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此番前來,就是要說這事兒,他還沒有說,武則天就先說出來了,他不得不驚訝。
“如此明顯的事兒,我怎會猜不出來?”武則天搖搖頭,道:“吐蕃擁有高山密林,進可攻,退可守,進退自如。即使以大唐之強,以太宗皇上之英明,也是奈何不得吐蕃。若是能滅掉吐蕃,就是鏟除一大禍患。三郎這麽久沒有動靜,就是在謀劃,想要給吐蕃一個狠的。”
說到這裡,略有些氣喘,歇口氣,接著道:“五十八萬大軍,必然是吐蕃的傾國之兵,被三郎全殲了,吐蕃必然空虛,如同不設防。而三郎又生擒了讚普,這可是天賜良機呀,三郎完全可以讓讚普來勸降,積石山即使險要,險關要隘不少,也是難擋三郎的步伐。”
“……”李旦驚得目瞪口呆,下巴都掉到地上了,一臉的難以置信。
武則天所說,和李隆基的行動完全一致,這也太驚人了。
武則天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果然了得,見微知著,這麽快就判斷出吐蕃被李隆基滅了。
“陛下,是不是呀?”李顯也是難以置信,忙問李旦。
“娘,孩兒佩服,佩服。”李旦是心悅誠服。
李旦他們接到捷報,個個不信,還斥李隆基謊報軍情。武則天沒有任何懷疑,立時就把李隆基的行動說出來了,他不得不服氣。
“你呀,還愣著做甚?趕緊派宋璟去吐蕃。”武則天沒好氣的白了李旦一眼。
對這個兒子,武則天還真是沒怎麽放在心上。李旦的才華和她比起來差遠了
“宋璟?派他去做甚?”李旦有些糊塗了。
“還能做甚?當然是治理吐蕃呀。”武則天有些無奈。
李旦這麽一點才華。竟然能當上皇帝。要不是他有李隆基這樣一個好兒子的話,他莫想當皇帝。
“治理吐蕃?不是有三郎和張說麽?”李旦還沒有明白過來。
“三郎滅了吐蕃以後,還會有更大的動靜,他會滅天竺。”武則天隻得提點一句,道:“以往,滅天竺是沒機會,如今機會來了,三郎肯定不會錯失這一天賜良機。”
“娘。這不可能吧?天竺太過偏遠,滅了天竺能有甚好?”李顯插嘴道。
“你呀。”武則天把李顯瞧瞧,再把李旦瞧瞧,這兩個兒子一般貨色,沒有過人的才華,連如此明顯的事兒都看不明白。
“大唐與大食早晚必有一戰,大唐要盡快準備。這準備嘛,除了軍械糧草,還有要地的佔領,天竺就是一塊很好的要地。得到天竺。好處太多了。”武則天提點一句,道:“想想那王玄策。借兵一萬,就能橫掃半個天竺,如今的三郎,手握數十萬雄兵,他能不滅天竺?先派宋璟過去,就是早日把吐蕃之事理順,三郎好早日出兵天竺。”
王玄策借兵一萬,就橫推半個印度阿三,就發生在前不久,這是唐朝的一個傳奇故事,一提起這事兒,李旦精神一振,道:“謝娘提點,我這就去做。”
李旦告別武則天,來到朝堂上,召集狄仁傑、王孝傑、張柬之、姚崇、宋璟,把武則天的意思一說,問道:“你們以為如何?”
“對!一定要滅掉天竺!”王孝傑猛的站起身,大聲吼道:“滅掉天竺,再與大食決戰,大唐勝算大增。”
“沒錯!”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和宋璟齊聲附和。
“宋璟,你就趕去吐蕃吧。”李旦道。
“遵旨。”宋璟領旨後,略一收拾,直奔邏些。
xxxxxxxx
邏些,布達拉宮。
李隆基召集張說、陳玄禮、楊思勖、薛直、蘇凡、李寬、張小飛、裴孝恪,以及眾將,還有格桑力措議事。
格桑力措此人精明過人,對兵法很是精通,讓李隆基大為賞識,這是一個可造之才。而且,此人忠義,對吐蕃很是忠心,投降後,對李隆基倒也忠誠,是以李隆基讓他也參與此事。
唐朝是一個開放性的王朝,沒有民族岐見,只要有才能,都會被重用。比如說黑齒常之、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這些名將,都是異族,卻在唐朝取高位。
“一瞧你們的臉色,就知道你們很歡喜。沒錯,我也歡喜,滅掉吐蕃嘛,誰能不喜呢?”李隆基話鋒一轉,道:“滅掉吐蕃不算完,僅僅是開始,我們要做的事兒還有很多,主要有兩件:一是治理吐蕃,二是滅天竺。”
“滅天竺?”一片驚呼聲響起,眾將大為驚訝。
滅天竺這事兒,他們做夢都沒有夢到過,由不得他們不驚訝。
“沒錯,就是要滅天竺。”李隆基重重點頭,肯定一句,道:“你們沒聽錯。”
“為何要滅天竺?”張小飛心直嘴快,率先問道。
“是呀。”眾將齊聲附和。
“這事押後再說,先說說如何治理吐蕃。”李隆基道:“打下吐蕃不算完事,只是開始,必須要治理好。若是不能治理好的話,打下來與沒有打下來沒甚差別。你們都說說,要如何治理吐蕃?”
打下一個地方,就得治理好,要是不能治理好,與沒有打下來有甚區別?還不如不打。
打下來,不能治理,這是遊牧民族的特點,比如匈奴、鮮卑、突厥,這些遊牧民族,雖然豔慕中原,想要奴役中原,卻是不能治理,只是把中原當作他們的倉庫罷了。
真正打下來又能治理的,應該要算蒙古人了,忽必烈是其集大成者。
打下來又能治理得好,這是華夏的特點,我們的祖先每征服一地。就能治理好。是以。我們的疆域越來越大,越來越強。
唐朝有信心治理好吐蕃,就得行動。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落在張說身上,靜等他給出答案。
張說策論天下第一,文武全才,這治理一事必然要落到他肩上。至於眾將,要他們衝鋒陷陣,自然是沒有問題。要他們治理吐蕃。那就是為難他們了。
“格桑力措,你是吐蕃人,你以為該當如何治理?”張說並沒有出主意,問格桑力措。
“這……我新降,不好說。”格桑力措想要避嫌。
“你有甚想法,直接說就是了。大唐之所以強盛,就在於能讓人暢所欲言,能擇善而納之。”李隆基鼓勵格桑力措,道:“你是吐蕃最貧窮之人之一,能當上將軍。所經歷的非常人所能及,你的想法見解定有獨到之處。”
“太子如此厚愛。末將就說了。”格桑力措也是一個爽快人,見李隆基是真心誠意要他說話,也不推辭,道:“末將以為,要想治理吐蕃,只需做好兩件事就成:一是奴隸,二是世襲。”
吐蕃是奴隸社會,那些貴族就是奴隸主,對奴隸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他們作威作福,不把奴隸當人。
吐蕃的奴隸製延續到了現代,直到共和國成立這才廢掉。
若是唐朝能廢掉奴隸製的話,就能得到吐蕃奴隸的支持,有了他們的支持,唐朝得到吐蕃就是十拿九穩的事兒了。
吐蕃實行的是世襲製,官位可以世襲,大論、小論、整事相這些重臣,都是因為祖輩的福蔭而成為高官,而不是他們有過人的才華。
這些人把持了官位,除了作威作福外,沒甚成就。
這就使得那些有才華,而又地位低下的人不能上進,比如格桑力措就是這類人中的一個。
“好!說得好!”格桑力措這兩點建議打在吐蕃的要害上了,要是唐朝做到的話,吐蕃會風平浪靜,李隆基、張說齊聲讚好。
“光這樣還不夠,還得廢掉分封,推行郡縣製。”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閃,道:“凡膽敢阻撓郡縣推行者,殺無赦。”
吐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問題,分封製也是其中一個的重要原因。吐蕃的那些大臣,都擁有自己的土地,擁有私軍,擁有很多奴隸。
要想吐蕃穩定,就得廢除分封製,推行郡縣製。只要此事一成功,那些貴族奴隸主就無法擁有力量,就不能興風作浪。
“太子英明。”張說非常讚成這點。
“還要在吐蕃辦學,大建學館,選聰慧童子入學,學有所成,可以做官。”李隆基又道。
要想吐蕃穩定,光廢除奴隸、世襲、分封製,推行郡縣製還不夠,還得辦學,輸出漢文明,讓吐蕃人接受漢文明,學習漢文明,把他們同化掉。
這一點,可是華夏的拿手好戲。
有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研究了中國歷史後驚呼:中國一向善於同化征服者。
南北朝時期, 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最後被同化了;兩宋時期,契丹、女真、蒙古,還有後來的滿清,都曾盛極一時,卻最終被同化了。
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那就是因為漢文明高度發達,遠非這些少數民族所能比。
只要在吐蕃推行漢文明,讓吐蕃人成為漢文明的一份子,吐蕃之地就是穩如泰山。
對於此點,文成公主進藏時就在做了,唐太宗不愧是牛閃閃的皇帝,趁著這一難得的良機,派出大量人手,帶來漢文明,一舉扭轉了吐蕃深受印度文明影響的局面。
有了這良好的開端,要做這事兒,就容易多了。
大方向確定了,剩下的就是細節問題,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暢所欲言,最終敲定。然後決定,此事由張說牽頭推行。
張說文武全才,這等治理之事必然是落到他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