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劉徹就將他見過的二牛抬杆耕作方式,對著自己的老爹簡單的描述了一陣。
然後,劉徹道:“商君以來,牛耕漸成主流,以畜力,而非人力耕作,是當初商君耕戰體系中,耕之戰略的主流,可最近數十年,耕作方式停滯不前,甚至連牛耕都不曾普及,兒臣常常為此扼腕歎息,而最近新發現的這種二牛抬杆的耕作方式,卻讓兒臣有所啟發,若能製出一物,使牛耕更加便利、簡單、有效,僅此一物,就可抵數個鄭國渠!”
聽完劉徹的話,天子劉啟也陷入了沉思。
別以為皇帝不懂耕作、種田!
實際上,劉家的天子,雖然算不上種田小能手,但對農事一點都不陌生。
太宗孝文皇帝十三年春,下詔: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栥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由此恢復了西周天子親耕籍田的傳統,並成為一個制度。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時,這個制度是得到了堅決的執行的。
皇帝下地耕作,可不僅僅只是做樣子,而是真的下地擺弄過莊稼的!
竇太后的眼疾,也是那時候天天擺弄針線,落下來的!
作為太宗孝文皇帝的繼承人,儲君,當今天子沒下過地,耕過田,那是騙人的!
時至今日,這個天子親耕籍田的制度,雖然只剩下了一個做樣子的儀式。
但是,早年的經歷,使得劉啟對於百姓的生活一點也不陌生。
尤其是太宗孝文皇帝還是一個喜歡手把手的教自己兒子的天子。
劉啟至今記得,當年先帝,一邊帶著他們兄弟在宮中的籍田裡拔草、澆水,一邊就將許多的知識以及道理灌輸給他們。
是以,劉啟對於農事一點也不陌生。
相反,還挺熟練。
“太子想恢復商君的牛耕政策?”天子劉啟問道。
“是!”劉徹自然也不隱瞞。
“難呐!”天子劉啟忽然站起來,歎道:“太子可知,何以秦代能普通使用牛耕,而我漢室卻只能以鋁粑人力耕作?”
老爹這麽一問,劉徹也愣住了。
劉徹不是那種對歷史一無所知的家夥。
前世十幾年諸侯王生涯,讓劉徹看了許多書,對於先秦時代的歷史也有所了解。
牛耕,其實不是漢室才出現的方式。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牛耕行為。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其推行的耕戰體系中,耕這一塊就是以大力鼓勵和推廣牛耕為中心。
譬如商鞅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
意思就是,偷馬的死罪,偷牛的罪加一等!
漢律中也有類似的規定,用以保護耕牛。
然而,讓劉徹奇怪的是,漢室建立以後,對於牛耕似乎不如秦代那麽熱衷了。
先前,劉徹還以為是自己的老爹和祖父曾祖都不懂牛耕的意義。
現在看來,或許情況並非如此!
劉徹也老實,既然遇到了自己不知的事情,很老實的跪下來,道:“請父皇教誨!”
“秦人能以牛耕,因為他們有養牛的地方啊!”天子劉啟看了一眼劉徹,語重心長的道:“當秦之世,秦王必先西平戎狄,而後,南下中原,就是為了剪除後背之患,更為了獲取牧牛馬之草場!”
“至我漢家則不然,河南之地落入匈奴之手,代北隻所,更是苦匈奴久矣,欲牧牛而不得,別說牛了,馬都很少!”
聽著老爹的話,劉徹心中也是震撼不已。
原來如此呀!
劉徹這才明白,為何等到了小豬統治,對匈奴開戰以後,民間耕牛漸漸的興盛了起來了。
很簡單,對匈奴戰爭的獲勝,帶來了大量的戰利品。
譬如,衛青收復河套地區,一次就為漢室獲得了一百多萬頭牛馬,以及一塊最好的養馬場。
霍去病歷次出征,帶回來的牛羊馬等更是不計其數。
而此時,河南(河套)在匈奴人手裡,代北、雲中等可以養牛養馬的地方,卻一直受到匈奴的騷擾。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室自然就耕牛與戰馬奇缺。
是以,並非是漢室不想學秦人大力推廣牛耕。
而是,漢室沒有秦代的條件。
當秦之世,秦國的先王們不斷的與西方的戎狄等遊牧民族戰鬥,好幾任的秦王就是死在與戎狄的戰爭之中的。
通過與戎狄的戰爭,秦人獲得了大片的土地以及草場,可以蓄養戰馬和耕牛。
全盛時期的秦軍,吊打匈奴、東胡毫無壓力。
可是,現在的漢室,卻沒有秦人那樣的條件。
自然也就不可能推廣牛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牛,你再怎麽憋也憋不出秦代那樣興盛的牛耕。
劉徹想了想,道:“既然無牛,可以馬耕,用淘汰不用的駑馬來耕地,應該不比牛耕效率低!”
沒有牛就不耕地了嗎?
劉徹就記得後世的歐羅巴,普遍是用馬來耕地的,也沒見得馬比牛差到哪裡去了。
而漢室因為最近數十年臥薪嘗膽,同時也因為匈奴強大的軍事壓力的緣故,建立了許多馬場。
這些馬場中的馬,自然不可能全部都是戰馬。
實際上,戰馬的培育是一件困難的工作,不是什麽馬都可以成為戰馬的。
所以,有相當數量的駑馬,流落到了市面上。
因此,劉徹只是在稍稍扼腕以後,立刻就把主意打到了馬身上。
天子劉啟笑著看著劉徹。
這個太子還真是強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
馬耕也算是一個傳統了,據劉啟了解,代北、雲中等地就流行用馬耕,當年他當太子時,曾有一次隨先帝回到代國,特意去考察一下當地的馬耕,以劉啟的了解,代地的馬耕,並不適合大范圍推廣。
因為,馬比牛聰明啊!
想要馴服一匹馬來耕地,跟訓練一頭牛耕地,那是兩碼事。
其次,牛的挽具,跟馬的挽具,又是兩回事。
即使在代地, 用馬來耕地的效率也比用牛耕地的效率差一些。
當然,這些事情,天子劉啟並不會告訴劉徹。
在劉啟的思想中,太子嘛,多失敗失敗是好事情。
在太子的位子上遇到挫折,要比以後登基以後一拍腦袋,就做出一些糊塗事強!
於是他道:“既然太子信心十足,那朕就等太子的好消息了!”
這話聽到劉徹耳中,卻有著另外一種意思。
於是,劉徹拍著胸脯道:“兒臣願以半年為期,將此事辦妥!”
對劉徹來說,半年的時間,足夠了!
他以太子之尊,親自督促,有幾乎無限的人力物力可以驅使,若還搞不出曲轅犁,弄不出馬耕,那就只能是一個解釋——下面的人在忽悠他。r1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