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七章秦十二金人(上)
……
為了自己的嗅覺考慮,劉東還是抓緊用舍利元光把木箱和腐爛的稻草全都清理了一下,總算是讓自己的鼻子舒服了一些後,劉東不禁聚睛朝眼前仿佛八仙桌般大小的巨大青銅頭顱看去。
青銅頭顱五官清晰,臉型略寬,唇角和下顎的位置留有短髯,頭髮挽成一個發髻捶在腦後,人像雙眼直視前方,神情嚴肅而又堅毅,仿佛任何事情都不能夠難道他!
也許是因為時間久遠的關系,青銅頭顱許多地方已經是鏽跡斑斑,不過明顯能夠看出後期經過精心的修補,所以這件青銅頭顱上並沒有太大的缺損。
但是等劉東看到它頸下明顯的撕裂痕跡後,眼中忍不住流露出一抹痛惜之色,很顯然這件精美的藝術品,已經被人為的殘損了!
仔細欣賞完這件精美的藝術品後,劉東並沒有立即把它收進芥子空間,而是再次打開了旁邊一個長5米左右,寬和高將近三米的巨大木箱!
剛才已經吃過虧的劉東,這次沒有再讓自己遠比常人敏感很多倍的嗅覺再次受考驗,擁有芥子空間的他很容易便把放在裡面的東西拿了出來。
盡管已經通過舍利元光早就把它看在了眼裡,但此刻這件高度近5米的青銅軀乾出現在劉東眼前的時候,那種震撼實在是難以形容,太大了!
而且鑄造技藝極其精美,軀乾身上的鎧甲以及花紋都表現的絲絲入扣,更重要的是上面還有文字!
文字是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小篆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製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因為劉東精通雕刻和書法,所以對小篆自然也是熟識,所以刻在這青銅軀乾背後的文字他也認識,其內容便是:‘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最後四個較大的篆字為‘永鎮於秦’!
看到這裡。劉東便明白青銅頭顱和軀乾的出處了!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為廣泛。在傳說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另一面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秦始皇帝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戰功績,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記人歎為觀止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歷史之謎,12金人的鑄造便是其中的一個。
在秦都鹹陽,秦王宮阿房殿前,屹立著12個銅器鑄造的大銅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且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
如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記錄了12金人的故事。
當然,始皇帝嬴政鑄造十二個金人除了收集天下之兵消除六國遺民造反的隱患之外,主要還因為秦始皇想要從宗周手中繼承代表皇權的禹王九鼎,讓自己的統治變得合理合法,就像商代夏,周代商一樣,確立秦朝統治的正統性,但無奈天不遂人願,禹王九鼎失落了!
所以,始皇帝嬴政便打造了十二金人作為鎮國之器,取代禹王九鼎的作用,成為皇權正統性的象征!
《左傳》《鞌之戰》中記載:“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司也!”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代表國君的禮器和名位,不能夠借給別人,這是國君的責任!
盡管這句話是孔子評價春秋時期衛國國君的,但也反映了當時先秦時代的禮製!
器與名,更形象一些,器就是封建時代皇帝的聖旨和官印,比如皇帝要冊封一個親王,冊封親王的聖旨和官印就是這個親王的‘器’,而‘親王’就是‘名’!
反應到先秦時期,因為宗周時期並沒有紙的存在,所以流行金文,所謂金文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以這時候宗周的天子冊封諸侯的時候,便用這種帶有冊封銘文的青銅器作為諸侯的‘器’,像衛國國君,齊國國君,這就是‘名’!
如果‘器與名’反映到皇帝身上,那麽在先秦時期,從夏一直傳到周的‘禹王九鼎’就是天子的‘器’,它代表宗周統禦天下的正統性,而宗周天子就是‘名’!
所以無論是成就霸業的齊桓公,還是楚莊王,都會到周天子所在國都洛邑問‘鼎之輕重’!
而一統天下的始皇帝自然也希望能夠繼承禹王九鼎,確立秦的正統性。
但禹王九鼎失落後,便有了鎮國十二金人來作為秦朝的‘禮器’!
只不過讓秦始皇想不到的是,因為秦代的歷史太短暫,十二金人作為鎮國之器的作用並沒有禹王九鼎那麽深入人心,反而是和氏璧,也就是傳國玉璽,在漢代以後取代失落的禹王九鼎成為歷代皇朝正統性的鎮國之器!
但不管如何,這十二金人仍然是秦代皇權的代表,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鑄造的難度,工藝的複雜,都讓它成為中國幾千年來藝術品中不可置喙的巔峰之作,國寶中的國寶!
歷代以來能夠代表皇權的東西都是最珍貴的藝術品,就像人們對清代皇家玉璽的追捧一樣,兩千年前的十二金人同樣也是眾人追逐的頂級藝術品。
而此刻的劉東已經完全陷入了爆棚的興奮和狂喜中,這種興奮和喜悅甚至超越了之前所有的收獲,就算是得到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的時候,他也不想現在這麽高興!
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十二金人中蘊含著封建時代的皇權,而對權利的追逐是任何一個男人心中最原始的,雖然有大有小,有明顯也有隱秘,但這種權力卻存在每一個人心底,劉東當然也不例外!
所以,他更喜歡這種代表封建王權的東西,那怕只是一個象征!
良久之後,等劉東稍稍冷靜下來後,不禁伸手摸了摸金人後背的文字,同時暗道:“這恐怕是蒙恬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了!”
史料記載秦鑄十二金人:“其胸前銘”;“銘其後”。意思就是胸前背後都有銘文,銘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書寫。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將軍。由此可見銘文檔次之高。
等劉東小心的把巨大的青銅軀乾翻過來後,果然發現在同仁胸前的鎧甲上存在著密密麻麻的字跡,通體用小篆書寫,其中的內容便是記載著秦國的歷史,以及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的功績和秦朝的主要政治主張!
全文只有899字,但古文向來講究‘微言大義’。就像《論語》全文只有11705個字,大約相當於現今對開報紙一個版面的容量。但宋初名相趙普卻用半部論語治天下!
而李斯也是秦代名相,同樣也是著名的書法家,這一篇銘文雖然字數不算多,但其中隱藏的信息量足夠作一篇上百頁的博士論文了!
更關鍵的是這些文字信息肯定能夠填補一些秦代歷史空白,甚至周朝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空白,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無可估量!
劉東當然也清楚這些,不過他現在最想做的還是把這件青銅像補充完整!很快,劉東又從旁邊的大木箱裡找出了這件青銅人像的兩條手臂,兩條腿,以及最底下的青銅底座!
在地上擺放整齊後,整件青銅人像的形象也完整的出現在劉東面前!
史料中有關銅人的稱謂很多,大概有以下幾種:鍾鐻、金人、鍾、金狄人、翁仲、銅人等。將銅人稱作“鍾”,那是因為銅人是空心的,像鍾的樣子。將銅人叫“金狄人”,那是因為夷狄人是銅人的原形。翁仲即銅像。
陳直《三輔黃圖校注》引《三鋪舊事》中也記載:“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