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第73章 秦國的誠意
秦國,潼關。

 為了防止軍心動搖,鹹陽失守的消息被嚴密地封鎖住,此時的潼關,除了主將王翦知曉韓軍已經攻入關中,再無一人知曉身後鹹陽城的變故。

 這些日子,秦軍在王翦的指揮下,挫敗了韓軍十幾次大規模的攻城行動。從戰術上講,秦軍是勝利的,至少此時此刻,潼關還在秦國手中。但從戰略上講,秦軍則是失敗的。因為自從韓軍開始攻打潼關,已經先後折損了三萬大軍,與之相對應的是,是秦軍的傷亡也超過了一萬。原本鎮守潼關的萬余大軍能夠活到現在的,寥寥無幾。如今鎮守城頭的秦軍,絕大多數都是從漆縣過來增援的。

 如果是三萬秦軍面對七萬韓軍,憑借著潼關堅城,秦軍的底氣很足。但隨著一萬大軍被莫名其妙地調回關中,潼關只剩下兩萬秦軍面對七萬韓軍,從某種程度上講,秦軍已經不在處於上風!

 僅僅是十天的攻城戰,秦軍就傷亡了四千多人,韓軍的傷亡略大些,但也不足一萬。按照這個比例計算的話,秦軍全軍覆沒以後,韓軍也能剩下將近兩萬。

 當然,一場戰爭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的數字對比,韓軍能不能承受這個傷亡難說,秦軍越是打到最後,士卒越來越少,傷亡的比例也會驟然增加!只是按照這個戰局推演,笑到最後的多半是韓軍!

 秦軍不敢去想,也沒空去想,為什麽潼關這麽重要的地方守備的兵力才這麽點!他們自然不知道韓軍在攻打潼關的同時,也從南陽、漢中方向對秦國發動了猛攻!秦國的兵力已經是捉襟見肘!他們只是清楚。在這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場上,想要活下去,就必須殺死眼前的所有敵人!

 日複一日的鏖戰讓雙方的神經都開始變得麻木,吃飯、睡覺、起來廝殺,這是秦、韓兩方的士卒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不同的是。有的人會戰死,有的人會僥幸活下來。死亡意味著結束,意味著解脫,幸存下來的則要繼續吃飯、睡覺、廝殺。沒有人知道何時是一個盡頭,大家只聽命於上級,層層疊加。兩軍的最高指揮官王翦、衛雲兩人無疑決定著接近十萬人的命運。

 “將軍!有人在城下求見!”當王翦聽到韓軍派人來見自己的時候,臉上的驚訝之情一閃而過。

 他的第一反應是韓軍想要對自己勸降。畢竟,怎麽看秦國都有些山窮水盡的味道。鹹陽以西已經不再屬於秦國,秦、韓兩國的大軍隔著涇水對峙,眼下的情形是兩方互相忌憚。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形勢。自己鎮守的潼關在這個時候顯得異常重要,如果自己投降韓國,韓國的大軍就可以源源不斷地進入關中,如今關中的平衡就會被打破,秦國的唯一下場就是徹底放棄關中。如果自己力保潼關不失,就可以為秦國爭取時間。韓國即使調派大軍,也只能繞道南陽。

 第二反應則是韓軍派出了刺客,假借議和或者其他名義接近自己。然後驟然發難!一旦自己身死,潼關守軍必然大亂,韓軍可迅速攻佔潼關。與鹹陽城內的韓軍東西夾擊秦國!但這個念頭很快就被王翦否決了。原因很簡單,自己前幾年遭到兩次三番地刺殺,早已防范這種情況。刺殺終究是落了下乘,而且,與刺殺自己相比,韓國怕是更願意刺殺秦王。

 “將他吊上城頭吧!本將軍倒要看看。韓軍又在耍什麽陰謀詭計!”王翦乾脆不深究韓軍使者的來意,但還是保留了一分戒心。潼關不開城門。一個人即使身負絕世武功,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喏!”親衛領命而去。

 半個時辰後。經過層層檢查的韓軍使者出現在了王翦的身前,王翦無悲無喜地瞅了韓軍使者一眼,便用極其平淡的語氣說道:“說吧!誰派你來的?”

 韓軍使者微微一笑,搖了搖頭道:“將軍以為,又會是何人呢?”

 王翦的眉毛瞬間皺了起來,不悅地說道:“本將軍若是知道,又何必問你?”

 一旁的親衛趁機說道:“來者何人,速速報上名來!否則,以細作論罪!”

 韓軍使者冷哼一聲,知道兩人一唱一和不過是想要給自己一個下馬威!秦國國事已經如此艱難,卻依然放不下曾經的驕傲。王翦的語氣如此不善,自己若是恭恭敬敬地回復,豈不是墮了韓國的威風?!何況,議和之事成與不成,對韓國都沒有太大的影響。有這樣的底氣,韓軍使者也不介意和王翦好好周旋一下。

 韓軍使者只是冷哼,卻不答話。氣氛一下子凝滯起來。王翦克制住心中的惱怒情緒,打了個圓場,說道:“不知使者代表何人,又為何事而來。”

 韓軍使者這才正臉看了王翦一眼,戲謔道:“我本以為秦國乃是蠻荒之地,不識禮儀,如今看來,還有像將軍這樣的明白人嘛!”

 王翦臉色頓時變得鐵青,隱忍不怒。韓軍使者出了一口氣,也適可而止,說道:“我乃代表韓王而來,意欲求見秦王,還望將軍代為引薦!”

 王翦點了點頭,卻沒有答話,心中開始快速思考起韓王派人求見秦王的目的所在。是耀武揚威,逼迫秦國向韓國割地求和還是純粹羞辱一番,然後滅秦國社稷,兩種都有可能!如果是後者,自己私自放韓軍使者出潼關就是大罪過了!

 “使者口說無憑,可有信物?”王翦沉著問道。

 韓軍使者隨即將信物展示給王翦,然後從容不迫地說道:“在潼關外面,尚有一輛馬車,若乾隨從!將軍若是沒有異議,還請開關放車馬入關。我會請令大家後撤二十裡,將軍不必擔心!”

 這就是激將了,王翦若是大度、自信。肯定會開關放區區一輛馬車入關。若是王翦擔心韓軍使詐,拒不開門,無疑就是落在了下風!

 “若論馬車,潼關還是極多的。想必使者的車駕肯定是長途跋涉而來,既然入我秦境。又怎麽會勞煩使者以疲馬拉車呢?!不如這樣,本將軍先派人向王上告知此事,王上若是同意,本將軍再令人將使者的隨從全部接入城中,然後派人護送使者一行去面見王上。若是王上不肯,使者只能返回洛陽了!”王翦說得有理有據。

 韓軍使者只是微微一笑。說道:“那就有勞將軍了!”

 毫無疑問,進退維谷的秦國在得知韓王派出自己出使秦國,一定會從中嗅出一絲風聲。哪怕自己是不懷好意,秦王也一定會召見自己,確認這一點。

 秦國如今在韓國面前沒有什麽秘密可言。韓軍使者當即請辭,留給秦國足夠的反應時間。

 送走了韓軍使者後,王翦下達了兩道指令,第一是派遣重兵護衛韓軍使者,務必令他無法探知潼關秦軍的虛實,第二則是派人八百裡加急飛報櫟陽,將韓軍使者到來的消息告知秦王,請秦王決定。

 從潼關到櫟陽不過兩百多裡。不愛惜馬力的話,兩日即可抵達。有鑒於韓國密布各個重要城邑的驛站,秦國在關中也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馳道。以八百裡加急的速度,僅僅是過了五個時辰,身在櫟陽的秦王就得知韓王使者抵達潼關的消息。

 “王上!臣以為,不妨令韓國使者通過潼關,試探韓國的來意!”宗正嬴則獻言道。

 “臣附議!韓國既然肯派遣使者,事情就有轉圜的余地!即使兩國依然要不死不休。也能為客卿爭取時間!”少府亦是說道。

 呂不韋在前一天已經出發前往邯鄲,趙國能不能回心轉意從某種程度上講。決定了秦國的國運。韓王的使者究竟是帶來和平還是戰爭,也影響著秦國。秦國不可能把希望都寄托在韓國。但明確下韓國的目的,總是好的。

 秦王把目光轉向尚未離開櫟陽的武安君白起身上,白起的語氣依然沉穩,似乎絲毫沒有韓國派出使者而產生半分動搖,說道:“不卑不亢,從容應對,韓國亦不能小覷我大秦矣!臣以為,王上見上韓國使者一面,總沒有壞處!”

 秦王點了點頭,雖然心中很是不痛快,但形勢比人強。這就好比一個人霸佔了你祖上傳下來的房子,還派人來和你談判,真正的強者肯定懶得去談,誰敢搶自己的東西,直接搶回來就是!甚至,把對方的東西搶光。秦國如今就是惴惴不安的弱者,在失去祖上基業的時候,還要擔心對方要不要自己的性命。

 自己還是要向先王學習,當初先王登基繼位為王,在宣太后的默許下,四貴跋扈張揚,可到了最後,笑到最後的還是先王。勾踐可以做到的,我趙柱(嬴柱)一樣可以做到!

 “那就整修軍備,準備迎接韓國使者的到訪吧!”秦王下了命令!

 三天后,韓王使者唐雎抵達櫟陽,求見秦王,秦王允之,召三公九卿見之。

 或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大國風度,秦王並沒有派人為難唐雎,但也沒有過分親近,一切招待,系數按照之前的規矩,並沒有因為韓國大軍壓境就刻意討好。

 在正式的朝會上,秦王第一句話就是問唐雎,“寡人聞先生為魏人,曾侍奉安陵君,緣何為韓國效力?”

 這句話可謂誅心之言。不僅暗中諷刺唐雎不忠於魏,也是在挑撥唐雎和韓王的關系。

 “臣聽聞,百裡奚身為楚人,卻先後仕於虞國、秦國。管夷吾在成為齊桓公的丞相前,也曾侍奉在公子糾身旁!由此可見,欲要施展胸中抱負,恩澤萬民,國籍又怎麽能成為阻礙!秦國的許多大臣往上數三代,很多都是山東籍貫吧!魏國背信棄義,身死而國滅,臣自然另尋明主。如果王上如韓王施行仁政,以信義著稱,臣未必不能向王上效命!”唐雎笑著回道。

 秦王尷尬地笑了笑,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繼續糾結下去。糾結下去的話,依照對方的伶牙俐齒,自己也討不了好!而且。最關鍵的是浪費時間。

 “先生遠道而來,有何見教於寡人?”秦王一副求教的姿態,但形勝而倨傲,分明是徒有其表。

 “見教不敢當!但卻有些許消息要告知王上!”

 “請先生言!”

 唐雎環顧了眼秦國大臣,長歎道:“燕國二十萬大軍討伐齊國。齊國割南陽、故魯之地,已經向韓國求和。趙國損兵十數萬,已經從河內、上黨退兵!韓國巴蜀十萬大軍順流而下,包圍了郢都,楚國不能抵擋,已經委派令尹羋梁向洛陽請罪求和!”

 秦王臉上的驚訝一閃而過。前兩個消息,已經由在邯鄲、臨淄的黑冰台核實無誤,至於楚國,雖然尚未有消息傳來,但韓國在大佔優勢的情況下。沒必要誆騙自己!也就是說,楚國之所以沒能聲援秦國,是由於郢都被圍。這實在是再糟糕不過的消息了!但卻還在秦國的承受范圍內。

 秦王乾笑了兩聲,然後恢復無悲無喜的表情。

 唐雎瞥見許多秦國大臣已經臉色蒼白,知道秦王不過是外強中乾,果斷下了一劑猛藥,道:“臣來時,洛陽剛好接到韓騰、樂乘的聯名奏疏。鹹陽以西的半個關中之地,已經系數落入韓國手中!兩人請求韓王發兵二十萬,一路十萬由嶢關入關中。一路由河東渡洛水,滅秦國社稷!韓王目前仍然難以下決心!”

 聽到唐雎的這個爆料,秦國君臣再也坐不住了。就連白起也是死死盯著唐雎,想要聽他接下來的言論。很明顯,韓國若是如此做,秦國的末日就到了!但唐雎之所以出現在櫟陽。顯然,韓國的朝堂還有不同的聲音!事情也就有轉圜的余地!

 唐雎微微一笑。顯然很享受秦國君臣提心吊膽的樣子,說道:“不過。有人上言稱,秦國也曾抵抗西戎,有守衛邊疆之功,於天下有恩,不該輕易滅絕秦國社稷!韓國之所以滅魏者,蓋因魏國背信棄義,屢次三番伐我韓國。其韓、趙、魏結盟時,魏既反叛,意欲突襲新鄭,滅我韓國,為我韓國所敗,韓國念其同出晉國,不願多起戰端,故而收起地,降其爵,怎料魏國不思悔改,攛掇秦、趙、齊、楚,方才有這場五個多月,塗炭生靈的天下混戰!如此情形,不滅魏無以告慰各國亡靈,無以平息百姓之怒火!”

 “秦國雖然屢次三番和我韓國作對,但多是為奸佞小人從中挑撥,非王上本意,非秦國勳貴本意!今韓國大軍攻入關中,秦國多半意識到其中錯誤,故而有大臣上書,請保留秦國社稷,韓、秦兩國重修舊好,豈不美哉?!”

 秦王君臣皆是無法辯駁。這些話說的道貌岸然,很是虛偽,但韓國的實力擺在那裡,秦國只能相信這都是真的。按照韓國的說法,魏國的滅亡並非是韓國的本意,而是自取滅亡。畢竟韓國講究的是仁義,怎麽會輕易滅掉一個千乘之國?!雖然仁義的標準是韓王制定的,但韓國總歸是師出有名不是?!

 秦國君臣在意的是唐雎的後一段話,什麽叫秦國是受小人蒙蔽?!什麽叫秦王無罪、勳貴無罪?!如果韓國把一切罪責都推卸到魏國,到信陵君身上,赦免秦國自然無可厚非!如果秦國朝中尚有奸佞小人,那韓國則有正大光明地理由替秦國“清君側”了。另外,聽韓國的意思,似乎佔據半個關中是為了懲罰秦國,為了讓秦國長教訓,如果真是這樣,那秦國還有機會從韓國手中求來半個關中之地!如果可以的話,除了秦王,秦國可以付出任何代價!

 秦王斟酌了下語氣, 長歎道:“伐韓確實本非寡人心意!隻怪寡人一時糊塗,聽信了信陵君,哦,不,魏無忌那廝的蠱惑,冒犯韓國,實在是羞愧不已!寡人願意將河東大軍退回關中,向韓國割上郡之地,將太子質於洛陽,但求韓國可以將隴西故地和鹹陽奉還給寡人,寡人感恩不盡!”

 秦王已經確定,依照韓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性格,不委派太子質於洛陽,韓國說什麽都不會相信秦國的誠意。自己乾脆順坡下驢,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信陵君身上,派出太子為質,委曲求全。

 另外,和關中相比,上郡也好,河東也好,都是可有可無。關中乃是根基,根基不穩,枝葉再繁茂也是浮雲。雖然一旦答應這樣的條件,基本上就意味著秦國被韓國完全隔斷了和山東的來往,但秦國已經衰落成這個樣子,哪裡還有什麽能力攙和到山東的戰事中去呢?!

 休養生息是秦國最需要做的,如今吃的虧,受的辱,秦國只能打掉牙齒咽下去。秦王只是希望,自己的委曲求全可以換來韓國的信任,畢竟,換做自己是韓王,也知道秦國的根基在關中,好不容易付出了將近十萬的傷亡才攻入關中,又怎麽會輕易放棄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