知鳳翔府,以其弟吳璘統領親衛。

 在漢宋協議中,對於陝西的歸屬問題模棱兩可。按照協議,凡漢部能規複的北國州縣都可“借”為練兵之所,當初陝西在婁室、撒離喝的侵略下所失將半,宗潁對燕雲用兵後金軍在陝西的兵勢不得已撤走,曹廣弼也正專注於北方,沒有余力經營陝西,所以張浚才能如此從容地掌握了川陝大權。

 不過,河東的兵馬雖未入陝,但漢部的商人卻早已進入。曹廣弼在集中軍力對付金人之余,也不忘命林翼入陝“籌集糧草”。由於宋漢既是親家、又是盟軍,陝西各方守臣對敢於挑起抗金大旗的漢部印象甚好,婁室更是因為在漢部的壓力下才被迫撤走,所以林翼入陝以後頗受當地人的歡迎。

 婁室未退走之前,陝西在長安以東以北幾乎全是金軍的天下,在婁室退走之後、張浚尚未進入之前,這裡便形成了一個空擋,林翼帶著一乾經濟人才迅速掌控了這片地區的商道,而軍政大權則為張浚所得。對於這個結果,林翼大感痛惜,因為他知道在陝西這裡沒有得到軍政大權,商道也沒保障。他曾促請曹廣弼調種彥崧入陝經營,但曹廣弼考慮到現在正和金人開戰,如果派兵進入陝西會刺激張浚和陝西本地的士人武人,激化漢宋之間的矛盾,因此沒有答應。

 林翼也知道曹廣弼的難處,便一改之前的想法,不與張浚爭權奪利,而是借著籌集糧草的名頭大搞輿論:一方面是宣傳“華夏擴大會議”關於廢除雜稅重役的決意,一方面則是高舉華夏大旗號召陝西士民響應漢部抗金。

 陝西臨近西夏,熙寧以來連年用兵,道君皇帝登基以後更是變本加厲。為了應付戰爭,許多稅賦和雜役便都攤派到陝西人頭上,廂軍百姓負擔都極重,所以關於廢除雜稅重役的呼籲對下層百姓很有吸引力,自長安以東有許多百姓在這種宣傳下幾乎都將漢部當作救星了。

 而在武風強悍又曾慘遭金人蹂躪的陝西呼籲抗金更是容易就得到士林與武將的支持。可以看出,林翼的這套手段是很楊應麒的,河東軍分明是沒有力量趁機入陝,但在林翼的宣傳下卻仿佛河東軍是為了尊重陝人、尊重大宋而自謙於門外,這更博得了許多陝西士大夫的好感。

 折彥衝和宗潁在兩個戰場的大勝極大地鼓舞了在陝士民的士氣,之前金兵威勢最盛之時,鳳翔、涇原以東全為金人所得,而西北地界又時時面臨夏人的威脅而朝不保夕。但漢部大勝以後,不但婁室退出陝西,甚至夏人也變得老實了許多。林翼就是利用這兩點進行宣傳上的攻勢,在陝西培養起了相當濃厚的親漢氛圍。

 在這種情形底下張浚還是能迅速控制陝西全境,亦可見他的手段非比尋常。不過他的這種控制也有其脆弱性。陝西的幾方重將和張浚這個“外來戶”實際上都有些心病。比如在陝東之李彥仙、涇原之曲端和夏邊的劉錫便都對張浚的號令不甚服從。

 李彥仙所在的陝州地處中原入陝之要害,古函谷關與潼關都在其境內,宗翰曾兩陷洛陽,婁室由河東直取長安,但就因為有李彥仙在這兩大軍勢才沒能連成一片。當金人聲勢最盛之時,李彥仙同時受東西兩大軍團的壓力不但能且戰且守,而且還曾渡河與金人戰於蒲州、解州之間,晉西南淪陷地之民皆陽從金人而陰歸彥仙,其得人心如此。曹廣弼當初得晉州以後便不再南下一步,只是聽任晉西南州縣自防自守,那既是對李彥仙的尊重,也是對李彥仙的忌憚。

 而曲端之聲威,較李彥仙更甚,這個從軍隊裡一路爬滾起來的陝西名將在士兵中威望極高,也是靖康以後舊宋體系中寥寥幾個敢正面迎戰金軍主力的將帥之一,涇原精兵之訓練、婁室撒離喝之不能得全陝,曲端實有不可抹殺的功勞。不過曲端的性格與大宋體制格格不入,他不但逢事不能忍氣吞聲,而且對那些文臣上司尤其看不順眼,要知道,武將“恃才凌物”乃是宋室家法中的大忌,所以曲端在仕途上的心情有多糟糕就可想而知了。偏偏曲端又和李彥仙一樣,都是支持呼應漢部抗金的,曲端甚至希望張浚能準許他發兵威脅金國在陝北的邊境,以牽金國之勢。這樣沒有集團利害頭腦、完全不符合趙構利益的主張自然不可能得到張浚的支持,甚至是觸到了趙構的逆鱗。

 至於劉錫,他和張浚的心病說起來就更簡單了——他是劉錡的哥哥,曹廣弼的妻舅,這叫作為趙構心腹的張浚如何能不疑他呢?不過張浚畢竟是初到陝境, 還需要借助這些人的威名,所以還不能以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將他們罷黜。

 華元一六八一年,二月,張浚在長安大會諸將,一時西北名臣宿將群集畢至,曾經淪陷的長安城霎時間變得熱鬧非凡。如今夏人未敢犯邊,金人又被漢軍擋住,自靖康以來,陝西從未有如此刻這般安全。所以雖為金人方去之後,市井卻已經開始呈現出安寧甚至歡悅的氣氛。

 但張浚的居處氣氛卻顯得沉重異常,他拿著趙構的密旨反覆摩挲,喃喃道:“皇上……你出的這個題目,未免太難了……”

 ——————“大人……密報!”

 正要進入長安會張浚的林翼從密子手中接過密報,眉頭皺成一團,他的副手問出了什麽事,林翼躊躇了一會道:“沒什麽,進城去。”

 他的馬車即將進城之時林翼忽然叫道:“停下!”在車中猶豫了好久,喃喃道:“趙構沒這麽大膽吧……”終於叫道:“進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