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6年11月底,鄧直昔克率殘部五萬余人東遷至伏爾加河下遊以東地區,進入阿瓦爾人生活的地域,這五萬余人包括近兩萬中青年女人,而秦東拍托隆率第三軍團追擊至伏爾加河西岸後停下,從此在伏爾加河西岸設立哨卡、瞭望台和騎兵巡邏隊,防止鄧直昔克殘部渡過伏爾加河騷擾,秦東也授權駐防在這一帶的第三軍團可以時常派小股軍隊渡過伏爾加河去東面的土地上劫掠,目的就是不讓鄧直昔克先打過來,讓他只有防守的份。
隨後托隆在秦東的命令下派兵沿著伏爾加河從下遊向上遊進擊,沿途經過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最後至伏爾加河的發源地東歐平原西部的瓦爾代丘陵中的湖沼間,然後由東向西,直至波羅的海的東部沿岸。
公元457年1月,北征大的戰事基本上結束了,秦東留下第七軍團駐守在喀爾巴千山脈以東、第聶伯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命令托隆率第三軍團駐守在第聶伯河與伏爾加河之間的廣大地區,派阿法爾德率第五軍團駐守在現今的波蘭和白俄羅斯一帶,他自己則帶蘇合的第一軍團、近衛鐵騎軍和禦林軍一部兩千余人返回賽迪卡。
到了公元457年4月,繼續北征的哲離派人回賽迪卡向秦東報告,他已經率第八軍團將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高原周邊的地勢較低地帶以及波羅的海北部沿海所有地帶都清理了一遍,現在除了波羅的海西南部沿海地帶(現德國北部沿海)屬於西院大王烏爾乾統治之外,全部北歐都在哲裡的第八軍團控制之下。
也就是說到了457年4月,秦東的地盤已經擴大了十倍,東起伏爾加河,西至後世德國與波蘭的交界線奧得河。最北到北冰洋,南端到了後世保加利亞和馬其頓的邊境線,這片廣闊的土地都處在他的鐵蹄之下。
整個歐巴羅的版圖分布大致如下:秦東控制的地盤包括後世俄羅斯伏爾加河以西、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匈牙利中北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以及整個北歐的地盤。
格皮德人在阿爾達裡克的率領佔據著後世的捷克和斯洛伐克。
東哥特人在迪奧德米爾的率領下佔據著匈牙利南部、克羅地亞北部、斯洛文尼亞北部和奧地利的東部。
西羅馬帝國控制著整個意大利、地中海上的諸多島嶼、法國東南部、克羅地亞的南部、斯洛文尼亞的南部、奧地利南部。瑞士南部、西班牙的東部地中海沿岸一線。
匈奴帝國南院大王桑布斯控制著奧地利中部、北部、西部,德國東南部。
匈奴帝國西院大王烏爾乾控制著德國除了東南部的所有地盤。西部一直到大西洋沿岸,包括荷蘭、比利時。
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起控制著英倫三島。
法蘭克人佔據著法國的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區。
勃艮第人佔據著法國的東部地區。
阿勒曼尼人佔據著阿爾薩斯和瑞士北部,他們也建立起了阿勒曼尼亞王國,受匈奴帝國南院大王桑布刷斯控制。
西哥特人在國王狄奧多裡克二世的率領下統治著法國南部、西班牙中部、南部、西部和西北部。
汪達爾人在奧多亞塞的率領下統治著北非的西部,包括後世的摩洛哥、阿爾及利北部和突尼斯、利比亞北部。
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的皇帝是利奧一世,整個帝國佔據著埃及北部、以色列、約旦、黎巴嫩、敘利亞、耶路撒冷、塞浦路斯、土耳其、希臘。
當秦東北征回到賽迪卡,戰事大致上已經結束時,西羅馬帝國久懸的帝位終於迎來了它新的主人。這個人叫馬約裡安。
馬約裡安是何許人也?他的父親曾經是埃提烏斯統帥下的財政官員,因此他在青年時代就進入軍隊成為了埃提烏斯的部下,這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將軍。
當年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為了掣肘埃提烏斯,曾經還想將他的小女兒嫁給馬約裡安,以此讓馬約裡安製約埃提烏斯,只不過當時因為諸多原因沒有成功,也就是說馬約裡安幾年前差點成了瓦倫提尼安三世的駙馬。
後來埃提烏斯將馬約裡安解職,在埃提烏斯被瓦倫提尼安三世殺死之後,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重新啟用了馬約裡安,希望由穩定高盧的局勢。就這樣,馬約裡安再次掌握軍權。
此時的馬約裡安還在意大利北部駐防,他統帥著一支軍隊。而這個時候阿勒曼尼人在匈奴帝國南院大王桑布斯的蠱惑下盡起大軍翻過阿爾卑斯山入侵意大利本土,馬約裡安兵少將寡,面對阿勒曼尼人的進攻差點抵擋不住。
而此時西羅馬帝國的實際控制著李希梅爾是馬約裡安的好友,接到馬約裡安的求援信之後,李希梅爾知道如果不抵擋住阿勒曼尼人的進攻,他這個西羅馬帝國的實際上的控制著的身份只怕不保,因此立即派出一支龐大的軍隊前往意大利北部支援馬約裡安,並將這支軍隊的指揮權交給馬約裡安,同時任命馬約裡安為騎兵和步兵的司令。讓他全權指揮與阿勒曼尼人的戰爭。
阿勒曼尼人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最初是由幾支零星的日耳曼部落組成,在斯維比居民集團中。始終是一個松散的部落聯盟。213年羅馬人進攻阿勒曼尼人的記載中,最早提到此名。其後數十年中。他們對羅馬諸行省的威脅日趨嚴重。大約260年佔領阿格裡戴克美特“十營房”地區。5世紀末,擴張到阿爾薩斯和瑞士北部,
公元259年,阿勒曼尼人大舉進入羅馬帝國國境,並長驅入意大利境內,深入到波河流域並直指羅馬。但在米蘭城下被羅馬名將加裡恩努斯(皇帝瓦勒良之子)重挫,死者逾30萬人。這是卡拉卡拉時期之後羅馬與阿勒曼尼人的第一次接觸。此後。大規模的戰爭愈演愈烈。而僅僅在米蘭會戰的九年後,也就是公元268年,阿勒曼尼人再度大舉入侵高盧及北意大利。而羅馬方面。皇帝加裡恩努斯(其於260年繼位)在同一年在米蘭遇刺身亡。繼任的克勞狄二世率35000余人軍隊迎戰,在意大利的貝那庫斯湖(今意大利加爾達湖)畔再度擊敗阿勒曼尼人。斬首五萬。終於將阿勒曼尼人從波河流域驅逐出去。可這並沒能從根本上化解後者對意大利的威脅。隨後,271年時,阿勒曼尼人對意大利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入侵。這時的羅馬皇帝是以善戰著稱的奧勒良。奧勒良在位期間對阿勒曼尼人的抵製還是頗具成效的:在公元271年一年內,奧勒良在意大利北部與阿勒曼尼人連戰三場,一敗兩勝,成功瓦解了這次入侵。
接著,在公元298年,戰端再開:當年。阿勒曼尼人以步騎十三萬越過萊茵河,圍攻林格勒城,羅馬援軍大舉趕至,雙方激戰一日,阿勒曼尼人被迫撤軍,隨後南下進入阿爾卑斯山區,遭羅馬方面再度擊敗。自從雙方於公元298年在高盧境內再爆發此兩次戰役之後,一連近六十年雙方幾乎相安無事。
但隨後,公元356、357年阿勒曼尼人又再度大舉入侵。這次的戰場仍然在高盧境內。羅馬皇帝尤利安率眾北上抗擊,在兩年內與阿勒曼尼人發生兩次戰役。先敗後勝,並俘虜了阿勒曼尼國王。遏製住了阿勒曼尼人的勢頭。
然而,不過十年時間。在公元366年時,阿勒曼尼人跨過冰封的萊茵河第三次侵入了高盧境內,這時的羅馬皇帝是帝國末期以武功見長的皇帝之一瓦倫提尼安一世。他得到情報之後,集結大軍在索裡辛紐姆一帶與阿勒曼尼人展開了激戰。這一戰雙方傷亡都極為慘重,然而羅馬方面最終獲得了勝利。這一戰再度將阿勒曼尼人的勢力逐出了萊茵河西岸。再然後,公元378年,阿勒曼尼人中的一支蘭提恩斯人由國王普阿琉斯率領再一次侵入了高盧,這一次,統治羅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在阿根托瓦裡亞一帶完勝了蘭提恩斯人。斬首逾三萬級,國王普阿琉斯也戰死。從此之後。阿勒曼尼人又有多年再不曾大規模地襲擾羅馬邊境。
然而在這段時期,入侵羅馬帝國的可不僅僅只有阿勒曼尼人。還有哥特人和波斯人。羅馬也因為阿勒曼尼人不斷地入侵行動而疲於奔命,並且也無法放心地把西部邊疆的軍隊調動去防禦東方的威脅。其實上,無論阿勒曼尼人,或是波斯人,再或者是哥特人,單個的力量還是羅馬所能抗衡的。然而,這幾者接連,甚至是同時地挑戰著帝國的軍事防禦體系,就令羅馬帝國往往顧此失彼。
自從公元378年的戰役過後,阿勒曼尼人和羅馬又是經歷了一個大約近三十年的相安無事期。但自從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以後,情況便立刻轉變了。
從公元5世紀初開始,在原先日耳曼尼亞地帶上的日耳曼各部族開始全面地進入羅馬帝國的境內,阿勒曼尼人也不例外。他們最後一次遷徙是在公元408年,和大量其他的日耳曼人部族跨過萊茵河進入了高盧境內——這似乎已經是他們第五次進軍高盧了。這一次他們並沒有遭到羅馬或其他勢力的驅逐,他們成功奪取了高盧東南部的一大塊地區——大致就是今天法國阿爾薩斯一帶,以及瑞士高原大部——並從此居住下來。從此開始,形成了一個阿勒曼尼亞王國
隨後,在這一段時間內,阿勒曼尼人仍然慢慢地向四周輻射擴散其勢力。而外部的勢力也和其保持著接觸。傳說,在公元451年阿提拉入侵高盧的戰爭中,就有阿勒曼尼人的軍隊出現在匈奴人的部隊當中。
有了援軍的馬約裡安實力大漲,他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和指揮才能指揮軍隊打退了阿勒曼尼人的進攻,獲得了勝利,由此獲得的榮譽。
馬約裡安打退阿勒曼尼人的進攻之後,李希梅爾立即意識到現在正是扶持馬約裡安上位的時機,而且他們兩人是好友,只要他能夠控制軍權,就能夠一直控制著西羅馬帝國,因此他於四月底正是扶持馬約裡安登上西羅馬帝國皇帝的寶座。
盡管有李希梅爾扶持,馬約裡安也沒能在這個月正式登基為帝,因為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大臣們都不太讚同,也不情願承認馬約裡安這個西帝國皇帝的身份,這就造成了馬約裡安遲遲不能登基為帝處理國家政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