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死亡遊樂場》湊字數二
對聯格律

 對聯,又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隻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詞xìng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含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含顏sè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象聲詞六類。詞xìng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xìng。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rì月風雨等)、時令(年節朝夕等)、地理(山風江河等)、官室(樓台門戶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飛禽(雞鳥鳳鶴等)等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等。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題湖南嶽陽樓聯:

 水天一sè;

 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sè”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xìng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net秋佳rì過;

 最難風雨故人來。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什麽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yīn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詞組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

 學海無涯苦作舟。

 ●●●●o

 (o為平,●為仄。"學"字按《平水韻部》為入聲)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複字、回文、諧趣、音韻等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因聯意需要時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關。什麽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xìng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但對聯的任何規則都有例外,“內容相關”也是如此。對聯中有兩類極特殊的對聯。一是"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或有似是而非的聯系),上下聯聯意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xìng。如:

 樹已半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乾。

 上下聯中,"樹""果""蕭"皆草木類;"已""然""何"皆虛字;"半""一""三"皆數字;"尋""點""策"皆轉義為動詞;"休""不""定"皆虛字;"縱""相""安"皆虛字;"斧""乾""劉"則為古代兵器。全聯以口語對詩句,更顯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詠格詩鍾。上下聯分別詠出不相乾的兩個事物;逐字逐詞對仗工整;通過聯意從某一點上把兩件事物關連起來。分詠格詩鍾有些類似無情對,還類似謎語,但不同點也很多,有興趣的聯友可作進一步研習。

 楹聯強調內容相關,但又禁忌同義相對,稱為“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如“旭rì”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net”、“生意興隆通四海”對“財源茂盛達三江”等,就屬合掌。當然,個別非中心詞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

 對聯習俗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年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介紹和評定文字如下:

 楹聯習俗源於我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西晉時期(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展時期,形式rì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楹聯有偶語、儷辭、聯語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楹聯以“副”為量詞,一般以兩行文句為一副,並列豎排展示,自上而下讀,先右後左,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楹聯屬格律文學,有種種講究,但無字數和句數的限制,少則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對舉、字數相等、詞xìng相同、平仄相對、辭法相應、節律對拍、形對義聯是其文體特xìng,其中尤以聲律的平仄與詞xìng的對仗為關捩。楹聯言簡意賅,雅俗共賞,人稱“詩中之詩”。

 楹聯以文字為內容、以書法為載體,製品種類繁多,包括紙裱、鏡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聯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相關著述,各類楹聯典籍數以萬計。

 楹聯應用廣泛,除名勝宮殿、亭台樓閣、廳堂書屋懸掛外,還廣泛應用於節慶、題贈、祝賀、哀挽、陵墓等場合。依據功用之不同,它可分為net聯、壽聯、風景名勝聯、自題聯及各種技巧聯等。

 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對聯習俗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net貼,是一年一度新net佳節時書寫張貼的一種時令對聯。net聯習俗起源於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貼net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netg和針對xìng特點,並突出一個“netbsp; net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net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net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婚聯習俗。婚聯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對聯,通常張貼於婚娶之家的大門、洞房門、廳堂或妝奩堂上。其內容多是對結婚雙方的熱情讚美和良好祝福,帶有濃烈的吉祥、喜慶sè彩。

 壽聯習俗。壽聯是為過壽的人祝壽專用的對聯,其內容一般是評讚過壽者的功業才能、道德文章、祝福過壽者多福高壽,美滿幸福,具有熱烈而莊敬的感情sè彩。

 挽聯習俗。挽聯,有的地方叫喪聯,系由挽詞演變而來,是一種人們用於對先人、死者表示緬懷、寄托哀思的對聯。往往貼在門口、骨灰盒兩側、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一般用白紙配黑字,具有肅穆、莊嚴和沉痛的感情sè彩。透過聯語,喚起人們對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對聯起源

 哲學探源: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yīn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yīn陽二元觀念。yīn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yīn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yīn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yīn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yīn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yīn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yīn陽合而變化起。”(《荀子#8226;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yīn有陽。”這種yīn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周易#8226;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征yīn陽二爻。yīn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父、君、、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yīn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yīn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物生在兩……,體有左右,各有妃藕。”(《左傳#8226;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隻是一個包兩個。”(《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於義為對。對待之文,自太極出兩儀後,無事無物不然;rì用、寒暑、晝夜,以及人事之萬有――生死、貴賤、貧富、尊卑、上下、長短、遠近、新舊、大小、香臭、深淺、明暗,種種兩端,不可枚舉。”(葉燮:《原詩》外篇)這種根源於yīn陽二元論世界觀偏愛成雙結對的民族心理,是對偶句式得以產生並流行的深層原因之一。前人的許多論述,也注意到了這種聯系。《文心雕龍#8226;麗辭》:造物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體植必兩,辭動有配。……

 語言尋根: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征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麽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xìng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ē”與“jīpǔ”,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dú 1ìxìng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yīn平、上聲、去聲四聲,皆分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系。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xìng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dú 1ìxìng弱,可zì 拚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zhan有相等的空間位置。它具有可讀xìng,又具可視xìng。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拚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隻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xìng,隻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隻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拚音文字則不能。

 英文:(莎士比亞名言,按楹聯形式排列)

 ;

 

 中文:

 構佳思;

 寫妙句。

 英文“上、下聯”單詞數相等、詞xìng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節不相等。讀起來,因其無聲調,上下聯都是一個聲音面貌,沒有平仄相間帶來的抑揚頓挫。至於書寫上,“下聯”比“上聯”少了兩個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對稱。讀者或許會想,能不能找出和寫出一個英文對偶句,在單詞數相等、詞xìng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礎上音節也相等,書寫空間(字母數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說絕對不能,但因英文的音節、文字、語素不是三位一體的,實際作起來隻能是顧此失彼,即使莎翁這個對偶句,在英語中都是極其罕見的。而中文的“構佳思;寫妙句”情況就不同了。你看,字數相等,詞xìng相同,句式相對,音節相等,平仄基本相諧,書寫起來則完全整齊對稱。因此,英文“;”不是楹聯,而中文“構佳思;寫妙句。”則可稱為楹聯。

 對仗之路: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展而來。這個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我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殤。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rì出而作,rì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乾#8226;文言傳)

 成書於net秋時期的《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8226;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8226;山有扶蘇》)《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中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複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dú 1ì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再看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8226;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8226;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8226;述而》)等等。辭賦興起於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音樂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於賦的創作中。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按行,騎就隊。”

 五言詩產生於漢代,至魏晉達到頂峰。其中對偶句亦較多運用。漢樂府中對偶句更趨工整,儼如後代律詩中的聯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在上述各種文體中,對偶句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它僅作為一種修辭手法來運用,並非文體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數多從三字到七字之間;三是對仗很寬松,字數、詞xìng、句式大體能相對,但缺乏平仄的對仗。這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意義的排偶較早起,聲音的對仗是從它推演出來的。”(《朱光潛美學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階段是駢偶階段。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劉勰在《文心雕龍#8226;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段為例: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W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sè。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全都是用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sè”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即駢偶)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征,即四六句式、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階段是律偶階段。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但魏晉之際,隻以宮、商之類分韻,還沒有四聲之名。南北朝時,由於受佛經“轉讀”的啟和影響,創立了四聲之說,撰作聲譜,借轉讀佛經聲調,應用於中國詩文,遂成平、上、去、入四聲。其間,周J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創“四聲”“八病”之說,並根據詩歌要求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特點,經過創作實踐的摸索,總結出詩歌必須“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的原則。於是,詩文的韻律rì益嚴格。對偶句的格律由駢偶展成為律偶。在沈約、謝眺的“永明體”詩中已有比較工整的律偶。如:“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謝眺《新亭諸別范零陵雲》)如;“艾葉彌南浦,荷花繞北樓。”(沈約《休沐寄懷》)等。從齊梁“四聲”、“八病”說盛行之後,再把四聲二元化,分為平(平聲)、仄(上、去、入聲)兩大類,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總結出每句詩的平仄應有變化,每句詩與每句詩之間的平仄也應有變化的“調平仄術”和聯結律詩的“粘法”;同時,又現每句詩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樂美,節奏也更加有變化;在一詩中,駢偶句與散體句並用,又能顯示出語言的錯綜美。就這樣,從齊梁時略帶格律的“新體詩”,經過一百多年的展,到了唐代,律詩達到了嚴格jīng密的階段,成為唐詩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舉杜甫《登高》即可見一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律偶也有三個特征: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後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jīng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

 綜上所述,漢文學的對偶句式歷經了至少兩三千年,經由排偶、駢偶、律偶三個階段,“對稱原則由意義推廣到聲音方面”(《朱光潛美學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展至盡善盡美。唐代詩人的對仗技巧已爐火燉青。如果把楹聯比喻成孕育在詩文母體中的胎兒,那麽此時的胎兒已是完全育成熟,即將呱呱墜地了。

 對聯特征

 季世昌、朱淨之先生在《中國楹聯學》中曾把楹聯的特征概括為:鮮明的民族xìng,強烈的時代xìng,嚴密的格律xìng,高度的概括xìng和廣泛的實用xìng。鮮明的民族是指楹聯極為鮮明地體現著我們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民族風貌。強烈的時代xìng是指楹聯象一切文學形式一樣,必然打上時代的印記。嚴密的格律xìng是指楹聯有自己的獨特格律。高度的概括xìng是指楹聯具有比其它文學形式具有更強、更大的藝術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極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廣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實用xìng是指楹聯普遍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可謂各行各業、各sè人等,各種場合,無所不用,無所不在,無所不見。

 傅小松的《中國楹聯特征論略》則把楹聯的特征概括為五個對立統一:

 獨特xìng和普遍xìng的統一: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xìng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隻有上聯或隻有下聯,隻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xìng、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xìng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xìng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xìng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范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楹聯具有上述的獨特xìng,但是,楹聯仍是一種文學形式,具有文學的一般xìng和普遍xìng特征。它也是一種用語言塑造文學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它具有文學的形象xìng、真實xìng和傾向xìng等特點,也具有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功能。楹聯可敘事、可狀物、可抒情、可議論。如悼念死者,可寫祭文,可寫挽詩,也可寫挽聯,這說明楹聯是文學大家庭中的一員,隻是形式獨特而已。

 寄生xìng和包容xìng的統一:所謂寄生xìng,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那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xìng。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征,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jīng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zì 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

 楹聯如詞者如清許太眉題上海嘉定花神廟聯: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yù眠。楝花風,爾且慢到;

 碧懈傾net,黃金買夜,寒食清明都過了。杜鵑道,不如歸去。流鶯說:少住為佳。

 此聯實可當作一清新秀美、溫軟傷懷的詞來讀。

 楹聯如曲者如清佚名諷某知府聯:

 見州縣則吐氣,見藩臬則低眉,見督撫大人茶話須臾,隻解說幾個:“是!是!是!”

 有差役為爪牙,有書吏為羽翼,有地方紳董袖金賄贈,不覺的說一聲:“呵!呵!呵!”

 此聯的口語化和諧謔意味,頗有曲的味道,刻畫封建官僚醜態,維妙維肖。

 楹聯象散文者如佚名題山東濟南千佛山北極台聯:

 出門一瞧,數十裡圖畫屏風,請看些梵宇僧樓,與丹楓翠柏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

 歸台再想,幾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門黃閣,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爭名,利者奪利,聖者益聖,庸者愈庸。

 甚至連經文的獨特文風也運用楹聯之中,試看佚名題江蘇鎮江金山寺齋堂聯:

 一屋一椽,一粥一飯,檀越膏脂,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歎;

 一時一rì,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堅,凡心未盡,聖果未圓,可驚,可怕,可悲,可憐。

 實用xìng和藝術xìng的統一: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xìng和藝術xìng,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王力在《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一文中說,“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對偶,第二是聲律”(《龍蟲並雕齋文集》第456頁)。對聯講究對仗與平仄,集中體現了古典文學的形式美。北宋詞人晏殊有一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公推是千古名句。正是這個名句使這詞成為晏殊的代表作,並躋身詩詞名篇之一。這個名句實際上先是作為對聯創作的。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複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楹聯的藝術xìng,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

 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楹聯具有很高的藝術xìng,同時它又具有極強的實用xìng。它可以書寫、雕刻、張貼、懸掛;可以撰聯、贈聯、征聯、集聯;可以用於金石書畫、旅遊景點、婚喪喜慶、室內設計、舞台道具、新聞標題、廣告宣傳、章回小說、文字遊戲;有句話,它可以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

 楹聯這種實用xìng和文學xìng的巧妙統一是其它文學形式和應用文完全沒有的。形成這種奇妙統一的原因在於楹聯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學形式沒有的特xìng。由於楹聯是由對仗的上、下聯兩部分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對稱美與和諧美,把它書寫鐫刻於一特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具體場景中的建築物、構築物、搭構物的正門兩側,就能夠產生鮮明的裝飾美化作用、社會交際作用和宣傳廣告作用。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為一種正宗的主要的用於慶賀、吊挽、裝飾的社會生活應用文。也許有人認為,把詩詞刻於牆壁碑林,不也同樣可以揮實用功能嗎?不錯,但詩詞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分成兩半,以對稱形式展列出來,它不能書寫於門之兩側。而“門”,則是一個建築物的中心,是其黃金段位,好比一個人的臉面。掛在大門兩側的楹聯和刻在牆壁上的詩詞,其實用功能的揮是有天壤之別的。

 通俗xìng和高雅xìng的統一: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net白雪,又是下裡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麽回事呢?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sè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麽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隻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但其他文學則未必然。詩尚典雅蘊藉,如“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類,隻能稱之為“打油詩”。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jīng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巨製者則更是鋪錦列繡,千匯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跡,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嚴肅xìng和遊戲xìng的統一:一般來說, 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遊戲文學、遊戲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於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歷來被很多人視為筆墨遊戲,雖為偏見,但也說明了楹聯具遊戲xìng的特點。由於楹聯追求對仗,自然是對得越工穩,越巧妙越好。這其中既是文學創作,又包含了思維遊戲和語言遊戲的成份。如果單純向對得工、對得巧上展,就純粹變成了一種語文鬥才和思想鬥智。事實上,純以逗樂諧趣、鬥智試才為目的遊戲xìng楹聯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漢字音、形、義某一方面的特殊情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別出心裁的奇思異構撰寫而成。遊戲xìng楹聯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蘇軾就曾經創作過不少遊戲xìng對聯,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從他以後,對對子成為文人之間乃至普通百姓中試才鬥智的一種主要方式,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劉基、解縉、清代的乾隆、紀昀、都是熱衷於遊戲xìng對聯的大師。

 楹聯具有遊戲xìng,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楹聯就變成了一種遊戲。事實上,楹聯能諧能莊,既是一種帶遊戲xìng的語言藝術,同時又具有文學的嚴肅xìng。那些極為莊重典雅的場合,如名勝古跡、祠墓碑林,如書院會館、官廳衙署,都書掛楹聯。人們以聯鬥智遊戲,也用楹聯來抒情言志、評人論史、寫景狀物。清末有個叫趙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題了一聯。聯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