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要做皇帝》第693節 制度(二)
“至於生源……”劉徹停頓了一下下,看著群臣。

 在本心上來說,劉徹當然希望,這太學跟武苑的學生,都是來自社會各個階級。

 一切唯才是舉,如同考舉一樣,有本事,有能耐,你就可以過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

 考舉,士大夫勳貴列侯能容忍劉徹這樣玩,是因為,知識,被他們壟斷著,話語權、解釋權,在他們手上。

 寒門弟子,泥腿子,再怎麽蹦躂,也蹦躂不出他們的手掌心。

 歷次考舉也證明了這一點。

 幾乎七成以上的考舉過關士子,來自列侯士大夫勳貴階級或者他們的弟子門人食客姻親。

 而,最終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的,迄今為止,幾乎全部是列侯勳貴士大夫。

 寒門弟子,幾乎全部在基層打轉。

 想要殺出重圍,這些寒門弟子,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於士大夫貴族階級的努力。

 如此一來,勝負自分。

 即使日後,有來自底層的人殺出來。

 這樣的人,也會很快被士大夫貴族階級所同化、拉攏、收買,成為新的士大夫貴族。

 然而,若是在太學中,劉徹也這麽玩。

 那麽,士大夫跟貴族們,肯定會跳起來玩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這種事情急不得……”劉徹心裡想著:“歷史上科舉興起於隋朝,但到宋朝,才從貴族玩物。成為全民運動……”

 “但,朕得想個辦法。開個口子,能讓一二寒門弟子進入太學。哪怕是一個人,也可以!”劉徹心裡琢磨著。

 哪怕只是一個來自寒門的學生,也是象征意義。

 也能為以後擴大生源,做準備和預謀。

 眼珠子一轉,劉徹笑了起來,因為,他想到一個名詞——力田。

 力田者,顧名思義,指的是那些在地方上的種田能手。

 自戰國開始。由於中國的統治階級,從∽style_txt;春秋時期的奴隸主跟國人,變成了地主階級跟武人。

 於是,列國開始鼓勵和獎賞那些種田種的好的人。

 到了漢室,力田這個名詞開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重視。

 農民兼地痞無賴出身,還是個亭長的漢太祖劉邦,深知國家強不強,關鍵在糧食,糧食打的多不多。關鍵看農民的種田技術跟水平以及勤勞度。

 所以,劉邦登基後,就屢次在詔書中提到力田。

 並且開始提拔和任用那些種田能手,出任地方官員。

 劉邦的想法很樸素——你種田種的好。那麽,請你將你的種田技術跟經驗,向廣大父老鄉親傳授吧。帶著大家一起多打糧食,致富奔小康。

 這個想法當然很好。

 就跟太宗的先富帶動後富一樣。

 只是。結局基本都差不多……

 很多力田,最終都成為了當地的地主。甚至是躋身成為了如今的士大夫。

 至於鄉親們嘛……

 咳咳………

 當然,也不能說劉邦的政策完全沒起到作用啦。

 有不少力田被忽悠了,果然走上了帶領鄉親們多打糧食的道路。

 就是剩下的力田,多多少少也起到了傳播先進技術的作用,更鼓勵了百姓跟農稷官的士氣。

 所以,劉邦以後,歷代漢家天子,都提倡郡國舉薦力田,給予力田們更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

 到太宗時,力田的地位,就已經拔高到了跟廉吏、三老以及孝子齊平的地步。

 從此以後,終兩漢之世,力田的地位,基本沒有變化,始終存在在統治者的認為的社會中堅地位。

 而在如今,因為沒有舉孝廉秀才制度,力田的本質,依然還是那些種田能手。

 既然是種田能手,那麽,一定就是親自下田勞作的人。

 這樣的人,必然是來自社會底層的。

 這樣想著,劉徹清了清喉嚨道:“太學生源,朕以為當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地方郡國,郡級以上學苑,每歲當貢不少於十位品行純良,有操守,明於禮樂的賢才……”

 當年,劉徹在河東就跟諸子百家的巨頭們搞出了學苑制度,得到了皇帝老爹的同意。

 於是,天下郡國,如今學苑大興。

 就是向來不熱衷玩書院教育的黃老派,也在清河郡跟河南郡還有河內郡,搞了幾個學苑,只是,這些學苑裡,全部都是列侯子弟跟富豪子侄,高冷的黃老派,壓根就沒興趣招收泥腿子。

 也就清河郡那個,因為竇廣國的緣故,收了一百多位寒門士子入讀。

 而法家則在北方的郡國,開了六七個學苑。

 就是縱橫家,也在雒陽開了一個。

 墨家則不需要,他們在墨社裡,普及知識跟文化,不拘什麽人,也不要學費跟禮物,想聽的就可以去,但有一條,聽完以後,得一起幫忙下地勞作。

 而儒家這個bug,至今為止,在齊魯吳楚大本營就開了十幾個學苑。

 公羊派、谷梁派,齊、楚詩派,各自開花。

 他們甚至還在雒陽開了個重民學苑。

 至今為止,天下在冊登記,接受官府資助和審查的學苑,諸子百家各派系加起來,已經有三十多個了。

 這些學苑,小的,幾十百來個學生,多的,甚至有上千人在同時受教。

 一時間,文風鼎盛,海內俱是讀書聲。

 僅此一項,過去數年,漢室境內的讀書人數量就增加了數千。

 這也因此成為劉徹這個天子的文治成績。

 前不久,甚至有個魯儒,上書拍劉徹馬屁說:今陛下文治卓越。當可循成王故事,封禪泰山。

 劉徹雖然很高興。但還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開什麽玩笑?

 封禪泰山!

 錢你出啊!

 封禪一次,起碼花費數萬萬。甚至十幾萬萬,都夠劉徹跟匈奴人死磕一次了!

 劉徹向來只要實際,不要表面。

 況且,劉徹覺得,有這個功夫,還不如拿這筆錢跟這個時間,把軌道鋪到雲中去,形成一條關中到長城腳下的高速機動軌道網絡。

 或者,拿這筆錢。打造一支無敵艦隊,去霓虹把霓虹的金礦跟銀礦給挖回來,僅此一項的收益,大概夠劉徹跟匈奴的戰爭全部開銷了。

 反正,現在霓虹列島,全是野人,哦,可能還有徐福艦隊的後人……

 不過,這樣恰好證明了。霓虹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不管怎麽說,劉徹現在這個說法,還是很對頭,也很對士大夫們胃口的。

 自己的學生。來長安,進入太學深造,然後。通過考舉,進入仕途。碾壓一切,這樣的美麗未來。讓很多人都覺得很不錯。

 “其二:關內侯以上及兩千石以上大臣勳貴,每歲可推薦三人進入太學入讀,左庶長及千石以上官員勳貴,每歲可推薦一人!”劉徹接著道。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貴族跟官員,理所當然的擁有這樣的特權。

 不給他們,才奇怪了。

 “其三:郡國所舉力田,及地方所舉薦之賢達,可入太學深造之,待太學畢業,再授予官職!”劉徹淡淡的宣布這個決定。

 這就更沒有人有異議了。

 倒是,地方舉薦的賢達,也要進入太學深造後,得到承認,才能授予官職,讓不少人聞出了些什麽味道。

 “恐怕日後,舉薦之路,將要斷絕,陛下可能決定了,日後仕途,必須經過考舉……”無數人心裡想著。

 不過,這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考舉是今上的大政,而且,實際效果,眾所共睹,比以往的舉薦,效率更高,發現和獲得人才的幾率也更高。

 既然如此,那麽,陛下棄舉薦而用考舉也就非常正常了。

 “其四:疫於王事,死王事,及戰沒沙場之將官尉佐,忠臣之後,其長子可遞交申請入讀太學,有司不得阻礙!”劉徹又道。

 這更沒有疑問了。

 誰都知道,劉徹在上林苑,起了個別苑,專門教導和撫養那些失去父親的遺孤。

 這些人,是真正的天子羽翼,太學歡迎他們還來不及,怎麽會阻礙呢?

 “其五:其他特殊情況的入讀者,如藩國夷狄之學生,入讀太學,需經丞相批準!”劉徹最後說道。

 夷狄藩國的學生?

 儒家的博士們,頓時就高興了起來。

 他們最喜歡這樣的學生了,他們也最熱衷將先聖的理念跟思想,傳播到全世界去。

 教化四夷,最終天下大同,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但他們不知道,其實,最初,按照劉徹的想法,這些夷狄跟藩國的學生,是要嚴格控制的,必須要指定住所,指定課本跟指定老師,且不許跟其他人交流。

 但,經過長久的思考後,劉徹放棄了這個想法。

 因為,劉徹發現,假如他這樣做,除了讓那些留學生產生疏離感,認為被歧視外,不會產生更多效果。

 作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必須要有一定的胸懷來容納夷狄。

 當然了,一些涉及保密跟安全的東西(兵書、軍事制度跟經濟政治原則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不能教的。

 但其他的尋常的東西,就無所謂了。

 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

 劉徹並不覺得,現在這個世界,還有什麽夷狄貴族,是不能被同化的。

 如今的中國,對於四夷部族,可是比後世的米帝更強盛更先進更偉大和更富裕的上國。

 漫長的歷史,也證明了,從來沒有什麽夷狄異族的貴族來了中國後,不被同化的。

 不過,自然,也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入讀太學的。

 起碼,你的國家得是承認長安宗主國,而且,恭順的沿用中國文字、制度跟服飾,認同中國理念,並且得到了劉徹冊封的。

 ps:  第二更,ps:上一節有個bug,孔安國偽造的應該是古文尚書,俺打錯了~

 另外,此時,伏生應該是活著的。

 當然,後來授予孔安國尚書的那位伏生,就應該是小伏生了,也就是伏生的兒子~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