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這是羅斯福新政中最重要也最精髓的一條政策,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以工代賑好處都有啥?誰說對了就……咳咳。
約亨對以工代賑的好處總結有三點,第一,失業者有工作可以做,這樣讓他們不至於無所事事,聚集在一起,然後對自己的境況自怨自艾,然後就有可能滋生不滿,進而聚眾鬧事。對於維護社會穩定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第二,通過工作收取報酬,讓勞動者有一種自己不是被施舍,而是付出了努力的尊嚴感,這在經濟困難的時期,人民的尊嚴和自信對整個社會都有積極影響。第三就是能夠擴大內需提高GDP。
當然,想要以工代賑,你首先得有工作機會才行,這又要政府動腦筋了。羅斯福新政中曾經有這樣的段子,為了創造工作機會,美國政府雇傭一批人去挖坑,第二天雇傭另一批人去填坑,第三天在找人去挖坑,如此循環,這樣就創造了源源不斷的就業機會。且不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但是卻給約亨一股個博士後,吃了兩坨翔,增加了一億GDP的段子的濃濃即視感。
總之不管怎麽說,約亨得出了一個結論,挖坑,是一項可以提供就業機會,增加GDP,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好工作!而挖坑不填是很危險的!咳咳,不好意思,一不小心跑錯了片場了。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國情,誰跟你說挖坑就一定要填的?德國現在的國情就是需要挖坑不填!
至於為什麽要挖坑,這就要從德國的航運需求開始說起了。
19世紀末期,德國海軍艦艇在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短距離調動也需要繞行日德蘭半島。而在和丹麥人打了兩次石勒蘇益格戰爭後的德國人認識到,通過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是挪威、丹麥和瑞典人的地盤,而一旦發生戰爭德國海軍就很難進行快速部署,而建設兩支艦隊分別駐守北海和波羅的海也不現實。這種自家海軍的咽喉被別人捏住的感覺讓德國人很不放心。因此海軍希望有較大的運河可以連接在波羅的海和北海的海軍基地,使其不必繞行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
另一方面商業的發展也要求開鑿一條新運河。隨著經濟的發展,19世紀末的德國的海上航運逐漸開始繁榮。當時,德國在波羅的海有著廣闊的出海口,每天都有大量貨物需要運輸。商船繞行日德蘭半島不僅浪費時間,也影響經濟效益。
由於軍事商業都有這方面的需求,有鑒於此,德國決定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修建一條內陸運河,用來貫通北海和波羅的海水域。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拉動波羅的海沿岸的經濟發展。而海軍可以在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快速移動,即降低了海軍的建設投入,也降低了海軍的部署壓力。
1887年6月新運河工程開始,運河西起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跨越日德蘭半島,東至波羅的海的基爾灣的霍爾特瑙港。全長53.3海裡,是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重要航道,故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運河一旦開通將極大地縮短了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航程,比繞行日德蘭半島航程減少了370海裡。整個運河的工程一共使用九千名工人工作八年才完成。
在威廉一世時代,德國海軍根本就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大玩意,最大的軍艦威廉國王號標準排水量還不過萬噸,而德國此時最好的郵輪大家也知道了,還不足8000噸,所以這條運河在設計之初就顯得相當小家子氣。
1895年剛建成時的運河航道的水面寬度不小,接近57米,但是航道的底部寬度只有22米。除此之外,航道深度只有9米,船閘閘室長125米,寬25米。這也就意味著,運河通航的船隻,寬度不能超過22米,長度不能超過125米,吃水不能超過9米,在這些限制下,通航船隻的排水量不能超過1.5萬噸。無論是對軍事還是對商業,這條運河的作用都十分有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德國海軍的前無畏艦和裝甲巡洋艦噸位沒有能超過1.3萬噸的,1903年末通過第二次海軍法案開始設計,預計1906年建成,用來取代1870年的海防艦的新戰列艦,也就是後來的德意志級戰列艦也是這個噸位。然後到了1906年,德國人遭報應了。因為基爾運河的通航能力擺在那,因此造船廠的船台和船塢也是以這個標準為配套的。在面對英國人滿載排水量2.18萬噸的無畏號的時候,德國人發現,自己居然沒法造船!
雖然當時還不知道無畏號的具體數據,但是提爾皮茨已經認識到德國的戰列艦沒有一艘可以和英國人對抗。因此提出德國未來的戰艦排水量要超過1.9萬噸。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先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改造和擴建工作。
但是改造工作談何容易,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改造和擴建工作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還將嚴重拖延進度。
運河於1907年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擴建,於1914年6月竣工,此時離一戰開戰只剩幾周時間了。擴建之後的運河水面寬102.5米,水下寬44米,水深11米,運河兩端各增建船閘兩座,閘室長330米,寬45米。到了這個時候,運河才重新對德國海軍有了戰略價值。
而且運河擴建不僅僅是時間的浪費,同時也是金錢的浪費,1907-1914正式英德海軍競賽的高峰期,在這種時候把錢花在拓寬運河,修建船塢上簡直是要命啊。而到1914年時,德國海軍軍費僅為英國的49.4%,美國海軍的79%,俄國海軍的93.8%,僅列世界第四,但是卻擁有戰列艦相當於英國70%,戰列巡洋艦相當於英國50%,各型主力戰艦相當於英國60%的世界第二海軍艦隊,其效率之高讓人瞠目結舌。如果能把擴建運河的那2.4億馬克經費用到造艦上,德國海軍正面硬上英國人不再是夢啊!
所以德國人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挖坑,拚命的挖坑。
於是約亨向卡普裡維提議道:“宰相閣下,基爾運河從1887年開工至今已經快3年了,但是由於工人數量並不多,進度也較緩慢。而且以運河的設計標準,通航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我的想法是,加大對運河投入力度,增加工人,擴大規模。這樣等運河通航後,面對日後越來越大的船舶,我們也不用擔心通航能力不足啊。”
“那麽殿下您的意思是運河規模擴建到何等規模比較合適?”卡普裡維問到:“我聽聞了您和航運公司討論新興貨運船舶的消息。您應該對運河通行這些船舶有一定的了解吧。”
“的確如此,我的想法是將水面寬度拓寬到110米,底部寬度50米,水深12米,並且將運河設計中的彎道拉直,這樣將可通航的船舶的長度就可以增加,建造的船閘長度330米,寬度45米,水深13米。船閘的余地留的大一些,如果以後有需要,運河也可以再次拓寬。”
“如此一來投入會成倍上升的,就算是保守估計所需要增加的費用也不會低於2億馬克的。我們真的有必要修建這麽大規模的運河嗎?”卡普裡維被嚇到了。
“就算是這樣的規模,我也隻認為它能用上100年,100年後隨著航運能力的提升,運河肯定還要拓寬。這筆錢早投入比晚投入好,總不能用個2-30年後就發現不能用了吧?而且建成後就是可以以使用百年的大工程,宰相閣下您這也是惠及帝國一個世紀啊。”約亨這邊拍馬屁到。考慮到通貨膨脹,1890年的2億馬克肯定比1907年的2.4億馬克值錢。不過這個錢不能不花。
見卡普裡維有些意動,約亨繼續添把火:“而且現在正好帝國有大量空閑勞動力,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給的工資也是較低的。等過2-30年,又哪能有現在這樣多的勞動力呢,到時候為了請工人,我們要擴建花的錢就更多了。”
“這樣大的投資恐怕有些難以通過議會的審核啊。 陛下的您的意思呢?”
“我讚同這筆錢晚花不如早花,如果新的貨運船舶真的運輸能力驚人,那麽以後噸位增加也是肯定的。能夠用100年的運河,不也挺不錯的嗎?”腓特烈三世笑著同意了:“還有,既然運河以後要為各種貨運船舶服務,你可以去聯系聯系航運公司、造船廠、機械廠這些相關的企業的負責任。既然是對他們有利的事情,也讓他們在出出力,你在議會裡推行的時候阻力也會比較小。”腓特烈三世指點到。
“謝陛下指教。”卡普裡維激動的躬身行禮,皇帝陛下的話等於是允許他去尋找自己的政治盟友,這讓卡普裡維十分激動。畢竟作為一個火線提拔的宰相,在帝國現在情況不景氣的狀態下自己的屁股可坐不穩。能拉攏一批利益相結合的政治盟友,而且還是帝國國內最為實力強勁的卡特爾企業的擁有者,其政治力量不容小覷,因此自然是對腓特烈三世萬分感激。
約亨可沒想到自己的老爸會玩這麽一手。卡普裡維這個人本來就十分聽話,而且如果能坐穩帝國宰相之位也全靠皇帝的恩準,更重要的是這些政治盟友有同樣是皇儲的利益相關者。因此未來帝國宰相就更容易成為皇帝政策的執行者,而不是和俾斯麥哪個老頑固一樣老是和皇帝對著乾。
約亨不得不再次感歎,玩政治自己現在還嫩得很。如果父親在1888年去世了,自己當上皇帝,估計會因為年輕而被政治玩的團團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