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城中,陳王國府行在,福寧殿中,劉元吉、劉舜臣、楊世達、王柯性這國府四大文武棟梁,會聚一堂,坐在王亭之下的李承澤正陷入著思考。
劉元吉聽了李承澤準備率領兵馬,東鎮興平局面,連忙阻止,進入殿中之後,就將原因一一道來。原來朝中已經有風聲傳出,準備尋找機會拿下鄭畋,已與關中緊要人物有了勾連,這一內一外之下,鄭畋不過是一介文臣根本無力抗衡——說到底,鄭畋並非豪傑之姿,縱然久治鳳翔,卻並沒有將這座軍鎮弄成自己的鐵打王國。
而李承澤身份本就敏感,朝廷將他身份地位抬得高高的,但一番手段下來,實質上還是想將其既支在朝廷之外,又讓他被架空,不給實權。
如今李承澤武功大捷一出,估計傳到朝中,已經夠讓朝中側目了,若是再入興平,定下那風眼之局,恐怕朝中轉而就要將他與鄭畋一起收拾了——一個王爺,一個出鎮外藩的名臣,這樣的組合,足夠讓成都小朝廷寢食難安!
當然朝廷沒有足夠的嫡系兵馬,但李承澤也不過一萬不到的精兵,鄭畋更慘,本部鳳翔鎮風雨飄搖,一旦生變,還能握有多少兵馬非常難說。
而關中諸鎮對在興平死頂,定然早已不滿,若朝廷想要鏟除二人,藩鎮們一定會借此機會反攻倒算,掀翻行營,逃開興平戰局。
所以劉元吉何等人物?一聽這關中局面,加上劍南風聲、朝中動作,這位昔日也久經京畿官場的翰林精選,頓時就將一副偌大布置,給一一勾畫,湊出了整個大局。
李承澤聽了這番見解,不得不細細思量,他雖然在武功,對關中局勢還算有所了解,但卻萬萬沒想到劍南之中的朝廷,卻有如此變化,若真如劉元吉所言,那麽興平之局,恐怕早已釀成,風起雲湧,只怕瞬息之間,就要將鄭畋這位晚唐名臣,最後的擎天一柱給化作劫灰!
而自己貿然而入,七千兵馬不過是門面之用,關鍵還是自己有朝廷大義的名分,若是此舉是朝中與藩鎮勾連,北司想要傾軋南司這位使相,恐怕自己去了,也不過是落入劫數之中而已,朝廷名號,連保自己周全與否都是未知之數。
然而李承澤深深皺眉,既是憂心關中如此局面,又是不願意讓鄭畋這位晚唐忠良就這麽卷滅在風波之中。
說到底,李承澤雖然與鄭畋兩人頗有鬥爭,但李承澤卻也感佩昔日鳳翔爭鬥失敗之後,鄭畋的君子坦蕩之姿態,並沒有因私廢公,之後繼續下絆子為難。再加上他乃是穿越而來,在靈魂深處,本就對鄭畋頗有好感,這種情感超脫於這個時代,卻也是讓李承澤猶豫的根本所在。
他絕不願見這位晚唐良臣,就此落幕!
“憶我昔日盛唐之日,何有如此薄待忠良之舉?鄭畋雖與我頗有嫌隙。然而我大唐如今能重啟諸鎮剿賊之局,還不是靠他一人穿針引線,縫合此局?今日朝中居然因為爭鬥,不惜與藩鎮濁流勾連,合力想將這位擎天之臣化作劫灰,如此作為,寡人豈能坐視不見...”
“殿下,仁心浩蕩...然而殿下所憑借者,一是兩千精銳,二是五千猶存的劍南兵馬。如今微臣雖然帶來三千兵馬,但還未混編。
而劍南兵馬,一半是壽王、楊氏麾下,若那曹知懿、郭琪,一半是田令孜門下,如那高仁厚。
而關中之局,並非只是藩鎮想要借亂局放棄興平,避免無謂血戰而已。還有朝中派系傾軋,田令孜想要借大敗、藩鎮不滿之機除掉鄭畋。而壽王、楊氏一派則是想讓在蕭遘風勢之下,讓丟掉宰執之位的王鐸出掌此處。
如此局面,鄭畋毫無依憑,殿下如何能平下這等亂局?況且十五萬黃巢兵鋒就在興平城下,大亂一起,興平再難防禦,殿下萬不可以身犯險呀...”劉元吉苦口婆心的說道。以他的才敢格局,了解關中之局後,如何不知道,如今興平何等危險?
姑且不說,群雄居心叵測,鄭畋一人根本無法應對這群久鎮外藩的人物,哪怕拉上西門思恭這一脈北司勢力,勝負之數,也不過三七開而已。
而且最為緊要的是,興平本就是黃巢必爭之地,城下如今還有十幾萬兵馬,連日鏖戰之下,興平防務早就疲憊,兩軍雖成僵持之事態,然而若是興平生變,哪怕鄭畋大能,能鎮壓下去,但軍心浮動之下,怕是興平轉眼就要陷落!
而這未嘗不是諸鎮打的如意算盤!——朝廷想要鄭畋下台, 諸鎮要的只是撤離興平而已!
水夠渾,對他們而言就可以了!這樣的形勢之下,李承澤哪怕保下了鄭畋,恐怕下也保不了興平!
“劍南與關中通訊不便,劍南聯軍如今可能還沒得到朝中消息,才會出兵附從殿下。若是彼時到了興平,局面明了,到時候劍南兵馬的立場就不可捉摸了!殿下只有兩千兵馬護衛扈從如何能支撐起局面?臣先前失察,還請殿下收回成命!”劉舜臣在劉元吉的點透之下,以他的格局才乾,頓時明了,驚出一身冷汗,連忙也勸阻起了李承澤。
如今這劍南聯軍的五千兵還是向著李承澤的,那是因為關中戰局裡,李承澤能保著劍南聯軍的精血。然而終究諸鎮各有派系,一旦到了興平,摸清了局面,彼時到底是向著李承澤的,還是向著諸鎮,一起渾水摸魚,那都是未定之數啊!
李承澤聞言,也不禁神色變幻,關中之局可謂太過繁雜,牽一發,可謂動全身,甚至就連已經握在手中的牌,到了如今這個局面之下,都不一定到時候還能在手中,而自己如今能用的不過兩千兵,在那政鬥戰局,風譎雲詭之地,實在太過危險。
畢竟自己在關中的兩大依憑,一是自己麾下的數千精兵,一是朝廷的大義名分,高位名爵,如今卻都不足憑!
歎息一聲,文武四棟梁聞言,正以為李承澤即將放棄的時候,卻忽然看見李承澤緩緩長身而起,望著那殿外的豔日雲天,緩緩將心聲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