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生指南》第20章 冶煉作坊[下]
對於一個晚輩來這裡指手畫腳,張廷方當然不願意。如今,張涵知情識趣,他也愉快地給予了配合,把後來的汝南鐵匠李勝忠給了張涵。李勝忠的手藝相當不錯,在整個作坊裡也是數一數二的。給張涵,張廷方覺得有點浪費,但張涵表現的很尊重他,他也就投桃抱李了。

 煉鐵的高爐,在漢代便被使用了。張涵仔細看了一下結構,詳細詢問了整個過程,並旁觀李勝忠煉了幾爐鐵。最終現,似乎與現代高爐沒多大區別——其實,有區別的話,張涵也看不出來的。他對冶煉的了解,還沒有這幾天學習的多。

 不過,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根據張涵了解的情況,他還是可以進行一些嘗試的。

 張涵的嘗試是集中在燃料這裡,他把煉鐵使用的木碳換成了煤,結果失敗了。李勝忠曾經告訴過他,張廷方已經用煤試驗過了,但效果不好,如此冶煉出來的鐵脆易碎,質量很差。由於李勝忠說的不清楚,張涵便試驗了一下,現果然如此。

 張涵這時才想起來,中國的煤炭多磷硫,冶煉多半用的是焦炭。他也不在意,失敗乃成功之母,試驗總是要先失敗的。

 然後,張涵又要了些兒焦炭過來。煉焦的碳窯雖然距離是冶鐵作坊不遠,卻不歸張廷方管,而是由琉璃窯管事李九負責。

 在項讓冒充大秦使節之後,琉璃的需求一落千丈,張家根本沒有渠道向外賣,所以要求琉璃窯降低產量,哪怕每人每天隻造一件琉璃也可以,但一定要求是精品——張昭一直希望淘寶網女裝 天貓淘寶商城 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 能再造出來一個五色玉瓶來。當然,如果能造出明月珠來,那就更好了。

 如此一來,對焦炭的需要便少了許多。後來,家中人手缺乏,便大幅減少了挖煤煉焦和打雜的,這些沒有直接接觸過琉璃的,都拉去墾荒了。

 說起這些事情,李九唏噓不已,一副情以何堪的樣子。張涵看著好笑,倒想起件事情來,棱鏡、凹鏡、凸鏡、望遠鏡、顯微鏡……前途廣闊,這些人閑著也是閑著,不如給他研究研究這些東西。

 明年的天書裡,一定要加上這些內容,張涵暗暗告訴自己。

 閑話少說,張涵直接從祖父那裡,把碳窯要了過來,僅定期給琉璃窯提供焦炭。

 以焦炭作燃料,這一次取得了很大成功,鐵礦石迅熔化,令李勝忠頗驚訝,但經驗豐富的他是不會操作失誤的,成品的質量相當不錯。

 接下來的幾次實驗裡,李勝忠確定了焦炭與鐵礦石的比例關系,把冶煉的度提高了一倍,並把每爐鐵水的產量提高了三分之一。

 張廷方大為驚奇,挑著大拇指,連聲稱讚:“行!不愧是張氏神童,乾的好……”

 張涵笑笑,露出一口小白牙,“六伯,您就別笑話我了。若是六伯早拿到焦炭,早就完成了。”

 張廷方看哄不了張涵,“嘿嘿”直樂,卻也不說那些有的沒有的了。

 “回家吃飯,回家吃飯,今天,讓你嬸給你做點兒好吃的……”

 再後來,紅磚水泥砌成的大煙囪拔地而起,張涵足足建了八丈(約19米)高。為了避免被人看到,煙囪被建在一山凹處,三面有山樹的遮掩,而煙囪外面也塗成了黃綠相間不規則的掩護色,遠遠看去,似與山樹融為一體。

 煙囪的效果很好,水排橐(牛皮囊)稍微鼓風,煤炭便在高爐裡猛烈燃燒起來。張涵再接再厲,開始建設更大的高爐。張家的高爐是當時規模較小的一種,高與直徑都在六七尺間,張涵新建設了一座高兩丈半,直徑一丈八尺的高爐,以提高效率。

 張涵好不容易想起了蓄熱室,試驗過後,效果顯著。新高爐就在兩側各增加了蓄熱室,爐頂則附設了燃燒室。

 高爐爐頂廢氣先進入燃燒室燃燒,熱氣上升,進入蓄熱室,把熱量傳遞給磚格,使之變熱,變冷的廢氣通過煙囪排入空中;當一側磚格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即用熱氣加熱另一側的磚格,而把冷空氣鼓入已加熱好的蓄熱室中,使之從磚格上吸取充足的熱量,出來就變成了熱風,隨即鼓入高爐中。

 如此輪換不止,鼓入高爐的空氣始終是熱的,不僅提高了效率,還改善了成鐵質量。

 今天是新高爐試運行,便出現了之前的一幕。說是指揮,張涵能做的早已做完,在現場所做的,也就是這一聲令下了。

 在‘管理’冶鐵作坊的同時,張涵還時常跑到南邊新開墾的農莊,看看那裡建的怎麽樣了。

 新農莊臨近蒙山,在買地的時候,縣吏許是收了不菲的好處,隨手一圈,不僅地圈了很多,還圈進去很大一片山區。在莊園的中心,有一處山谷,裡面有一條溪水潺潺流出。小溪的水量不是很大,但勝在清澈見底,配合周圍的綠樹山石,別有一番景致。

 張涵已經與祖父商量好,在那裡建設些院落房舍,給老師岑晊一家居住的同時,也可以在那裡辦一處學堂。到時候,就把族學搬過去。一個羊也是趕,二個羊也是放,岑晊這麽好的老師當然要充分利用。

 張昭有些不解張涵為何如此上心,然這總是件好事,也就痛快的答應了他。

 對於那裡的住房,張涵很是用了點兒心思。可是,以他的眼光,也建不出什麽特別的房子來。無非是紅磚房、水泥牆,再粉刷上一層白灰,刮上石膏,開幾個大窗戶之類。不過,如此一來,室內就明亮了許多,看起來清清爽爽,頗為舒服。

 也許是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張昭看了綠樹掩映中的紅磚房,非常喜歡,打算過段時間在張家大宅建幾間。岑晊看後也很滿意,對張涵的不良企圖,也就默許了。

 其實,象岑晊這樣的著名學者雖然承認的正式弟子很少,但設精舍有教無類,對來求學的學子是極為寬容的,通常都不會拒絕。所以,一說某人門生成千上萬,一點都不希奇。至於不學經書,只求依附於豪門門下的,數量更多。然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為了避人耳目,岑晊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周南先生。並以號為名,自稱周南。岑先生沒有解釋過這個別號的意思,張涵知道,別號出自《詩經-周南-卷耳》,卻不知先生在懷念誰,懷念什麽……

 建寧三年(年)七月,族學正式搬到了卞南莊。

 張昭正式與黃淵談過話了,詢問他是想繼續留在族學,還是想去當官。不管怎樣,黃淵都被張家承認是一份子了。

 黃淵猶豫了,本以為他自己這些年來已心如死灰,誰知道,如今一有機會,死灰卻又有複燃了。猶豫再三,黃淵還是抵擋不住做官的誘惑,光宗耀祖榮妻蔭子,一直是讀書人的夢想。

 於是,張昭一紙薦書,便把他推薦到魯國作了一個從事。張昭答應他,過上兩三年便想辦法給他弄一個孝廉名額。黃淵便欣欣然,帶著家人前去赴任了。

 此時此刻, 族學扎年齡長些兒的學子,都已經離開。家中富裕些兒的,多已經出門遊學,長些見識,或者在學問上更進一步;而家中較清貧的,則已開始勞作養家了,或者去做鄉吏/縣吏/郡國吏,或者到張家幫忙做事。

 族學中便以張奐這幾人為長,又隱隱以張涵為了。

 張澗在幾人中年齡最長,家境也不好,便有意不再讀書,作個鄉吏算了。但是,張涵與他交好已久,素知其能,卻不忍見他埋沒。

 張澗才十七歲,正是求學的好時候。而且,現如今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張涵好不容易可以做些事情了,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也正需要幫手,張涵自不肯放過他。張涵便親自與其父張行說話,好說歹說,總算把張澗拉了過來。

 不過,張澗卻不肯再接受他的幫助。本來族學管吃管住又有明師,已是佔了便宜,說什麽也不肯再收薪水了。在這個問題,張行卻是佔在兒子一邊了。張涵心中略一盤算,已是有了主意,也不堅持,笑嘻嘻應了下來。

 ps:今天第二更,還有兩更.最後大喊一聲,票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