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第19章 出兵問題
   韓國君臣思量再三,最終決議征調八十萬大軍應對此次危機。[頂^點^][].[][].[o]秦、趙兩國實力最強,自然需要引起韓國最大的注意。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小覷齊、楚兩國。因為韓、齊、楚三國交界的東郡、碭郡、汝南可謂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如果因為大意,讓齊、楚大軍輕易突破,那麽它們身後的潁川則危矣!潁川乃韓國多年經營之所在,若遭戰亂,韓國損失必大,軍心也會動蕩!

   這場的戰爭一旦爆發,范圍將有上千裡。所謂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四國圖謀甚大,自然會竭盡全力,不遺余力!若是韓國不未雨綢繆,提前布置,等各國突然暴起發難,韓國將顧此失彼。因此,劃分戰區,將指揮權下放到將領手中就顯得格外有必要。

   具體的兵力分布如下,衛尉李牧領軍三十萬,駐守碭郡,負責東郡、碭郡、汝南三郡的安危,考慮到三郡平原居多,適合騎兵迂回穿插,韓國最精銳的騎兵——羽林軍調歸李牧指揮。

   郎中令蒙驁領兵十五萬,負責上黨、河內兩郡的守備工作,成軍未久的河水舟師負責策應。如果形勢危急,韓王允許蒙驁丟掉河內郡,力保洛陽的安全。之所以兵力如此少,一方面是韓王決定對趙國采取守勢,另一方面則是由上黨、河內的地形決定的。上黨有太行山作為屏障,河內兩面環山,一面環水,皆是易守難攻。韓國的兵力有限,趙軍的士氣高漲,自然要挫其鋒芒,再作打算!

   太尉暴鳶負責河東、三川、南陽一線,將兵十五萬。嚴防秦國從這個方向突破。漢中方面則是由偏將軍樂乘領十萬大軍防守。在秦國這個方向,韓國動用的兵力總共二十五萬!

   之所以專門派偏將軍樂乘隻負責漢中,不把漢中的兵馬往外調是因為漢中的核心所在為南鄭,南鄭距離洛陽有上千裡之遙,秦國若是猛攻漢中,韓國得到消息再調兵遣將必然耗時持久。久則生變!漢中可謂是最大的一個變數!

   讓暴鳶、樂乘各領大軍的好處很明顯。若是秦國猛攻風陵渡、函谷關或者武關,樂乘將北上關中,令秦國不敢專心東進。若是漢中遇襲,暴鳶也會在河東、三川、南陽一線發動攻勢,牽製秦軍主力。

   最後剩余的十萬大軍則是由魏轍率領,駐守潁川,隨時供韓王差遣,支援各條戰線!

   從兵力分布上來看,韓國以十五萬大軍拒三十萬趙軍。以二十五萬大軍對付秦國二十五萬大軍,以三十萬大軍和齊、楚四十五萬大軍抗衡,可以隱隱推斷出韓國的策略。那就是對趙國采取守勢,對秦國針鋒相對,對齊、楚則是誘敵深入。

   當然,策略會按照實際的戰況調整,尤其是中原這一塊主戰場,韓國調動兵力可謂極其方便!雙方在各個戰場上兵力上的對比不能完全說明什麽。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中規中矩的做法,真正的名將善於因勢利導。發揮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弱點。

   譬如針對趙國,表面看,趙軍的數量是韓軍的兩倍,韓軍完全處於劣勢。但實際不然,兵力處於劣勢並不意味著韓軍沒有反擊的機會!韓國有上黨在手。居高臨下正對邯鄲,隨時可以威脅趙都邯鄲,而趙國絕對不會忘記這一點。因此,趙國在進攻河內的時候一定會留下足夠的兵力來防備韓國從上黨方向出兵。至於韓國能不能隱藏自己的行蹤給趙國致命一擊或者趙國能不能聲東擊西攻入上黨,完全就要看雙方將領的指揮應變能力了。

   整個七月份。各國的使者遊走天下諸侯,為一場注定驚天動地的大戰做各式各樣的準備。想要完全避開其他國家的細作是完全不可能的,秦、趙、齊、楚四國明白,自己針對韓國的陰謀韓國不可能不知曉,正如韓國也知道,自己暗中籌備糧草,集結大軍的行為也瞞不過有心的各國細作。雙方唯一不確定的是這一場大戰會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

   太多太多的選擇,太多太多的可能,愁壞了將軍大臣們。只是,當各國的戰爭機器沉重、緩慢而堅定開動起來的時候,彷徨、猶豫、不安就全被拋之腦後,各國唯一考慮的是如何欺騙對方,佔得先機!

   七月末的時候,從北方草原和南方百越之地傳來了好消息。北方的匈奴同意出兵十萬,進犯秦、趙兩國,前提是中原確實爆發了大戰,匈奴確定有利可圖。南方的東越國也表了忠心,當楚國攻打韓國後,東越國的五萬大軍將出會稽山,越過浙江,攻打鄱、艾兩邑(今九江境內,三國時名曰柴桑),做勢切斷郢都和淮泗流域的聯系,亂楚心。

   與此同時,流言亂飛。韓國雖然知曉已經不能斷絕秦、趙、齊、楚四國討伐自己的決心,但總可以給對方添一些堵。這樣的事情在九國伐秦的時候秦國也做過,效果證明也還不錯。

   不同的國家流言自然不同。譬如臨淄,韓國散布的流言是願意和齊國聯合瓜分楚國,韓國主動割讓碭郡,換得齊國的出兵。當然,為了迷惑楚國,齊、韓兩國要先裝模作樣地打一架。等楚國存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思放松警惕後,齊國出兵攻佔淮泗之地直達江東,韓國則是三十萬大軍從南陽、巴郡順流而下,攻佔郢都。兩國合力將楚國趕到嶺南不毛之地,絕其祭祀!

   為了配合這則流言,丞相張平自然在此之前去了趟臨淄,面見了君王后,雖然兩人不過是笑呵呵地談論了下今年的收成,互相轉達了問候,但流言卻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張平代表著韓王和君王后敲定了滅亡楚國的“妙計”!

   再比如郢都,韓王無緣無故地送了幾十名美女和幾件價值連城的珠寶給楚王,外加一封書信。然後沒過多久,郢都就流傳出韓國有意和楚國聯盟,瓜分故魯之地。

   邯鄲方面散布的消息是秦國已經和韓國秘密達成協議,兩國將瓜分趙國。韓國只要邯鄲、代郡,太原、雲中、雁門則屬秦。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韓國會把長安君交給秦國泄憤。有關質子的人選正在緊鑼密鼓地篩選。

   同樣的道理,在鹹陽流傳甚廣的一個消息是韓、趙兩國已然聯盟,如今長安君在洛陽為質,趙國用事的趙太后寵愛幼子,韓國又厚賂趙國大臣,終於說服趙國聯合發兵攻進關內,滅絕秦國!長安君已經在前往上黨長平的路上,只要趙國出兵,韓國就會在兩天的時間把長安君送到邯鄲!

   秦國這些年屢戰屢敗,對於這樣的消息極其敏感。尤其是後者,帶給關內的震動不是一般的大。如果韓、趙兩國發兵伐秦,秦國哪裡有獲勝的可能?!除非齊、燕、楚三國援救自己,否則,自己必死無疑!對秦國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保住隴郡,希冀再起,重走一遍秦國崛起的老路!

   在韓國的推波助瀾下,各種流言越傳越廣,越傳越邪乎。所謂三人成虎,雖然各國君臣都知道這是韓國的離間之計,但也不由得開始擔心若是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自己該如何應對!似乎看起來,唯有強大才能避免他國的覬覦,像韓國這般被四國打主意也是因為韓國不夠真正的強大!

   既然想要強大,就必須在這場大戰中保存實力,切不可貪圖利益讓自己損失太大。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這可是一個絕對不會錯的道理!四國已經暗自下了決心,即使沒有變數,在攻城略地的同時絕對要打探其他國家的動向, 免得自己的盟友什麽時候變成了敵人都不知道!

   不過在此之前,秦、趙、齊、楚四國因為韓國的離間面臨著一個實際的問題,那就是誰先出兵誰後出兵。看起來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大不了四國秘密約定一個時間一同出兵就是了!但實際上不然!

   首先,四國說是相互呼應,實際上是各自為政,當初為了防止相互拆台,信陵君的建議是兵分四路,各自憑借自己的本事去攻打韓國。想要在方圓千裡的地盤上同時做一件事,沒有人監督,究竟會如何,很難預料!

   其次,如今四國已經生出了些許疑心,肯定不願意冒著巨大的風險去做第一個違反新鄭會盟的國家!比如約好了九月初一發兵,結果卻只有楚國按照約定發兵,其他國家在發兵之前動搖了,那麽楚國就成了天下公敵!到時候,韓國若是許了巨大的好處,讓秦、趙、齊三國罷兵或者乾脆倒戈,楚國豈不危險了?!同樣,這樣的道理適用於秦、趙、齊三國!

   (作者君今天太累,明日三更可好?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麽建議呢???順便求個推薦啊月票什麽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