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德國人和俄國人在那邊扯皮的時候,奧匈這邊基本已成定局。原本經歷了太多失敗都依然勉力將帝國維系下去的約瑟夫陛下在見到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和紹帕裡·久洛一起出現在美泉宮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最後的期望落空了。
1892年10月底,在國內的抗議浪潮持續發酵了近一個月後,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接受了匈牙利人和克羅地亞的獨立請求,之後在退位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並宣布自己的女兒,德意志帝國皇儲妃瑪麗·瓦萊麗將帶上奧地利的王冠,成為奧地利女王。
不過為了避免未來萊因哈特王子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後同時帶上聖斯特凡王冠,匈牙利重新編程和當年奧匈一樣,甚至因為德意志帝國的強勢可能還不如奧匈。匈牙利人要求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和匈牙利國王不能是同一個人。
對於這一點腓特烈三世答應了,如果約亨和瑪麗將來如果還有男孩,那麽這第二個孩子會成為匈牙利國王。如果沒有男孩了,王位則會交給哈布斯堡家族的卡爾·斐迪南大公一支。
現任捷欣公爵弗裡德裡希大公的長子將會在瑪麗女王的次子誕生前成為匈牙利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退位和匈牙利的獨立讓整個歐洲一片嘩然,歐洲領土第二,人口第三的奧匈帝國就這麽沒了?!開什麽玩笑,一個月前還等著看奧匈人打下貝爾格萊德呢!
奧匈解體了,帝國不存在了,得趕快給自己找個靠山的維也納貴族們紛紛向自己的新女王宣誓效忠,隸屬於奧地利的各省紛紛表示願意接受女王的領導,而一些省份,如波西米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這些德奧邊境省份更是投票宣布自己要加入德意志聯邦。
看到奧地利貴族這個反應,約亨最後一點擔心也沒了。就算奧地利人日後知道了奧匈解體有德國人在背後做小動作,並入德意志帝國的奧地利人也只能牢牢抱住德意志的大腿了。
其實約亨的擔心是多余的,奧地利王國本來就是德意志聯邦的一員,當初因為和普魯士爭奪領導權失敗而退出。現在德意志帝國的強勢無法阻擋,那麽奧地利人對重回德意志大家庭毫無抵觸。
而奧地利的貴族們也沒有什麽過激反應,換了一個老大而已,而這個老大還夠強勢,那麽也沒什麽不好接受的。正如久洛所說,在這場陰謀中,唯一受到損失的只有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陛下一個人而已。
至於陰謀會不會對德奧關系有影響?當年希特勒要吞並奧地利,奧地利也不一樣高呼著奧地利絕不會放棄獨立,然後歡天喜地的迎接德軍進入。
真要擔心也是約亨擔心自己的老婆會不會和自己鬧矛盾。
匈牙利人這邊和如約宣布,雖然匈牙利獨立了,但是我們依然承認當初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約定,聖斯特凡王冠依然可以屬於哈布斯堡家族,因此匈牙利議會全票通過有新任奧地利女王來成為新的匈牙利國王。
克羅地亞、伏伊伏丁那、斯洛文尼亞三個區域聯合成一個新的國家,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斐迪南成為了這個新王國的第一任國王。
奧匈的劇變讓一些人坐不住了,法國率先向德國發出警告:無論任何形式試圖合並奧地利的行為都有可能導致整個歐洲的全面戰爭。和亞歷山大三世說話一個調調,沒新意。
那我這邊也沒新意好了,懶得想別的回復了,德國人把在聖彼得堡說的話又給說了一遍。而且和俄國人我們有的談,和法國人可沒什麽好商量的。就你國內這幅德行還想管閑事?撒泡尿照照自己。
因為和俄國人這邊達成了默契,腓特烈三世毫無心理負擔,直接下令部隊向德法邊境集結。而總參謀部早就想再揍一次法國人了,施利芬可不是把這次行動當成軍事威懾,而是完全按照真的開打的標準進行準備。
德國人的鐵路網絡和運力調度比可憐的奧匈人不知道好N倍,短短6天,德法邊境30萬德軍全部就位。真心想開戰的施利芬甚至向腓特烈三世建議,我們乾脆全國動員吧,我保證半個月後德法邊境可以有100萬陸軍整裝待發,我們可以一路打進去,陛下您可以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再次重溫威廉大帝當初在那裡加冕的盛況。
由於此時法俄同盟並未確立,加上俄國人和德國人私底下分了贓,雙方關系正好著呢,所以德國人進行動員也不會引發連鎖反應。不過這個建議被卡普裡維堅決反對,腓特烈三世也覺得飯要一口一口吃,我們現在的優先任務是順利消化奧地利。所以施利芬的計劃最終被否決了。
不過就算如此也把法國人嚇得半死,奧匈因為軍事失敗和經濟崩潰的慘劇可就在眼前,自家事自己知,法國既沒有做好軍事準備也沒有做好經濟準備,真要是開戰,絕對是被德國人長驅直入的份,那麽自己的經濟又能撐多久?
法國這邊可是欲哭無淚,我真的只是想表示一下態度,看看能不能撈點好處,你德國人反應怎麽這麽大啊?大家外交上打打嘴炮好了,你不要真的舞刀弄槍啊,現在我怎麽辦?要是強硬的話德國人搞不好就打過來了,要是服軟,這臉往哪擱啊?
就在法國人騎虎難下正為難的時候,英國人這邊發話了,一副和事佬的嘴臉:大家都消消氣,有什麽事可以坐下來好好談嘛,別這樣,多傷和氣。英國人的出現給了法國人一個台階下,法國人立即表示:不好意思,之前態度有點激動,別這樣,有事好好說。
別以為英國人是好心,英國人巴不得看到法國人吃癟。英國人在達荷美和象牙海岸和法國人的矛盾日益加深,2C非洲和2S非洲兩個殖民計劃之間的衝突也在日益顯現,法國海軍新學派的矛頭更是直指英國,法國人才是英國現在的首要敵人。
此時英德之間正處在蜜月期,為了法國和德國翻臉?甚至和法國人聯手去攻擊德國?喜歡抽身事外玩光榮孤立的英國外交官還沒蠢到自己親自下場去和仇敵聯手打潛在盟友的地步。
現在是1892年,可不是1901年後英德關系惡化,1903年愛德華七世訪問法國,英法達成諒解時的情況,差了10年國際形勢可是差多了。
當然,法國人的笑話的笑話要看,但是好處也要撈,於是英國的外交官們再次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戲,在外交上做小動作。
為了撈好處,英國人向來不擇手段。這不,一邊裝著好人,一邊背地裡聯系上了在巴爾乾地區最有發言權的老對頭。
從1853年的克裡米亞戰爭到1878年的柏林會議再到1887年的《地中海協定》,俄國人試圖衝出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希望不知道被英國人扼殺了多少次了。
而1885年英國首相哈彌爾頓首次提出的“英國海軍必須保持足以與兩個敵國的聯合艦隊作戰的實力。”,這個提議在1889年的《海軍防禦法案》中得到通過,即著名的“兩強標準”正是針對法國和俄國。
不過,現在在奧匈問題上最有發言權的就是這個讓英國人不爽的毛子了。
沒辦法的英國人也只能找上門去:我說,這麽大個事你怎麽到現在也不吱個聲,真無所謂啊?好事可都讓德國人佔了你也不眼紅?給點動靜啊。
英國人見德國人誓死捍衛自己的果子的態度很明確,那我們就上談判桌唄。只要把俄國人拉上談判桌,三國聯手施壓,你德國人再怎麽硬氣也得給我吐出點東西來。
又不用打仗,又能撈到好處,而且壞人還不用自己來當,何樂而不為。
英國人這手玩了幾百年,熟練的很,當年俄國人也是這麽被逼著把在奧斯曼土耳其身上撈到的好處給吐出來的,而且還讓德國人當了這個壞人。
不過這次的情況有點不太一樣,英國人很奇怪的發現,俄國人就跟個冬眠的熊一樣反應遲鈍,以前有這種好事俄國人哪次不兩眼通紅的撲過來搶啊。
沒過幾天,俄國人那邊正如英國人所希望的那樣給動靜了,你不是讓我吱一聲嗎?行啊,吱。
啊不對,俄國人這邊發表了一個聲明,宣布尊重奧匈人民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未來的權利。
拜托,劇本拿錯吧,最沒人權的毛子跟我們談尊重人權?
俄國人這邊聲明一出,英法都知道了,德國人和俄國人私底下已經達成協議了,毛子指望不上了,只能靠我們自己了。
問題是德國這邊就一副愣頭青的態度,對法國就一句話:有本事我就開片。這連談的可能性都堵上了。這讓法國人那個氣啊,你丫能和毛子達成協議,我這邊連要求都還沒提呢,你就談都不想談,看不起我是不是?
這又讓英國人很尷尬,俄國人不管,法國人靠不住,你這讓我怎麽玩?接著轉念一想,好像德國人沒什麽能給的東西啊。想直接在奧匈身上割下一塊肉來這種不靠譜的想法,務實的英國外交官們根本考慮都沒考慮過。、
那麽能動腦筋的也只有殖民地了,問題是1889年大家剛簽了《英德薩摩亞-非洲條約》,現在德國人手上的殖民地也都是絕對不能碰的。自己之前想要的,能要到的都已經到手了。那算了,我也不去觸這個霉頭了,你們自己愛怎樣怎樣吧。
英國人一撤,法國人更加獨木難支了,法國國內民眾對於議會無能群情激憤,而法國國內的騷動又進一步拖累了經濟。1892年底的法國在外交上可算是丟盡了臉,而短視的民眾再次讓法國政府換了一位總理,埃米勒·盧貝結果比自己歷史上還少當了1個月總理。
不過也因為這件事讓法國人有台階下了,我們總理都換了,那麽他之前的政策就都不算數了,我們就這麽算了吧。
德國人這次讓法國人吃了一個大虧,不過,外交談判嘛,態度要強硬,手段要靈活。德國人一看法國人縮了,立刻借坡下驢,集結的部隊立刻返回。並且邀請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來柏林開會。奧匈沒了,歐洲五大列強勢力劃分也得變,我們是不是要稍微商量一下?
奧匈沒了,德國現在實力最強的盟友也就一個意大利了,因此德國人決定給意大利一點甜頭,讓提升一下意大利的地位,好讓他能填補奧匈的位置,也好能在歐洲事務上說得上話。
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別拿意大利不當列強。二戰那些關於意大利的段子有多少是造謠約亨也懶得一一分辯了。但是一戰意大利雖然沒有多少輝煌的勝利,但是在南線牽製了德奧大量的兵力,而在奧意邊境那超過700公裡的綿延山區裡,意大利山地步兵的表現也值得稱道。
更重要意大利海軍實打實的將奧匈海軍封鎖在亞得裡亞海裡動彈不得,如果奧意聯手, 有著10艘無畏艦的海軍力量將當之無愧的是地中海最強勢力,所以哪怕為了意大利海軍也是要堅決爭取的。
原本對於意大利的加入法國是反對的。不過現在意大利好歹有著世界第四海軍,加上德國力挺,而英國人也願意看到在地中海有人和法國人別苗頭,也是讚同的,因此意大利順利列席。
好人自然是德國人做了,意大利也很識趣,沒有乘著奧匈解體想要把邊境問題給解決了。對於蒂羅爾地區加入德國也是默認的。
會議在各懷鬼胎的狀態下進行著,畢竟事情本來就是基本確定的,會議也就給是大家定個名分的。3天后,1892年的《柏林條約》出台。
條約確定了德意志帝國兼並上下奧地利、西裡西亞、卡林西亞、摩拉維亞、薩爾茨堡、福拉爾貝格、蒂羅爾、施蒂利亞、卡尼鄂拉、濱海一共奧匈的11省份。
而較為偏遠且不接壤的達爾馬提亞省則“被加入”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另外將波黑地區交給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暫時”管理。
俄國人則得到了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兩個省,同時在德國的支持下成為了黑海沿岸唯一的勢力存在。
而意大利人能在這種會議上列席,並且在條約上簽字就代表了歐洲列強承認了他的地位,這已經足夠了。
而英國和法國,叫過來做個見證,尊重一下你們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