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第2章 新鄭會盟
韓國,新鄭。

 在韓國吞並魏國之後,秦、趙、燕、齊、楚五國出於試探韓國的目的,打著恭賀韓國的旗號,各自派出使者前往新鄭。按照往常的道理來說,只是試探的話,使者的身份不需過高,只要足以表現出己方的尊重之意即可。但因為韓王一句願意共襄天下大事的話,各國提高了使者的身份。

 秦國以魏冉為使,趙國以平原君為使,燕國以將渠為使,齊國以後勝為使,楚國以羋梁為使,五人皆是各自所在國家的丞相,由此可知各國對韓國如今的重視。既然各國默契地派出丞相作為使者,各國的師團規模也就出奇的大。因此這些時日,新鄭可謂熱鬧非常。

 五國的使者趁著這個難得的時機,各自虛與委蛇,刺探著對方對韓國的看法。這一切,韓國上下皆是看在眼裡。韓國不僅沒有阻撓,甚至火上澆油,邀請各國丞相前往郊外觀看韓國的閱兵式。一副生怕各國不知道韓國厲害的模樣。對此,各國丞相表面上豔羨,實際上卻是對韓國更加戒備。如今韓國還沒消化掉河東、河內、東郡、碭郡就已經恐怖如斯,等韓國將這四郡之地完全收歸己用,天下誰還敢違逆韓國的意思?!

 韓王當著五國丞相的面,封賞了有功的臣子。衛尉李牧、郎中令蒙驁由三等侯爵晉升為一封侯爵,只差一步即可封君。執金吾衛雲、羽林軍校尉韓騰、虎賁營校尉朱亥也各自因功晉升為一等子爵,距離封伯不過一場大勝的距離。其他大臣如丞相張平、太尉暴鳶等也各自增加了食邑,韓國上下,皆大歡喜。

 一下子多出了五郡之地,韓國自然要大范圍調整官員的職位。韓王下令,南陽郡尉魏轍因功調任河東郡郡守。漢中郡守馮亭調任河內郡郡守,原漢中郡郡守一職則是由宗正卿韓信接任。上黨郡郡守嚴奎、潁川郡郡守荀況、蜀郡郡守李冰、汝南郡郡守韓陽、巴郡太守韓正、南陽郡郡守靳黈、三川郡郡守張若則是官職不變。只有東郡和碭郡郡守兩個職位,韓王遲遲未決。

 明眼人都看出來。東郡和碭郡地形微妙。河東、河內郡有河水天塹,上黨有太行屏障。潁川有函谷關,南陽有武關,唯有東郡、碭郡無險可守,守之不易。東郡北接趙國,東臨齊國。碭郡則是東靠齊國,南倚楚國。一旦發生戰事,很容易受到夾擊。

 是拉攏人心,將兩郡的郡守留任還是選派重臣、震懾兩郡宵小。這是韓王一直猶疑不決的問題。往更深層說,這涉及到韓王當初的允諾。在中大夫顏恩跳下城頭自盡的時候,韓王許諾只要大梁守軍投降,所有人職位不變。千百石以下的官員好安排,韓王有信心,經過層層的“上崗培訓”後,他們可以勝任韓國的要求。唯有千石以上的官員難以安排,用了,怕他們對魏國不死心,給自己搗亂。將他們閑職。又會浪費這批人才。畢竟除了少數依靠祖上的蔭功屍位素餐的,還是有不少人是有才能的!

 最終還是李斯直言進諫,說服韓王重用魏國降臣。所以。在五國使者抵達新鄭的第七日,韓王又下令,宣布了東郡、碭郡郡守的職位。原魏國上大夫段乾崇出人意料的接任了東郡太守,而碭郡郡守一職則是由“死而複生”的原郎中令衛慶接任。這讓五國使者大驚失色,在欽佩韓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同時,也暗中張羅也許可以策反兩人,給韓國填填堵。

 在誇兵於五國使者,讓五國使者徹底見識了韓國的厲害後,韓王終於在七月下旬接見了五國使者。在此之前。借助丞相張平、禦史大夫范睢的口,五國使者已經得知。韓王邀請自己前來的目的,那就是各國刀槍入庫。放馬南山。天下各國就此休戰,以結束這場亂世。為了達成一致的意見,韓王甚至邀請周天子和魏侯派遣了使者也來參加這次的會盟。所有人都知道,魏國和周天子是來走個過場的。只要秦、趙、楚、齊、燕五國同意了韓王的提議,魏國和周天子想要反對也沒有作用!

 燕國對於韓國的提議自然是百分百的讚成。這些年,東胡的活動越來越猖狂。已經從秦開北征大敗中恢復了元氣的東胡經常南下滋事。燕國早就想教訓東胡了,如今天下可以休兵止戰,燕國正好可以集中大軍北上教訓東胡。加上燕國公主乃是韓王后,韓國聲勢一時無兩,幫親不幫理的燕國自然樂意賣個人情。

 秦國也是雙手讚成,雖然秦國上下都知道,韓國是想要借此來穩固在河東、河內、東郡、碭郡的統治。從理智上說,秦國應該集中大軍,聯合山東五國或者說四國攻打韓國,但秦國實在是有心無力。損失了將近二十萬大軍的秦國這次是真的元氣大傷,加上咄咄逼人的宗貴,秦王理智地選擇了休養生息,不再不自量力地去插手中原的戰事。

 楚國也沒有反對,原因就在於楚國已經從魏國、齊國手裡奪回了失地,再往北開疆擴土的話會越發困難。為了應付接下來韓國或者齊國的威脅,楚國也想整頓下國內。白起水淹郢都,讓楚國損失的數十萬大軍的元氣是不會那麽輕易補回來的。何況,楚國也很清楚,所謂的議和不過是一張紙而已,等恢復了元氣,誰都可以撕破。既然韓國已經表示不會和楚國為難,楚國樂於接受眼下的局面。

 唯一對此有異議的是齊國和趙國。但極為寵溺長安君的趙太后明確表示,韓國這次幫助趙國渡過危難,趙國決不能背信棄義,與韓國為難!趙國這次可以保住原有的土地, 甚至還增加兩百裡的土地,已經是天大的幸事!再發動戰事就是窮兵黷武了!如上卿藺相如者對此也只能是呼之奈何了!加上趙王確實年幼,主少國疑之下,只能聽從了趙太后的決議。

 齊國則是真正有野心的,在齊國的計劃中,最需要吞並魏國的是齊國!結果卻是突然被韓國接了胡!只是,面對紛紛服軟的秦、趙、楚、燕四國,以及對韓王提議讚美不絕的周天子和魏國使者,齊國使者只能強顏歡笑,接受了這個看似皆大歡喜的提議。

 於是在公元前268年的七月二十八日,韓、秦、趙、齊、楚、燕、魏、周八國在新鄭郊外會盟,定下了著名的新鄭協議。協議規定,各國以目前疆界作為分界線,絕不向協議簽訂國的任何一個國家發動進攻,如有違背,天下共伐之。亦不能因為佔據河流的上遊就擅自截取,妨礙下方國家的水利灌溉。各國各自開放商埠,要按照本國商隊同等的待遇給予其他國家的商隊。

 協議簡單異常,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緩兵之計。因為協議根本沒有規定,有效期是多久!這些年各國的損失都很大,再打下去,只會兩敗俱傷。不如趁著這次議和,各自擴充實力,將內部的隱患消除掉,應對下一輪的紛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