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臣……”李牧就要辯白周衝哪會給他機會道:“李將軍我幫你說吧。李將軍是要說你所言句句是實而且你還可以列舉出很多例子是不是?”
李牧正是這樣想的點頭道:“正是。”
周衝接著往下說道:“大凡心有所圖者都會找很多的例子即使沒有的事也可以造出來此等之輩叫做小人。當然李將軍忠心為國從無私情就是敝國王上都讚歎不已說要是李將軍不是在趙國而是在秦國必將大放異彩只可惜好好一員虎將卻侍候一個昏君。王上外臣失言外臣失言。”故意說的裝作請罪。
這話太毒了果如周衝所料李牧一下跪下來請罪道:“王上臣有罪有罪。”
趙王的臉色都變綠了心念電轉真想把李牧給殺了可想到李牧無人能夠替代隻得暫時忍住扶起來道:“李將軍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這番做作周衝看在眼裡心想怪不得當年尉繚的反間計那麽容易成功還不是因為趙王昏暗無能李牧只是一個單純的軍人沒有圓滑的周全之道只能一時得到趙王地信任。不可能一世得到趙王的信任。
優秀的將軍遇到手眼通天的政客總是縛手縛腳原因就在於沒有老練的政治手腕也就是他們不懂政治。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太多了多得不勝枚舉。李牧雖是一員難得的良將遇到周衝圓滑的手腕也只有吃虧的份了。
要是周衝此時要害李牧只不過數言之勞罷了。不過周衝對李牧很是欽佩不忍心他無辜遭罪不再往下中傷話題一轉道:“李將軍你以為要如何才能廣大趙國地疆域呢?”
第一回合交鋒。李牧處於下風他知道在言詞上他不是周衝的對手也就不再和周衝饒舌道:“要光是廣疆域莫過於破燕。”
“好周衝也是這樣認為。”周衝讚一聲道:“只有破燕趙國才能立強。”
對於這點李牧倒是讚同道:“燕國不強。歷來敗於我趙國早已聞我強趙之名而喪膽。要是能夠滅了燕國。我趙國是會很快強大起來。不過李牧有一事不明。秦國已滅了韓國為何不向邯鄲進攻?”
趙王代周衝回答理道:“李將軍有所不知秦國要燕國的督亢每十座城池要三座秦王的條件高了點寡人還能接受。”
條件都談好了李牧感到腦袋裡嗡嗡直響。道:“王上即使秦國不乾預。可也不能把督亢給秦國啊那可是燕國最重要的地方沒有督亢得燕國又有什麽用?”
周衝幫趙王回答道:“李將軍請想要是沒有督亢你說大秦會不乾預嗎?會放手讓趙國去滅燕國嗎?李將軍當知道一個理沒有一個君主願意看到鄰國過於強大。”
李牧和周衝雖是處在不同的立場上李牧不得不承認周衝說了一句大實話輕歎一聲道:“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卻得到如此好處我們哪裡是在為強趙是在為秦國打江山。”看著周衝問道:“周先生秦國與燕國聯兵兩線夾擊趙國是最好地戰略構想秦王聖明之君為何不燕秦聯兵呢?”
他可不是沒有頭腦的趙王那樣好騙周衝不慌不忙地道:“請李將軍站在大秦的角度來剖析一下下一個目標是哪一個國家最宜?”
最新手打小說盡在手打小說網
李牧沉思一下道:“周先生李牧是趙人不是秦人無法代秦人作答。”
周衝笑著點出他的心思道:“不是李將軍不願為周衝回答而是不能。因為你是趙人你怕貴國王上降罪於你吧。李將軍你要知道為將之道就在四個字‘知己知彼’要是你不互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那麽你不可能戰勝你的對手。”
對這話李牧心裡大叫深得吾心。
趙王道:“李將軍周先生要你說你就說寡人不罪你。”
李牧要的就是他這句話道聲領旨道:“王上有旨臣不敢不遵。周先生李牧以為以攻趙為宜。”
下一個目標必然是趙國秦王已經定下來的事周衝卻搖頭道:“李將軍所言要是在數月之前的話必然對現在就不對了。我大秦的下一個目標不是趙國是魏國。”
李牧剖析道:“魏國文侯遺教之國可是屢挫於秦不得不遷都大梁芶延殘喘。強秦要滅魏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過李牧仍有一事不明攻趙趙破則魏不存秦又何必先魏呢?”
周衝在心裡暗讚李牧獨到地眼光笑道:“最早王上定下的是先趙後魏地策略現在改成先魏再趙李將軍能想不到其中的原因嗎?”
李牧何等精明之人看著地圖上地楚國道:“難道是楚國?楚國兩派打得難分難解這都是周大人之功啊為秦王消除了後顧之憂。”
周衝道聲不敢道:“李將軍說笑了。至於原因嘛請恕周衝無禮不能明言相告周衝能告訴將軍的是:留給趙國的時間不多了同樣的留給秦國的時間也不多了!”
李牧大搖其頭道:“周大人的計策雖好可是行不通。 請問周大人要是燕趙開戰趙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消耗在與燕國的戰爭中等到趙國地大軍齊集燕境打得如火如荼那時秦軍快東進直下鄲我趙國不是轉眼即破?”
他真厲害一語道破周衝的用意。
這問題趙王沒有想過李牧這一說他也明白過來了臉上變色道:“是呀!都怪寡人糊塗沒想明此節就答應周先生滅燕。這事萬萬不可。”
郭開拿眼瞄周衝只見周衝淡定自若緩緩開口道:“李將軍所言極是有理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而是很有可能。要知道趙軍集結於燕國邊境秦軍快東進那麽趙軍從燕境千裡馳援等到趕到之時必然是人困馬乏難有再戰之力秦軍可一戰而破。
“李將軍你想過沒有大秦為何要趙國去滅燕國呢?滅燕國對趙國可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之事按理秦國是不會讓趙國去做而事實上卻主動讓趙國去做這其中就沒有原因嗎?”
這話馬上引起趙王郭開李牧地興趣趙王問道:“請問周先生原因何在?”
周衝在心裡暗笑:“這個借口正大光明而又實在不怕你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