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是阿鬥,我不用人扶》第2章 回長安
回到長安時,依舊是孔明先生親自帶領百官為我接風。我卻全然沒有了前年回長安時那種春風得意的心情。雖然打起精神與文武百官談笑風生,我心中卻掛記著孫尚香。因為走得道路不同,我回長安比她要早一段時間。

 我離京的這段時間裡,父親的病情時好時壞,蓋世的英雄已起不了床,我的不會客氣的師兄講,陛下現在只是在熬時候了;在此期間,吳氏似乎有些小小的暗示,但是被孔明不客氣的頂了回去,他雖為臣子,卻是季漢真正主政之人,更何況,儀式雖未舉行,父親實際上已將皇位傳給了我,國之大事,豈可輕易更動?而且父親一直強調后宮不得乾政,兒時我隨口一句不要讓龐統入川,父親懷疑孫尚香指使,立即不假顏色的掀桌而去,何況吳氏雖為皇后,其地位還遠及不上當年的孫尚香——那時父親只有荊州之地,而且南郡還是借自東吳,孫尚香那時不僅是父親的妻氏,更有著東吳郡主的身份。孫尚香尚且如此,吳氏自然更是不可能做出什麽事來。

 大戰之後,季漢諸事繁雜,我南行蜀中,一切事務皆交於孔明之手,著實辛苦了他。不過萬事在他手中,都是可以放心的。換俘、建城、通商、勸農、釋奴、太學……一切政務井井有條,分毫不亂。北魏與東吳送來的錢帛,使我們的財政竟一下子變得很充裕,我不由起了些貪心,這樣的戰爭,多進行幾場或許會對季漢更好吧。當然這只是空想。戰爭,畢竟是世間最可怕的一種東西,只有在最不得已的時候才可以使用。人頭不是韮菜,割下來不是那麽容易長出來的。而且戰爭一起。勝負只在一線之間,世間大多數的戰爭都是兩敗俱傷,世間只有戰勝於朝庭,才是真正的王道。

 在所有戰俘中,與父親淵源最深地,能力最強的,還是陳群。當年他曾跟隨過父親,後來才從了曹操,他的能力,雖比不上荀郭程賈五人。也絕對不比他們差多少。特別是人員管理方面,有他的獨到之處。傳之後世的九品中正官人法就走出自他的手筆。我起了貪心,打算扣住他不放,他與父親淵源讓我覺得扣住他成為可能。可惜我想錯了,他並不同意。他說他老了,隻想與兒孫們住在一起。結果,在與父親見了一面之後,父親拉著他的手大哭一場,回憶了一番年輕時的情景,便一揮大手。將他放掉了。這個官職最高的大魚,反倒成了最沒給我們帶來什麽好處的人。除了他之外地人,在先生的親自操作下,倒都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價值。

 戰爭結束後,我軍開始建城。曹魏來攻季漢,有三條路可行,一是曹丕所行的潼關,一是夏候尚所行的武關青泥隘口,一是水路的蒲津。蒲津有水軍在。我們無需擔心,而潼關和青泥隘口在對方手中,讓他們來隨時進攻,攻不成便退回去,似有不安。可是強攻這兩個地方,取下它們,卻也是不明智的選擇,因為它們是天下險地,易守難攻。於是先生便開始築城。一個咽喉上設一個卡是設,設兩個卡同樣是設。有了這個卡。對方在心理上便似覺得有防礙,不會輕易出動。不過,先生所設之城,卻都是簡單的土城,並沒有動用多少人力和物力,主要作用只是防止對方的滲透和破壞。對方只要出動一萬以上的大軍,便可以輕易攻陷。但問題是,曹魏還敢輕易出動一萬以上地人馬麽?

 通商是早就計劃好的。季漢之人不務空談,自孔明起就不在乎言利,以至有鹽鐵蜀錦官營之法,魏、吳兩國多諷之為與民爭利。季漢有務實之風。做人,不能做虛偽的人;作學問,不能作虛偽的說教。人生於世,不可能脫離世俗而存在,國無利則國亡,民無利則民弱。就算孔丘為師,不也要收芹菜乾肉麽,生活解決不了,餓著肚子安能談玄。季漢得雍涼,西邊這條絲綢之路安能不用。關平、薑維諸人進攻西涼國,便是將涼州一條咽喉般的道路拓成縱向千裡的坦途,而遊楚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則要重新撿拾起大漢在西域的雄風。關於張騫、班超、甘英的故事在季漢的商路間流傳,一個個官辦地商隊開始向西方探索,去尋找曾經發現過的安息、大食、大秦……同時季漢鼓勵民間商隊的活動,只要經官方認定合格,可以身發給文憑路引,受政府保護。於是在各國商人中,紛紛傳出西行商旅一夜暴富的消息,成群的貿易商人從魏國、吳國偷偷趕來,踏上西行之路。

 不過在這個時代,還是以農為本,沒有糧食,再多的珠寶也起不了什麽作用。當甘薯、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沒有出現之前,一個農民連兩個人都難以養話。所以這個時代農業仍是舉國第一要務(我看到有的朋友寫三國,居然可以免農業稅,居然可以不再種田,實豐是讓我歎服的五體投地)。

 三國期間天下大亂,人口急劇減少,留下了大量荒地。季漢建立後,大批雍涼豪門隨魏軍敗退逃向魏國。這樣,雍涼地區有大量急待開墾的荒廢耕地。為盡快發放這些荒地,孔明就采取了計民授田,獎勵墾荒的措施。孔明發布詔令:凡戰爭中拋荒地土地,被別人開墾的就成為墾種者的田產。如果原田主回來,由官府撥給同等的荒地做為補償。對無主荒地,獎勵農民盡力開墾,並且承認其所有權,而且免征三年的田賦,個別的永不收稅。這樣一來,許多奴隸就變成了農民,社會地位和家庭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提高。

 與此同時,我們大量發展屯田,主要分為民屯、軍屯和商屯三種。民屯主要是遷徙無業農民、降民和罪徒,從地少人稠的地區遷往地廣人稀的地方墾荒屯種。進攻長安的山賊、漢中遷回的移民、西涼來地羌族,都屬於這種情況。同時,政府發給他們路費、耕牛、車具、種子和一定數量的糧食。三年內不征賦稅。軍屯是由衛所軍隊來承擔的,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耕;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朝延撥給每一個士兵59畝地,發給耕牛、種子和農具。耕種的前幾年不納稅,以後每畝隻交稅糧一鬥,其余的做為本衛所的軍糧。孔明先生曾說,此舉若能成功,可擁兵十萬,而不費百姓一粒米狼。過了些年,除這兩種之外又出現了商屯,它是軍屯的補充。季漢國力興盛之後,我們放開了鹽鐵專賣等法今,準許商人經營,商人運糧到邊境入倉後,便可持鹽引到內地取鹽販賣,獲取豐厚的利潤。後來商人乾脆在邊境地共募民屯奶,所獲谷物就地入倉,以減省運費,這就出現了商屯。

 漢代晚期,蓄奴之風盛行,有些權貴僮奴、下人多達數千人,蜀中豪門較少,故我們沒有去處置,但雍涼的豪門大姓則相對要多一些。為此,孔明以父親的名義下達詔令,普通貴族不得蓄養奴婢,違者杖刑一百,所養奴婢一律放為良民。凡因饑荒而典賣為奴的男女,由政府代為贖身。僅蔣婉就贖回扶風郡典賣的男女265人。

 隨著這些德政的施行,雖然僅僅兩年多的時間,父親、孔明和我在雍涼二地的名聲已很響亮了。

 入長安城之後,我先去向父親請安。父親看起來比我離去時更削瘦了,但精神竟似比原來更好些。但這並不是個好現象。我師兄對我說,看這情形,萬歲的聖壽或許很難超過一兩個月了。

 父親拉著我的手:“孩子,你在南方做的,我都知道了。沒有動刀兵,這很好。其實對於你二叔的仇,我很想報的,做夢都想殺了孫權給他報仇。可是你到南方去之後,我就常常擔心,怕你和孫權真得打起來,怕季漢經不起這樣的連番大戰,怕你吃了虧。我細細想過,其實荊州丟失,不怪你二叔,怪我。我明知道你二叔的性子,卻把荊州的大事交托給他。他是一個好的將領,天下無雙的將領。但他不能當一個好的領袖,他的出類拔萃反而害了他。我給他的權力太大了,結果他不會用,反而搞得四面狼煙,眾叛親離,傷了他自己。孩子,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沒有製約的權力更是。你心地善良,馭下以慈,掌軍以仁,頗得我的意味。但是你畢竟年輕,我去之後,主少國疑,你該如何來持掌季漢, 渡過難關,用手你手中的權力,造福天下而不造為害天下?”

 “父皇,您好好養病,萬不可說什麽大去……”

 “人總要死的,我兒是聰明人,乘著我還明白,不要說這糊塗話。你說說,你要如何來治理季漢?”

 “兒必承父皇之志,,善待萬民,興複季漢,重用賢才……”治國方案是我早就想好了的,一口氣滔滔不絕的說了下去。父皇聽著,臉上露出微笑。有一會兒我以為他睡著了,才要停下,他便揮手道:“繼續說,我聽著呢。”我於是便繼續說了下去。過了足足半個時辰,父皇止住了我:“很好,你說得很好,我相信你也能做好。明天開始,我就要陸續為你準備登極大典,正式傳位於你。我希望你不要忘了今日之言,善待萬民,興複季漢,重用賢才。”

 我感到巨大的壓力,不由在原來的鄭重上又加了幾分有動情。點頭稱是,聲音微微黯啞。

 父親道:“你們四個,出來吧。”

 我一轉頭,吃了一驚,屏風後轉出四人,分別是劉銘、寇封、劉永、劉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