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日月》第114章 穆綏德
    臨時召開的穿越者會議上,許朗哈欠連天。

  “你怎麽了,昨晚真病了,沒睡好?”程依依關切的問道。

  “你問他。”許朗指著蔣北銘恨恨的說道。

  “行了,安靜一下,我們開會。”蔣北銘趕緊岔開了話題,“我們決定幾天后出發去升龍府,這次我們走水路,沿著紅河從下龍灣溯流而上。升龍也就是後來的河內,現在叫什麽來著?”

  “東京。和日本那個東京一樣的名字。”許朗答道。

  “對,叫東京。”蔣北銘拍了拍腦袋,“看我這記性。恩,那個東京,天昊,你們還有什麽問題嗎?”

  “我沒有問題,現在是你發言啊。”孫天昊被問愣了:“你們倆怎麽了,一個哈欠連天,一個滿嘴胡言,不知所雲,昨晚你們倆幹什麽了?”

  臨時會議稀裡糊塗的開完了。幾天以後,楊濤率領一個步兵排護送著蔣北銘等人一起坐上上帝號往升龍府駛去。

  上帝號沒有直接開到升龍府,而是就近找了個地方停泊了下來。蔣北銘等人將手統藏於衣內,跟隨著姚韓氏和姚春進了城,楊濤率領著步兵排暫時住在了船上。

  升龍分為內城和外城,周長約25公裡,內城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後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61條街坊,黎、阮朝時的36條街坊,都集中在這裡。

  目前的升龍府還算是繁華,人口大約十幾、二十多萬的樣子。眾人跟著姚韓氏在城內轉了半天,來到了一處府宅的門前。姚春上前叩門,一會功夫,裡面出來了一個越南小廝,看了看姚春等人的打扮,用中國話問道:“你們找誰,從何而來?”

  “這位小哥。”姚春答道,“麻煩通稟一聲你家主人和少夫人,就說大明廣州姚家少奶奶前來拜訪。”

  蔣北銘向姚韓氏問道:“姚夫人認識這家人?”

  “回蔣大人。”姚韓氏對著蔣北銘微微一笑,弄得蔣北銘心裡又癢了一下,“這家主人也是大明人士,與我家相公生前是好朋友。我們上次變賣了所有在安南的產業,所以現在先暫時借住此處。”

  “是姐姐回來了嗎?”人未到聲先到。眾人正在說話,一個同姚韓氏年紀差不多的少婦隨著聲音從門內飄了出來,身後跟了一個30多歲商人打扮的男人。

  “妹妹牽掛了,是我回來了。”姚韓氏上前拉住了少婦的手。

  “真的是姐姐回來了,你可想死妹妹了。姐姐原先不是說不回安南了嗎,你這次是一個人回來的還是姚公子也一起回來了?”那少婦不容姚韓氏說話,問題一個接一個的從嘴裡蹦出來。

  “妹妹先別著急,這裡面的事情過於曲折,說來話長。”姚韓氏拉著少婦走到了蔣北銘等人的身邊,“我先來給你引見一下,這幾位也是我大明人士,還是我姚家一家人的救命恩人。”說完又一指蔣北銘,“這位是我大明海南衛百戶蔣北銘大人。”

  聽聞姚韓氏如此說,後面的商人走上起來,對著蔣北銘等人深施一禮:“小民穆綏德見過各位大人,多謝各位大人對姚家的救命之恩。”

  那少婦也施一禮:“民婦也謝過各位大人。”

  “不必多禮。”蔣北銘上前扶起了穆綏德,“急危救困那是我大明子民的分內之事,再說姚夫人也是一國同袍,豈有袖手旁觀之理。

”  穆綏德聽完,不覺又仔細的看了蔣北銘兩眼:“若我大明官員都能像大人這般,那就是我等的福分了。”

  那少婦在身後偷偷的拉了拉穆綏德的衣角,穆綏德不動聲色的說道:“各位大人,姚夫人,此處不便說話,請諸位到府內一敘。”

  姚韓氏一家和程依依由穆綏德的夫人迎進了內宅,蔣北銘等人和穆綏德在正堂內分賓主落座。

  “蔣大人。”穆綏德說道,“在下再次謝過蔣大人,姚兄生前與在下是刎頸之交。蔣大人能於海上及時出手相助,姚家血脈得以保存,蔣大人也是功德無量啊。”

  “穆兄過獎了。”蔣北銘客氣道,“你我一見如故,此處也非我大明疆域,穆兄就不必稱呼我大人了,咱們兄弟相稱豈不更好?”

  “如此,在下就失禮了。”穆綏德又問道,“不知蔣兄此來,除了護送姚夫人,是否還有別的事情?”

  “自然有別的事情。”孫天昊又搶過話去,“我們這次來,主要是想和姚夫人一起重新把生意做起來。”

  “但不知孫公子想做哪行生意啊?”穆綏德問道。

  “我們的貨物有很多,但不知哪方面的東西適合在安南銷售。”孫天昊又開始發揮他的特長了。通過姚韓氏的講述和陸天翔的回憶,孫天昊知道明清時期中越貿易的商品基本固定在一般日用百貨上。大明商人賣給越南綢緞、布匹、鞋襪、紙張、顏料、燈油、茶葉、白糖、檳榔、糖果、煙筒並尋常藥材之類,從越南買回來的不過砂仁、蓍莨、白鉛、竹木等項。偶爾雙方還會有一些礦產交易,比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因中國需要越南銅礦,康熙令雲貴兩廣督撫行文安南國王,“凡客商買銅,務令照常貿易,毋得禁止阻遏”。

  但是這些東西,孫天昊都不太想做。孫天昊現在的心是越來越大,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大的和最好的貿易商,否則也對不起400年的時代優勢。

  “穆兄請過目。”孫天昊說著從隨身帶的箱子裡拿出了幾樣東西,玻璃,白糖,肥皂,最後是一塊棉布和一面鏡子。

  關於鏡子和棉布,工業局目前已經研製出了最原始的人力珍妮紡紗機和飛梭。但是一直苦於原料問題,所以也沒做大規模的推廣,只有製衣組有幾台,還是處於嚴格保密的狀態,隻為軍隊生產軍服使用。現在榆林灣的情況是基本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飯吃,雖然每個工廠都是效率極其低下的作坊式的,但榆林灣不敢貿然采用技術革新。因為在歷史的發展上,尤其是工業革命的初期,因為技術革新導致工人失業,搗毀機器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就連發明珍妮紡紗機的哈格裡夫斯都曾經被人燒了房子,趕出家園。

  新一年的穿越大會將未來幾年發展的目標定為了擴軍備戰,這就使得在將來的幾年中冶鐵和軍工產業需要的勞動力將會大大增加,所以委員會作出決議,珍妮紡紗機和飛梭可以大規模使用了,棉布將作為新一年的主打產品。

  而對於鏡子,從孫天昊答應黃遠生給他鏡子專賣權之後,到現在都過了一年多了,黃遠生連個鏡子邊都沒看見。好在他現在一直在忙著糖廠的事情,漸漸的把鏡子的事就淡忘了。

  其實鏡子的製造原理是很簡單的。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製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紀紐倫堡製成凸透鏡,是製玻璃球時在內部塗一層錫汞齊。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還原劑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鉀鈉。用硝酸銀來做鏡子,目前工業局還做不到。但是用錫箔和水銀卻是可行的,所以鏡子的生產也提上了議程,只不過限於原料問題,可能產量不會很大。

  穆綏德將孫天昊拿出來的這些東西拿在手裡慢慢的觀摩:“孫公子,你們帶的這些東西的確很新奇,在安南是很少見的,只是不知價格方面會不會太高?”

  “這個穆兄請放心。”孫天昊拍著胸脯,“我們和姚夫人商量過了,咱們共同商定一個價格,打開市場,擴大銷售才是最重要的。”

  “有買就有賣。”穆綏德放下了手中的東西,“不知孫公子想在安南采購什麽?”

  “我們只需要糧食。”

  “糧食?哈哈哈哈。”穆綏德笑了起來,接著又衝著孫天昊等人抱拳拱手,“在下失禮了,諸位見笑。不過說到糧食,諸兄算是找對人了,在下在這安南做的就是糧食生意。”

  “這個我們清楚,姚夫人方才和我們講過。”許朗說道,“所以我們才來打擾穆兄。只不過穆兄能夠提供給我們多少,我們需求量可是不小的。”

  “這個好說,不著急。”穆綏德岔開了話題,“諸位,天色也不早了。我穆綏德就做一次東道,請諸位賞光,安南小地方,無法和我大明相比,還請諸位見諒。”

  “穆兄客氣了。”

  接下來的幾天,孫天昊等人就住在了穆府,楊濤領著步兵排的30名士兵分批悄悄的混進了城, 也在穆綏德家找了個小院住下。經過幾天的協商,孫天昊,姚韓氏和穆綏德達成了一致,由榆林灣和姚韓氏共同出資,在升龍府重新找一個地方,重開姚氏貨棧。榆林灣負責向姚韓氏和穆綏德自己的商行供貨,由於在和鄭梉達成的條約中隻開放了鴻基一地,所以榆林灣的貨物只能先運到鴻基,然後換越南船隻沿著紅河運進升龍府。穆綏德除了負責銷售榆林灣的貨物之外,還必須每年向榆林灣提供不少於3000噸的越南大米,並負責運送到鴻基港。當然米價是要比越南當地高出一成來。

  程依依偷偷的向蔣北銘、許朗等人透漏,根據內宅中打探出來的消息,這個穆綏德在越南已經呆了20多年了,從小就跟著父親來到越南做生意。他的夫人穆阮氏是一個中越混血兒,母親是中國人,父親是越南人,不過現在均已過世,家中只剩2個兄弟。穆綏德除了穆阮氏之外,還有一房小妾,也是越南人。總的來說,目前還沒發現這個穆綏德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屬於安分的生意人,並且生意做的不小,在升龍府內的華人當中有一定的地位。

  一切都打探清楚了,眾人便先把去見鄭梉的事情放在一邊,陪著姚韓氏一起去找適合的地方來做貨棧。

  一行人在升龍府內轉了幾天,看了幾個地方都覺得不太合適。這日一眾人又在穆綏德的陪同下在城內瀏覽。

  “官爺,官爺。您老高高手,小人做這個小生意也不容易。”眾人正走著,突然一陣越南話的央告聲從前方傳來,一群人圍在一個鋪面的面前擠得水泄不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