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華夏立國傳》解毒藥丸
oo911書友提到:

 看到大大在前言裡要意見,我來瞎扯兩句吧。第一這本書的歷史資料考據和那些每章之前的短暫文言簡介,都說明大大是真下苦功認真寫這本書了,小弟先表示一下景仰。

 但是,壞在但是上了,不中聽不許翻臉啊。因為作者寫的很認真,讀者自然就回對作者提出比較高的要求,很多的情節,我理解作者構思的第一判斷是想要寫的痛快,好看,yy一點,能比較迎合主流口味,可是我覺就是太缺乏合理性,簡直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根本就是不可能事件,比如主角與恆溫第一次見面就虎軀一震,震的恆溫不敢俯視,第二次與恆溫見面,更是震的恆溫主動仰視主角的高大形象,甚至連日後托付的話都說出來實在是太不合理了,因為恆溫對於知道他是那一號的人來說,這一段情節讀起來確實是太毒了,而那句“大丈夫當流芳百世”的名言的福,恆溫的知名度在起點的歷史類讀者相當的高,相信因此而損失的讀者保證不會太少,而後平蜀戰役一路英明神武屬於yy需要,可以理解,可是平蜀之後,一個謠言就把六萬移民全都遷到治下就太扯了,幾萬人的搬遷那時那麽簡單,尤其是已經安定下來的普通老百姓,民眾和軍隊性質絕對是不同的,幾萬人的衣食住行那能那麽輕易的解決,原本主角解決的就太過輕易,不過根據yy需要被忽略而已,此時長期積累的毒性加上新來劇毒一起發作,小弟已經毒發身亡,後面沒有關注了――

 多謝oo911書友的評論,老曾終於知道為什麽有書友說我的書有毒,看來老曾很有必要做一下解毒工作。

 1.首先確定的是一般穿越文中的主角都是有本事的,隻是或高或低而已,但是都有能力改變當時的歷史和世界,要不然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2.接著我們來說一說桓溫是個什麽樣的人。很多人是通過“流芳百世、遺臭萬年”認識到桓溫的,認為這位差點篡了東晉的人物應該是一代奸雄,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其實桓溫還有一句話讓老曾甚是感歎,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途經金城。這一年,距他出任琅琊太守的時候已經整整三十七年。“見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桓溫還為人稱讚是他的戰績,一次西征,三次北伐外加一次淝水之戰(請注意區別)。西征後面會有詳細解釋;三次北伐,第一次是永和十年(354年),兵至灞上。結果苻健搶先收麥糧,然後盡起長安兵馬,一幅要拚老命的姿態。桓溫猶豫了,沒有再往前打了。於是發生一場與王猛相會的故事後因糧草斷絕退回襄陽。

 第二次北伐是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姚襄,收復洛陽。這個時候中原各國在幹什麽?秦國的苻健剛掛,殘暴無比的苻生上台;燕國已經滅了魏國,正在消化河北之地,並和有東晉支持的青州段龕開打。這次桓溫成功了,終於收復了洛陽,他的權勢也開始達到頂峰。

 第三次北伐是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在枋頭忽然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結果被秦和燕聯手群毆,損失三萬,大敗而回。

 淝水之戰,鹹安元年(371年),桓溫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頓太守桓石虔等擊秦國鑒、蠔兩萬援軍於石橋,大破之,後拔壽城,俘斬叛逆袁瑾。

 其實相隔上千年去公正地評價一個人是非常的困難,我們隻能通過史書上記載的那些或真或假的文字去推測。老曾以一己之念在本書將桓溫定位為:有雄心壯志(也可以叫野心),但行事還是用兵不是謹慎就是孤注一擲,而才乾隻是中上之列。

 這不是故意在貶低桓溫,也不是根據桓溫幾次敗仗和未能篡位成功而斷章取義,以成敗論英雄,老曾下這個論斷是根據下面幾點來看的。

 桓溫有幸遇到了王猛和謝安這兩個“絕世高人”,但是卻不能收為己用,最後反而都成了自己的敵人,這真的很讓人遺憾。桓溫是愛才的,這點勿庸置疑。看他的屬下和幕僚就知道了,袁喬,周撫周楚父子,朱燾、朱序父子,車胤,毛穆之、毛安之兄弟,鄧遐,江等等,當然還有後來的謝安。但是他卻無法凝聚成一個成功有效的團隊。

 在軍事上,除了神奇的西征,桓溫後來就很少打過漂亮的勝仗了。

 在政治上,他利用北伐大敗清除了殷浩,但是他的勢力和江左朝廷勢力在江州拉鋸絞殺了(政治鬥爭)數十年,最為關鍵的豫州(治蕪湖,安徽南部和江蘇西部,一直是謝家的勢力范圍)卻始終沒有拿下。到後期乾脆帶重兵坐鎮豫州的姑孰(今安徽當塗,南京和蕪湖之間)(有點狗急跳牆的味道,呵呵),這才真正有了威臨朝廷之勢。而這個時候天下都知道桓溫可能要“謀逆”了,謝安等名士四處奔走,阻止桓溫的野心。不知是謝安的行動有效,還是桓溫“別有用心”。佔據優勢的他最後隻是廢了司馬奕,另立司馬昱(主角的老丈人,嘎嘎!)為簡文帝,第二年非常惆悵地病逝。

 從中老曾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無奈的靈魂,結合桓溫的生平,我發現“流芳百世,遺臭萬年”和“人何以堪”一樣,是壯志(或許是野心)未酬的時候一種無奈之言。素有大志,清楚朝野上下的弊端,想進行一番“大事業”。但是由於自己的出身和環境,瞻前顧後,畏首畏腳,結果上成不了周公,下成不了王莽,中更成不了曹操。

 在桓溫死後,其幼子桓玄繼承其爵位,也繼承其“壯志”。最後倚仗其家世名望,在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之亂中脫穎而出,入主建業,還玩了一把“禪位”。誰知卻成就了劉裕,而桓家一門也最終煙消雲散。

 說了這麽多,老曾隻是想解釋在本書中桓溫不是大家想象中那個非常牛X的人,他隻是一個在困境中努力實現自己野心和理想的人,但是能力有限,不像穿越過來的主角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桓溫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不容於後世,所以經常向身邊人感歎自己的後人會不會有善終。在器重和提拔主角之後,再看到主角那“驚世才華”的時候,他忍不住會想,自己的理想說不定這個人會實現,自己的後人說不定會得到這個人的眷顧和照拂。

 3。在本書中,桓溫並沒有被主角的王八之氣一震,最後拜服。桓溫隻是對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南歸世家子弟感興趣。一個南歸的世家子弟,從萬裡之遙的西域隻身回朝,還當上了數千流民的首領,不但安然無恙地南歸,還殺了不少路上的趙軍。這本身就是一個讓人驚歎的事情。當他看到主角,聽完主角的一番話後,他被這個和自己有著一樣的“理想”,但是看上去要比自己有手段的年輕人給吸引住了。桓溫決定提拔他,給他一個機會。其實桓溫還是一個不錯的人。王猛嘲諷他,不願跟他混,但是桓溫在驚於其才華的時候並沒有殺他,還老老實實放他留在“敵地”。謝安為了救兄長放棄隻讀書不做官的宣言,出仕桓溫幕府。謝安處處維護朝廷,累次破壞桓溫的“大計”,但是桓溫絲毫沒有為難謝安。

 從這些可以看出桓溫骨子裡還是一個文人,當然是一個有野心的文人。桓溫在發現主角這個人才之後肯定要“收入”自己屬下,不能讓朝廷得去。隻是主角最後也成了他的“敵對勢力”,繼續桓溫的“悲劇”。

 4.其實在本書中,讓主角這麽迅速上位的關鍵不在桓溫,而是劉矗獾憒蠹銥贍芏己雎浴A詞撬克突肝亂謊鏨硎蘭遙皇巧倌旰叮孔隕矸芏范鐾罰餐嵌韭砑業逆飴懟5嗆突肝虜煌欽嬲拿浚一故敲恐住褪橋Fず婧嫻囊蠛坪推撓惺盜Φ男簧校剿慘染慈幀3嗽諉科撓猩猓吹摹澳芰Α幣彩薔說模庠謔櫓刑岬焦5筆鋇牧醬蟾ㄕ緯浜退韭黻磐吹墓叵刀擠峭】傘S繞涫撬韭黻牛頌岣咦約旱摹扒逄杆匱保薏壞冒萘次Α

 而劉春突肝碌墓叵滌址淺N⒚睢K切∈焙蚴嗆糜眩叵擋淮恚粵純梢運愕蒙鮮欠淺A私饣肝碌娜恕A詞塹諞桓鮒賦齷肝倫蚓O搴蠡嶸萌ǖ娜耍誄⒆急溉沒肝魯穌蚪曄奔峋齜炊浴5竊諢肝魯齟歎V鶯筧唇郵芰蘇饢緩糜訓難耄螄逖簦婊肝慮謇砬叭吳滓淼氖屏Α

 劉幢恢鶻塹牟嘔拖窈刂掠肜畎祝費糶抻腖臻蛭刑徑苑降牟嘔鬩患綣剩謔且海ν婆酢#ㄕ庋閻鶻撬檔錳斜臼鋁耍還饈YY的通病也是基礎,大家也就捏著鼻子忍忍吧。)

 在書中有個細節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劉捶⑾種鶻塹牟嘔蟾肝氯バ諾潰骸襖掀シ潁幟鬩院蟛換峒拍恕!薄U餛涫狄丫得髁從辛伺踔鶻嗆突肝驢購獾南敕恕T諏聰肜矗鶻嗆突肝鋁礁齟蟛胖耍ハ嘈隻ハ嗲V疲煌蚴卮蠼嫌危饈且患衛侄晃氖慮檳兀坑謔橇次鰨肝攣ǎ傲醬蟾呤幀幣黃鴣鍪鄭靶鵪講懷觶綺隕危俊薄駝庋鶻怯謝嵫杆偕銜唬宜卜淺U閶艄餼筒永茫杆偃脛髁褐藎詈笞プ』崛脛韝羋ぃ鴉肝略對端υ諍竺媯乙蒼對兜爻攪肆此芟胂蟮摹

 5.這時書友會說了,那主角上位也太容易了吧。的確,主角上位是很容易。在當時,做官必須有兩個條件,一,出身名門世家,二,天下聞名。任何一個都可以出仕,但要是集中了兩個那就非常難得了,就和庾翼、殷浩、謝尚之流差不多了。

 老曾在為主角偽造了一個高門世家,從漢代到前魏再到晉朝,其家世中都有人做高官。什麽是世家,這就是世家,而且是非常牛X的世家。

 這時,有書友可能又會說了,你說是世家子弟就是世家子弟,想這麽冒充也太容易了吧。老曾舉個例子,就是書中被主角折騰得沒有脾氣的一個人,司馬勳。

 “濟南惠王遂曾孫勳字偉長,年十余歲,湣帝末,長安陷,劉曜將令狐泥養為子。及壯,便弓馬,能左右射,鹹和六年,自關右還,自列雲“是大長秋恂之玄孫,冠軍將軍濟南惠王遂之曾孫,略陽太守印保彀葳蘇咂蛻洌雜攣擰!

 晉書這段記載說的是什麽意思,就是司馬勳突然有一天南歸,然後嚷嚷著自己是宗室之後-“自列雲”,而朝廷也信了,“遂拜謁者仆射”。當然我們不排除司馬勳有什麽信物,或者身上有什麽司馬家“獨特的記號”。但是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原大亂,世家顛沛流離,根本不可能去調查取證,更何況是萬裡之外的西域。而且老曾也給主角配了一個信物-玉佩。

 有了一個世家基礎,再加上劉春突肝攣∑炷藕埃裨焐疲謔侵鶻橇礁鎏跫季弑噶耍梢圓揮貌渭庸裨笨際裕苯猶嵐緯閃酥屑豆僭薄

 6.接著要說的是奇跡一般的西征。如果書友仔細對比一下,你會發現主角參與的西征和史書上記載的時間、路線都一樣。我們來一一對比一下。

 出征前,主角那番支持西征的話是搶了歷史上袁喬的話外加一點形勢分析,這一點書中有提到。

 而史書上對西征的記載,“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十一月,辛未,溫帥益州刺史周撫、南郡太守譙王無忌伐漢,拜表即行;委安西長史范汪以留事,加撫督梁州之四郡諸軍事;使袁喬帥二千人為前鋒。”

 對比下,本書中主角不但搶了袁喬的話,還搶了他的活-西征軍前鋒。

 “三年春二月,桓溫軍至青衣。漢主勢大發兵,遣叔父右衛將軍福、從兄鎮南將軍權、前將軍昝堅等將之,自山陽趣合水。諸將欲伏於江南以待晉,昝堅不從,引兵自江北鴛鴦J渡向犍為。三月,溫至彭模。”

 “勢悉眾出戰於成都之笮橋,溫前鋒不利,參軍龔護戰死,矢及溫馬首。眾懼,欲退,而鼓吏誤鳴進鼓;袁喬拔劍督士卒力戰,遂大破之。溫乘勝長驅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

 從上面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桓溫率數千人馬於十一月從江陵出發,次年二月衝到了成都以南的青衣江,中間轉戰萬裡,歷時三月,是一場非常經典的長途奔襲之戰。但是中間具體的戰鬥,詳細的路線,史書沒有記載,於是老曾就充分發揮想象力了。

 從地圖上看,當時的巴郡(江州)、涪陵郡都是成漢的地盤,我不知道桓溫是如何繞過這些地方,深入敵後三個月而成漢絲毫不知。為了合理,老曾設計了夜襲江州,留袁喬在江州策應掩護,而大軍繼續西進,沿著長江至青衣江(書中說過,當時是以岷江為長江上遊和源頭的)。接著彭模之戰,笮橋之戰,縱火入成都,都一一發生,隻是主角又搶了首功。

 的確,史書上記載的西征非常神奇,近似於奇跡。而主角就是搭著這趟神奇的“順風車”,有驚無險地搶到了西征首功,完成了騰飛的第一步。

 7.六萬流民被謠言忽悠到梁州上庸的問題。首先確定的是,這不單單是一個謠言,而是一個上下齊手的陰謀。

 關於這六萬流民,書中提到兩點請大家注意。一是這六萬流民以青壯居多。二是主角統領這六萬流民進行了屯田。什麽是屯田,就是軍事化種地,跟後來的農墾部隊差不多,而且主角一直對這些流民進行半軍事化管制和訓練。我們再在地圖上看看六萬流民屯田的沮中和上庸有多遠?直線距離不過一百公裡,算下來整個路線不過三、四百裡路。

 還要注意的是,以前主角帶著這些流民隻是扎寨安營,臨時屯田而已,算不上真正的定居。最後,這六萬半軍事化的流民上有高級領導撐腰,下有基層幹部組織,手裡又有糧食,一個三、四百裡地的遷移還不是拔腿就走了?要知道這些流民都是千辛萬苦從北方遷徙了數千裡南附的,好容易在主角這裡有了點歸屬感和凝聚力,當然很容易跟著主角走了。

 補充一下對其余幾個書友問題的回答,這些問題好像也是有毒的,所以一並發了一起解毒。

 8.益州的局勢。在史書上,桓溫回江陵後蜀中一直混亂不堪,其中沒有拉攏好“道士皇帝”范賁是一個原因,而桓溫不願再花精力在其中我想也是一個原因吧。先是范賁稱帝,然後是蕭敬文叛,據涪城寇漢中,接著是司馬勳從漢中寇蜀,反正就一直沒有消停過。而一直在蜀中苦苦支撐維持的是周撫、周楚父子。

 主角是非常垂涎益州這個地方的,所以老曾就利用這麽一個歷史背景,讓蜀中一陣折騰,最後利用羌騎,反正的范賁,待命的張壽張渠,數路齊發,一舉佔據了益州,硬生生把周撫父子給擠了出去。

 9.仇池、吐谷渾、西羌問題。仇池是一個小政權,隻是佔據秦州的武都、陰平兩郡,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仇池公楊初、其弟楊沿都是歷史真實人物。而且這個時候的仇池也過了鼎盛時期,無他,因為兄弟內部爭權廝殺而已。所以仇池政權仰仗的隻有險要的地勢了。於是老曾策劃了一場堪比西征一樣的奔襲奇跡,有驚無險地拿下了仇池。

 吐谷渾首領葉延,其子碎奚也都是真實人物。隻是當時的吐谷渾剛剛控制住青海地區,並沒有像後世那麽強勢。畢竟吐谷渾率部遷徙過來不過數十年,而且還經歷過一次羌人“大反擊”,實力強不到那裡去。所以也就成了主角的墊腳石。

 西羌那就更加不用說了,完全是一盤散沙,吐谷渾七百戶就敢在這裡揚名立萬,除了吐谷渾部出了幾代好首領之外也更加說明西羌散成什麽樣子!

 但是有書友說了,對付西羌從王莽開始,一直到西晉,朝廷的確是打了不少勝仗,但卻總是反覆。其實這跟以前朝廷對付四方“蠻夷”的政策有關系,簡單的說,中原王朝對羌、氐、匈奴等都是非常藐視的,總是做為奴隸和“戰利品”來壓榨,所以時勝時敗,總是處於一種反覆之中。

 而主角卻是直接從西羌內部著手。可以說是一場晉代版的“農奴革命”,直接打倒一批首領,再內遷一批首領,最後扶植一大批忠於自己的各級“新首領”,開始一個完全嶄新的西羌管理制度,加上“強有力”的宗教,雙方受利的貿易體制,雖然西羌還有一些小的動亂,但是主角在那裡的根基算是扎下去了。隨著跟隨主角打仗的羌騎兵越來越多,受到的犒賞也越來越多,最後忠於主角勢力的羌人也將佔據絕對優勢。

 吐蕃的祖先山南羌和西夏人的祖先黨項羌就更加不用說了,剛從原始社會出來不久,基本上屬於白紙一張。

 10.有書友說野利循殺到北天竺去不可思議,這玩笑開得有點大。首先野利循是黨項羌人,其部落活動在現在青海玉樹地區一帶,屬於青藏高原。當野利循奉主角之命回到部落招兵買馬,糾集了一支上萬人的騎兵。在經過主角訓練和中原先進武器的裝備後,這戰鬥力應該不是一般了吧。當野利循率領五千黨項騎兵進攻山南,我們知道,那裡還沒有一個正式的政權,佔領那裡應該沒有什麽難度。

 佔據山南(就是現在的拉薩地區)之後,出兵北天竺,大家覺得這中間有喜馬拉雅山阻擋,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舉一個例子吧,中國歷史上最牛X的使節-唐朝的王玄策。

 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有友好關系之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到了那裡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一個叫做阿爾裘那的人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了瑪卡達。

 王玄策隻身向北,向吐蕃的松讚乾布(已經是唐太宗的女婿了)借得吐蕃騎兵一千,泥婆羅騎兵數千,然後殺奔中天竺,大敗阿爾裘那軍,其戰死三千,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而此後連勝之下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遂滅,共收得城池五百八十余座。因東天竺援兵阿爾裘那,王玄策欲順勢再亡東天竺,東天竺王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三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乾,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執阿羅順那及一乾降臣,綁俘長安。

 這段故事很多軍迷都清楚,也有多個版本,但是說明一個什麽問題呢?從山南到北天竺簡直是順勢而下,勢不可擋,野利循這麽一個野狼級別的人物率領數千山南羌騎,衝入散亂一盤沙的北天竺簡直就是狼入羊群。以他在魏昌、漠北戰役的手段,隻是在佛教聖地立一塊碑已經是大發“慈悲”了。

 11.主角輕易入主關中的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史書上兩個有關的記載。

 “永和五年九月,司馬勳出駱谷,破趙長城戍,壁於懸鉤,去長安二百裡,使治中劉煥攻長安,斬京兆太守劉秀離,又拔賀城;三輔豪傑多殺守令以應勳,凡三十餘壁,眾五萬人。”“趙主遵遣車騎將軍王朗帥精騎二萬以討勳為名,因劫苞送。勳兵少,畏朗,不敢進。冬,十月,釋懸鉤,拔宛城,殺陽太守袁景,複還梁州。”

 司馬勳是個什麽樣的人物,他的實力有多強?大家心裡都有數。就是他這樣的人居然殺到離長安隻有兩百裡的地方,可見石虎死後關中實力空虛成什麽樣子了!

 “永和六年八月,苻健遣弟輔國將軍雄帥眾五千自潼關入,兄子揚武將軍菁帥眾七千自軹關入。自帥大眾隨雄而進。冬,十月,苻健長驅至長安。甲午,苻健入長安。”

 從以上可以看到,苻健從八月份開始攻關中,連連大敗當時鎮守長安的杜洪,十月就打進了長安,這速度不算慢呀!

 當然了,苻健有他先天的優勢,他原本是關中人口眾多的氐人首領,手下的枋頭集團原來多是關隴世家豪強或者羌氐首領,所以才會以不多的兵力勢如破竹。

 但是相比之下主角也有一個先天性的優勢-王師。史載,永和十年桓溫北伐至關中,三輔郡縣多聞風而降,“民爭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圖今日複睹官軍!”。而剛才說到的苻健,在入主長安後,“以民心思晉,乃遣參軍杜山伯詣建康獻捷,並修好於桓溫。”可見關中民心的向背,王師這杆大旗的威力!

 主角當時佔據梁州、秦州、益州,再聯西羌,有著司馬勳和苻健加在一起都難以比擬的兵力優勢,又打出王師收復失地的大旗,要是還不能盡數佔據關隴,他乾脆一頭撞死在路邊上算了。

 主角佔據關中之後,東晉最大的軍閥就此誕生了。而他的實力和手段,不要說桓溫趕不上了,就是後來替東晉送終的劉裕也難望項背。

 主角的勢力比歷史上的苻秦在大敗燕國前最鼎盛時還要強了。而歷史上的苻堅,在上位後以關中之地也是先打河南之地和並州,再打河套之地,然後敗代國,最後才有實力大敗強盛一時的燕國。

 12.主角輕易從桓溫手底獨立出來的問題。

 其實桓溫手下人才不少,但是我發現在歷史上真正屬於他私人的班底卻很少,袁喬算得上一個,但是英年早逝。周撫父子算得上一個,但是能力有限。可能是桓溫本身的缺陷,不懂“當軍閥”的秘訣,所以他雖然故吏門生遍布荊襄,卻也無法真正形成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私人集團(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這一點他遠比不上劉裕。當然也遠比不上曾受“現代教育”的主角。

 主角庇護於桓溫手下不過一年多時間,留下的桓溫痕跡根本不深。而且主角提拔的人都是從自己屬下的流民中提拔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桓溫的人,除了裝點門面的車胤。

 而且我在前文中說了,主角上位的主力是劉矗乙豢季汀澳康牟淮俊保彌鶻鞘粲詿笏九3至訟嘍遠懶5比渙耍肝碌筆庇忻揮凶⒁獾秸庖壞悖顯緩煤胰ハ耄暇溝筆貝蠹一故恰懊墼縷凇薄5竊諼鬧校肝掄嬲寤岬秸庖壞愕氖焙潁鶻且丫橇褐荽淌罰肝露運舊弦丫俏蘅贍魏巍

 也許在桓溫心中隻是希望主角成為自己的一個臂助,在桓溫心裡,他對門生故吏這個傳統觀念還是很看重的,他以為主角也會遵守這個潛規則。

 但是很不幸,主角是個穿越人士,他對這些不屑一顧,他心裡隻有一個觀念,拚命擴張自己的勢力。後代歷史上形形色色“軍閥”的發展歷史讓主角“受益匪淺”,所以雖然主角在私人感情上對桓溫不錯,但是下起手來卻是又快又狠,手段更是“卑鄙無恥”,桓溫這類“當時君子”想都不敢想的。

 加上在朝廷的扶植下,桓溫對主角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到主角入主關中後,主角實際上已經真正獨立了。但主角對桓溫還是很尊重的,基本上保持和朝廷一個檔次,但是又要比江左要親密許多。當然,賺起荊襄的錢來主角也不會手軟。

 面對還“尊師重道”的主角,一點“欺師滅祖”的把柄都沒有。桓溫隻好唉歎一聲,無可奈何。畢竟在朝廷的封製上,主角是和他一個級別的封疆大吏。桓溫再“斤斤計較”,天下人恥笑的恐怕就是他而不是主角了。

 老曾順便說一點,從梁州開始,主角的地盤都是主角帶著自己的班底打下來的,桓溫一點插手的機會都沒有。

 至於從桓溫那裡拉走幾個人才,老曾有點一廂情願了,畢竟除了桓溫能支援一把外,沒人能幫到主角。但是真正讓桓溫心痛的隻是車胤和毛穆之。其余鄧遐等人隻是潛力股,桓溫手下的人才太多了,估計還沒有來得及重視,於是就被主角給淘換走了。

 在後期,桓溫的對主角的心思基本上就非常矛盾。對這個獨立出去的故吏是非常惱火,但是他必須要拉攏主角,要是主角和朝廷連在一起,他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 桓溫應該對主角留有一手,但是他沒有想到主角太“思想先進”,太“卑鄙無恥”了,利用朝廷和荊襄的矛盾,“毫不費力”地就輕松地獨立出去了。桓溫握住主角,手都還沒有握熱就眼睜睜地看著主角把握住每一個機會,越飛越高。

 總結:從以上老曾的分析,主角成長的過程多是“投機取巧”,利用了當時歷史發展的一些際遇,將原本屬於袁喬、司馬勳、周撫、苻健等人的“勝利果實”一一佔為己有。從前部分大家可以看到一條非常明顯的歷史主線,老曾盡量按照真實歷史的發展,“偷梁換柱”,讓主角不斷地發展,最後成為一代英雄。

 但是每個人對歷史都有自己的看法,包括歷史事件和人物。而且在本書中老曾的想法有些簡單和一廂情願之謙,觀點多是一己論斷,跟許多人的觀點理解截然不同。

 今天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寫了這麽一個東西,一是為許多書友認為有毒的地方解毒,二是向大家解釋一下,老曾寫這本書是花了不少心思,在故事情節和發展中設計不少,並不是拍拍腦袋“理所當然”想出來的。

 老曾已經在YY和真實歷史中盡量找到自認為最合適的平衡點,但是能力有限,多少還有點簡陋,請大家見諒。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