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是近代歐洲版圖中的一個複雜國家,這種複雜不僅體現在語言、人口構成和地理位置上,而且更體現在其特殊的國際地位和國際關系上。
比利時原本是荷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由於不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通知並且受到法國7月革命的影響,1830年8月比利時發生革命,1831年11月,俄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和英國在倫敦達成協定,簽署條約,宣布根據1815年維也納體系的修正,為保證歐洲的整體和平,各大國保證比利時和永久中立。
這一協定自然遭到荷蘭的強烈反對,荷蘭一直到1839年才在條約上簽了字。而比利時國王經過各國之間的爭吵,最終相互妥協,決定由著名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利奧波德王子擔任。
比利時這個國家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因為其和法國正好處於英吉利海峽的兩端。為了防止可能對自己的入侵,英國人認為保證比利時不加入任何一個軍事集團是極為重要的,英國必須確保比利時不被用於對英國的敵對活動。
而施利芬計劃的核心正是要讓主攻的右翼從比利時方向攻入法國!這將侵犯1839年歐洲各大國對比利時保證的永久中立,而其中反應最大的自然是英國。
$長$風$文$學,ww○◎x.n≧et當然了,條約這種東西在約亨看來就是一張廢紙,只要能確保打贏戰爭,那麽想撕就撕,不需要有什麽心理壓力。至於英國參戰這點約亨也覺得其實沒什麽所謂,英國人想開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德國不進攻比利時英國人也會找別的借口。
而且施利芬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沒考慮到進攻比利時所會引起的連鎖反應,所以他也做出了一定的準備。
首先是外交上爭取說服荷蘭王室同意德隊借道有著“馬斯特裡赫特盲腸”的荷蘭通道迂回到比利時列日要塞的後面,這樣就有可能逼迫法國人為了保證自身安全搶先進入比利時,這樣破壞比利時中立的就是法國而非德國了。
就算荷蘭人不借道,又或者法國人不上當,施利芬也做了考慮。首先是海軍的風險艦隊理念施利芬也有所了解,只要海軍的存在能讓英國顧忌,不敢過於冒險參戰,那麽德國只需要向英國保證,戰後恢復比利時的和中立那麽就足夠。
如果英國參戰,那麽依然不是問題,英國人就算把自己島上的十來萬陸軍部隊派過來,在優勢德軍面前也沒什麽太大作用,只要法國投降。英國人也不會過於糾纏。
且不說施利芬對歐洲攪屎棍的惡劣程度的低估,單單對比利時可能的抵抗都顯得過於理想化。
施利芬計劃要求快,計劃的每一個步驟的執行都不能出錯,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導致整個計劃的執行脫節,鑒於英國參戰的可能性與戰爭時間成正比,因此施利芬晚年一直強調計劃的關鍵在於大力加強右翼,以重兵投入來縮短戰爭時間。
然而這就成了日後施利芬的推崇著用來攻擊其繼任者小毛奇以及威廉二世理由,因為小毛奇在後來實施施利芬計劃的時候。並沒有加強右翼,反而抽調了大量兵力用來在左翼和法軍對峙。導致了右翼的進攻力量不足。
因此有人攻擊因為威廉二世害怕法軍攻入德國本土,作為皇帝侍從武官出身,沒什麽太大能力,只不過因為聽話才能坐上總參謀長位置的小毛奇自然要保證左翼不被法軍突破,因此沒有魄力繼續加強右翼,最終導致了施利芬計劃的失敗。
更有甚者認為是海軍的發展擠佔了德國可以用來發展陸軍的寶貴國力。如果不發展海軍,德國就能有更多的陸軍,這樣戰爭初期的法國就更加難以招架,這又是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的鍋。
但是實際上1913年德國國防開支僅佔國民收入的4.6%,德國並不是沒有更多的余力可以壓榨。畢竟德國當時還是以發展為主,不可能學日本人那麽喪心病狂。
真正的問題是,以當時的後勤條件和戰場空間,德國人根本沒可能在那個狹窄的地帶投入更多兵力了,再增加投入兵力,那麽大軍擠在那裡只會造成擁堵和混亂。
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中這樣說到:“讓過多的部隊通過一個有限的空間實施迂回,如果不是小毛奇削減了右翼兵力,任其數量更多,那麽隨著部隊的深入突進,其境況還將更壞。”
因此約亨對施利芬計劃一直以來都是不大感冒的,在約亨心目中更看好的是老毛奇當年制定的西守東攻的兩線作戰預案,當然老毛奇並沒有辦法預料掉俄國人只要受到的損失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因為國內問題而崩潰。
老毛奇的想法是戰爭初期在兩線都采取守勢,在他看來,法國人的目標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只要德國能挫敗法國人的企圖並且重創法軍,那麽法國政府就將背上率先發動戰爭,並且還吃了大虧的無能名聲。如果不想政府垮台,法國人就會求和,剩下的事情就是外交官和政治家的事了。而從西線抽身的德國,就能夠看情況給那個不識好歹的俄國人一個教訓了。
相比之下,老毛奇的想法雖然可能也有些理想化,但是他留下了一個可以外交解決的余地,而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世界大戰,而且就算法國人不那麽識相,約亨也是認為先逼俄國發生革命比徹底滅了法國更容易一些。
但是只要施利芬還在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坐著,約亨就不能隨意插手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的制定,這是對施利芬的權威的挑戰,同時也會讓容克軍官團對這種插手感到不滿,而施利芬也不是那個聽話的小毛奇。
所以約亨只能在一些細節方面對施利芬提出建議,比如突擊隊戰術,比如彈幕徐進,但是想對施利芬計劃進行全面推翻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約亨倒也不是一點後手都沒有,所以他準備施利芬一下台,不管繼任者是誰,都立刻制定西守東攻的作戰計劃,就算拿出來的沒有施利芬計劃那樣的完善周詳,但是所面對的對手也不過是水平極差的俄國人而已。
至於一戰爆發時德國毫無遲疑的就執行施利芬計劃,歸根究底還是德國人那死板的腦子,施利芬計劃制定後,德國總參謀部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計劃如何實施上,在他們看來,德法之間爆發戰爭肯定會先於德俄,所以一心一意的提高施利芬計劃的執行力就行了。
而小毛奇繼任後也對威廉二世隱瞞這一事實,那就是總參謀部根本沒有認真在準備第二套作戰計劃,直到戰爭一觸即發,小毛奇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制定第二套計劃了,因此面對威廉二世提出的隻對俄國宣戰的要求,小毛奇撒謊了,稱施利芬計劃已經無法改變,否則將會造成前期的準備和已經部署在西線的部隊的巨大混亂和災難。
所以對於小毛奇的回答,威廉二世十分失望的表示:“如果你的叔叔還在,也許我能聽到完全不同的回答。”但實際上,戰爭中法金漢、興登堡等人都完成了兩周左右時間的東西線部隊調防工作。
你要真說是小毛奇能力不足導致德國人拿不出新計劃那也是扯淡,就算小毛奇拿不出,給你5年時間,難道總參謀部裡其他人都是死人?拿出個還算靠譜的對付俄國人的進攻計劃還是做得到的吧。
有了這種考慮,所以約亨並不準備在施利芬還在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就反駁他的計劃,就算施利芬離任了,自己也不過是打著做兩手準備的旗號去準備另一份西守東攻計劃。
“我的總參謀長閣下,我同樣相信您的計劃會像加熱了的餐刀切開黃油一樣粉碎法國人的抵抗。”約亨恭維到:“但是現在我們考慮的並不是戰爭問題,英法聯手帶來的不是軍事上的壓力,而是政治和外交事務上的麻煩。”
“原本英發在政治、外交和殖民地事務上有分歧,因此他們的意見不統一,這將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並且在某些地方還要看我國的表態。但是現在他們達成一致,那麽就會對我國的外交和殖民地政策造成不利,因為他們可以聯手來給我國製造阻礙。”馬沙爾接過約亨的話頭解釋到。
“強大的軍事力量將會成為對外交涉最有力的籌碼。”對於馬沙爾的話施利芬當然明白, 但是有著強大軍事力量還要在交涉上進行妥協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所有德官團所不能容忍的。
“我們不可能在任何問題上都采用軍事威懾,我的總參謀長閣下,這樣太幼稚了,我們不能像俄國人一樣,除了揮舞拳頭什麽都不會做,我們的拳頭應該裝在口袋裡,只有需要揮出去的時候才拿出來。”約亨笑著勸說到。
然後約亨轉過頭對著馬沙爾說到:“不過這種局面對我們的確很不利,而雖然我們現在在向俄國人示好,但是我並不相信這幫家夥能靠得住,我們也的確需要找個突破口了。“
“是,殿下,我們……”“殿下!殿下!”馬沙爾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外面急促的喊聲所打斷,然後厚重的房門被粗暴的推開。
約亨、馬沙爾、施利芬都面色不善的看著這個氣喘籲籲衝進來的皇家侍衛,還沒等約亨開口斥責,對方慌慌張張的說到:“殿下,皇后陛下請您立刻過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