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第15章 鄭國渠
嬴則的一席話讓大殿內的群臣沉默下來,眾人何嘗不知道,嬴則說的句句屬實,但也正因為句句屬實,所以才更令人難以接受。

 以內史換取太原,如果不考慮秦國可伶的自尊,稱得上是一筆極其劃算的買賣。但這世間的任何事,並不完全是用利益來權衡的。總有比利益更重要的東西,譬如自尊,譬如驕傲,譬如信仰。

 內史郡是不如太原郡富庶,甚至因為這些年乾旱的緣故,稱得上貧瘠。但這塊土地再如何貧瘠,也是秦國的根,秦國的家。放棄這塊土地,就意味著秦國成為了無根之萍,以後只能風雨飄搖。

 “寡人……寡人……”秦王幾次開口,卻終究說不出什麽。

 秦王不知道,一旦答應易地,能夠跟隨自己遷往太原的士卒又有多少。即使他們忠心耿耿,也會考慮自己的家人。即使他們的家人願意跋涉千裡,在太原落腳,韓國也不會同意流失這麽多的百姓。最多,最多一萬無牽無掛的士卒會隨自己遷都晉陽,甚至,可能更少。秦王心裡很快有了決斷。

 “王上!以內史郡與韓國相爭,我們大秦可爭一時之勝,卻終究是國破家亡。以太原郡與韓國相爭,天若佑大秦,大秦可開疆擴土數千裡。忍一時之辱,創萬世基業!請王上納之!”呂不韋下跪附議了丞相嬴則的觀點。

 “請王上納之!”稀稀落落的臣子接二連三地下跪。

 “請王上納之!”在無措的時候,人群的從眾效應發揮了最大的作用,附議的臣子越來越多,所謂法不責眾,即使秦王不肯易地,也不會為難支持易地的眾人。何況。秦王自始至終都是猶豫,如果秦王態度堅決,或許還有臣子出來據理力爭。但如今這般情形。大殿內的二十多人,居然只有寥寥數人沒有下跪附議。但這些人也明白形勢,也沒有出言反對!

 秦王有些老淚縱橫,遙望西方,長歎道:“寡人愧對社稷啊!愧對先王!”

 群臣也很是傷感,韓國太過強大了,絕不是現在的秦國可以拂逆得罪的,秦國想要重整旗鼓,就必須忍辱負重。遷都晉陽以避韓國。成為了秦國君臣的一致選擇。

 唐雎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櫟陽,十日後,藺相如也志得意滿地離開了洛陽。趙國自以為奸計得逞,自此可以高枕無憂;韓國卻以為平白多出兩百多裡的土地,三萬多戶百姓,趙國可謂大方至極;秦國在尷尬羞憤之余,卻重新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三國各有多得,天下卻是被蒙在鼓裡。

 公元前二六五年三月,韓、趙易地的事情為天下所知。諸國對趙國舍下血本引秦、韓不和甚是欽佩,對韓國的鼠目寸光、秦國的身不由己盡是唏噓。就在諸國以為秦國完全被韓國包圍,今後要麽聽命韓國。要麽聯合趙國對付韓國的時候,韓、秦易地的事情在四月被爆出。

 這個消息直接讓天下瞠目結舌,誰也想不到,趙國的離間之計就這麽被輕易瓦解。於韓國而言,就此得到整個關中,剩下要做的就是消除秦國的影響力。於秦國而言,都城再也不用受到來自韓國的威脅,可以憑借富庶的太原安心發展。於趙國而言,則頗有一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感覺!當然。也不能這麽說,畢竟。得到了河水以東的六座城邑還是可以讓邯鄲消除來自東方的威脅,但這種代價現在來看。有些太大了。

 平陽君趙豹終於意識到,為何平原君、信陵君、藺相如在商議這個計謀的時候,自己總覺得有些不妥,原來,自己這一方低估了韓國的決心,也低估了韓國對秦國的影響力。韓國寧願意用富庶的太原來換取內史,可不僅僅是為了將整個關中據為己有,也是為了將秦國綁到韓國的戰車。可以預見,雲中郡,以後不會太太平了。

 隨之而來的五月,韓國的又一個舉動讓天下對韓國的忌憚之心稍解。有感於扶風郡(內史郡)乾旱,澆灌不便,韓王宣布,任命水工鄭國為少監,全權負責修建一條貫穿扶風郡(內史郡)東西的溝渠。為向天下昭示凡有功於韓國者,韓國不吝惜爵位,傳頌其功名,將此渠命名為鄭國渠。

 鄭國渠西起涇水,東到洛水,設計長度超過三百余裡,預計花費十年時間。渭水是河水(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水又是渭水的最大支流,由於涇水多沙,故而渾濁,兩條河流的交匯處,呈現一渾一清的奇特景象,《詩經》有言,“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所謂涇渭分明最開始說的就是涇水、渭水。

 以涇水為水源,引涇水入洛水,正好可以利用涇水泥沙含量多的特點進行農業灌溉,增加土壤肥力。當然,為了增加水量,在這個設計當中,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支流也會匯入鄭國渠之中,工程量浩大無比。

 這樣浩大的工程一下子就將韓國據有關中的影響力減到了最低, 因為各國很清楚,想要完成鄭國渠的修建,所要耗費的物力、財力、人力不可計數。可以這樣說,十年之內,關中絕對不可能向韓國輸出多少戰力,甚至,會反過來成為韓國的極大負擔。

 誰也不清楚,韓國明明據有這麽大的優勢,為何自斷臂膀。畢竟,誰也不清楚十年內會發生什麽事情!甚至,說句不好聽的,十年後關中還是不是韓國的都不好說,韓國花費如此精力和心血去修造鄭國渠,圖的是究竟是什麽?但各國下意識地忽略了韓國的傻,韓國的蠢,甚至假惺惺地派出使者前往洛陽,恭維韓王的仁義,為的就是怕韓王會突然後悔!

 韓王當然不傻,也不笨。眾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卻看不到長遠的,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大抵如此。得到了八百裡關中後,天下諸侯已經畏韓如虎,虎無傷人意,人有除虎心,因為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想要打消各國對韓國的畏懼,絕不是拉攏離間就可以做到的。如果韓國治下的所有土地都已經被佔據了超過十幾二十年,而不是短短幾年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韓王有勇氣、有底氣和各國周旋,但新佔的土地太多,根基不穩,韓國只能盡可能地打消各國的疑慮,修建鄭國渠,將關中變成富甲天下的所在就成了重中之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