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的思路其實不複雜,他不可能養這些流民一輩子,只有讓他們自食其力才是正途,否則要是哪天自己管不了他們了又待如何?何況通過前一段時間的觀察,雖然多數百姓居安思危,盡管每月有官府發給一定的救濟糧,但仍然積極參加各種勞動,賺取額外薪酬,好逸惡勞的人不能說沒有,但也是極少。他們的心理也不難理解,一來官府發放救濟糧的期限有很大不確定性,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停止發放,手裡余糧自然越多越好,二來自己不能在安塞待一輩子,等到災情過去,總是要歸鄉守著祖宗廬墓的,到那時旅途艱險,長路漫漫,無糧寸步難行,更何況到得家鄉若有一二積蓄,修繕房屋,恢復生產諸事就要寬裕許多,三來安塞的吳典史諸般措置多有新奇之處,在此做工,不僅薪酬可觀,而且還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待回到家鄉後必然大有用武之地。
但雖然如此,各項工作總有個輕重優劣,比如同樣是做體力活,願做纖夫的人就極少,因其既累又學不到什麽東西,而鋪設陶管和修繕水利的活計就受歡迎得多。原因是這些活計能學到技術,而且雖然也不算清閑,但總比拉纖要輕松得多,更何況學到這門技術後回到家鄉怕不人人敬重,擠破頭來延請?也有很多人願意開荒種地,因為這也能學到許多聞所未聞的農業技術,有些東西那是種了幾十年地的老農都總結不出來的,任誰都知道這些技術的珍貴!繼續碼字中,明早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