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能夠說服清政府一改此前態度,開始全力清剿義和團,讓各國感到十分驚訝,同時也認識到,雖然德國在清國的利益不是最大的,但是對清國的影響力卻十分巨大,各國不得不開始重視德國在清國問題上的意見。
德國人自然不會透露自己攙和進了清國皇帝更替這種驚天陰謀中去,只是表示因為德國和清隊聯系緊密,自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清國人給了個面子而已。
既然清國願意全力絞殺義和團運動,那麽各國也就沒有理由再去開戰了,歐美列強在清國事務上基本目標還是一致的,主要還是希望能擴大貿易,降低關稅,將清國的巨大市場和人口轉變為商業利潤,所以能不打最好還是不要打。
除了俄國人對此感到極為不滿外,其他各國還是皆大歡喜的。
緊接著清國傳來消息更讓各國欣喜,載漪向慈禧進言,成各國此前逆了老佛爺您的懿旨完全是因為擔心我大清的政策不再對各國友好所致,如果老佛爺您能向各國公使明示,我大清的政策不會變,貿易上的恩典不會變,各國公使必定不會再惹老佛爺不高興了。
慈禧聽從載漪的建議,召集各國公使,安撫各國不必擔心,維新變法中各國所關心的一些政策將不會改變,並且將大力推行。其實慈禧在變法失敗後也並沒有全部取消維新中的政策,只不過是取消了兩條反對聲最大的政策。
一條是取消旗人由政府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另一條是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
前一條等於斷了如今已經成了廢物群體的滿族人的生路,自然遭到全體上上下下的反對,另一條則斷了那些畢生所學唯有八股的讀書人的做官之路,同樣也遭到了全體讀書人的反對。
這兩條政策本來就是那些維新派腦子不清楚搞出來的,滿族統治階級和全體讀書人都反對,你維新變法還想搞得下去?如此大事不從長計議,居然想一刀切,真是老壽星吃砒霜——嫌命長了。
慈禧取消了這兩條政策,但是對維新中的編練新軍,開辦學堂,引進西學等等政策並未全盤否定,因此現在向各國承諾新政繼續實行下去也是順理成章的。
隨後還命載漪總領總理衙門,與各國商討合作事宜。載漪上任之後,也十分“慷慨”的開出了讓各國心動的“價碼”,原本一直推三阻四的內地勘探開采礦物的權力向各國開放,並且外國開設工廠不在局限於通商口岸,經過朝廷批準同樣允許在其他地區開設。
如此一來各國反對聲立刻銷聲匿跡。慈禧太后見此機會再次提出讓光緒退位,德國率先響應,表示對此事的支持,各國隨即也表示讚同。
雖然清朝內部亦有眾多反對的聲音,這些反對勢力實力也絲毫不弱,不過此時渤海灣內德國遠東艦隊、英國中國艦隊、俄國太平洋艦隊、法國遠東艦隊齊聚一堂。
在海靖的聯協下,各國公使紛紛表示,清國內政各國不便乾預,但是各國不願看到清國政局發生震蕩,任何導致出現政局不穩的情況各國都不會坐視不理。
海靖甚至暗示清政府,如若清國發生變動,德國願意從菲律賓抽調軍隊協助清朝政府穩定局勢,這已經算是對慈禧太后最直接的支持了。
而此時英、法、俄、意、美5國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是如果德國人做出行動,此時在巴黎還坐在一張桌子上談判的他們不可能沒有什麽表示,因此各國聯手基本上幾成定局。
在這種情況下清國反對勢力就只有兩個選擇,一、老老實實的接受現實;二發動兵變,然後和各列強開戰。
好歹這些人還沒和慈禧一樣膽子大到敢發出《對萬國宣戰詔書》,因此只能屈辱的接受這個現實。
於是光緒皇帝於1900年5月15日退位,大阿哥溥儁登基,改元保慶,即保慶皇帝,載漪終於心想事成。
作為對德國的答謝,德國獲得了可以自由修建鐵路,開采礦產的特權,德國此時在山東所擁有的權力更甚於歷史上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之後。德國還向清政府提出,菲律賓的建設需要大量人力,希望可以從菲律賓引進華工,由清政府進行排遣,此事也得到了載漪的應允。
不僅如此,載漪還向慈禧建議,新政之中亦有強軍之策,加強水師、編練新軍之重任不若皆交於友邦。
慈禧恩準,隨後載漪於德國達成協議,訂造海圻級小型戰列艦同型艦2艘,1889型遠洋魚雷艇4艘。德國人也投桃報李,半賣半送的以超低價又交付8艘現役的1885型大型魚雷艇給北洋水師。
此外,新編陸軍也全權交給德事顧問,定武軍完全按照德國陸軍滿員師編制進行擴軍至1.6萬人,此外再新編5個師,6個師完全按照德國標準進行訓練指揮,武器裝備也全為德製。這6個師按照清政府的叫法被稱為6鎮,部署於京、津、魯地區,即北洋六鎮的雛形。
如此一來,七國聯軍侵華並沒有發生,德國從中獲利最大,俄國則失去了侵吞整個東三省的機會成為了各國中最失落的一個。
而義和團,這個喊著扶清滅洋口號的激進愛國運動,在清軍的全力絞殺下很快覆滅。遠東局勢很快又恢復平靜,而清國政局則在老佛爺的垂簾聽政之下逐漸穩定。
清政府因為躲過一場大災難,沒有像歷史上《辛醜條約》簽訂後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國家,不過卻沒有因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因為廢立之事而表示不滿的勢力雖然不得不接受了這個現實,但是背地裡卻頗有怨言。
而各省督撫之中假借維新變法之名擴充自身實力,對清政府陽奉陰違的大有人在,因此清政府所面臨的局面並不比歷史上好上多少。
不過不管怎麽說,沒有被人打得丟下首都倉惶外逃,沒有被迫讓外國人在首都駐軍,沒有把自己的海防工事都拆掉,沒有讓外國人成為滿清朝廷的太上皇,清政府的顏面還是保存了下來。
也許這會導致辛亥革命的推遲或者失敗,導致中國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的困難,不過這都與遠在歐洲的德國沒有任何關系。
海靖因為在對清協調一事上的辦事得力,處理妥當,腓特烈三世封他為子爵,繼續留任駐清公使,處理與清國交涉事務,以他和載漪之間的關系,德國在清國的各項事務將更加順利。
遠東沒鬧騰起來,索爾茲伯裡侯爵終於能在巴黎會議上好好談談非洲問題了。侯爵閣下也有了一點底氣了,羅伯茨將軍單人南非遠征軍司令後,英國人終於不再死板的和布爾人硬杠了。
而布爾人此前強攻據點,卻不懂得機動遊擊終於付出了代價,奧蘭治自由邦最先被英國滅亡,而德蘭士瓦在英國人的眼中也成了兔子的尾巴——長不了。因此一改原本的態度,開始強硬了起來,甚至開始對尋求德國支持的積極性都大幅降低了。
德國這邊早有了心理準備,拖著唄,反正我們也不急。不過德國方面也向英國提出,希望英國方面開放從奧蘭治自由邦到納米比亞的通道,讓布爾人難民可以進入德屬西南非洲。
此時英國人還沒吃到布爾人的大苦頭,也沒想著搞什麽三光政策,遠征軍司令羅伯茨甚至寬大的許諾布爾人民團只要放下武器,就可以自由返回自己的農場,英國將會不予追究。
不過戰爭造成的難民也的確讓英國人難以管理, 如果不妥善處理,這些難民又很有可能加入抵抗勢力來攻擊大英帝國的軍隊,所以也相當棘手。
德國人這麽提出來倒是幫英國人解決了大麻煩,不過英國人也對德國人的這個舉動的背後深意十分警惕,德國佬這是想幹嘛?難道是想以此為借口向布爾人提供支援?
德國方面的解釋是戰爭開始到現在,已經已經有不少布爾人開始越過英國勢力范圍逃入德國殖民地了,這樣零零散散的偷偷進入我們的勢力分為我們也很難管理。既然如此,你英國人還不如乾脆開放通道把這些想要逃離戰亂的人直接送過來,也方便我們安排。
我們沒有對布爾人的抵抗提供任何支援,不過我們提供一下對難民的幫助總可以吧,再說這事本來就是你們做的不對。
英國人當然絕對不相信德國人現在絲毫沒有支援布爾人,但是沒有把柄的情況下也無從指責。尤其是在英國人自認為已經沒有必要答應英德國人修建3B鐵路,甚至連赫爾戈蘭島都不用還的情況下也沒必要為這些小事和德國人過不去的情況下,同意了這個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