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學神的文娛開花》第六十六章 親和數
  隻過了十多分鍾,章莉就將兩萬余字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劇本看完了,但從她的臉上看不出任何的悲喜。

  她將劇本輕輕地放到桌角,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盯著田立心的眼問,“我想知道,你為什麽這麽不遺余力地幫我啊?”

  為什麽?

  當然是想接近你,再尋求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啊!

  只是,這個說法會不會太齷齪呢?

  田立心想了想,隻好解釋道,“其實吧,我想要的雙贏,我只是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人們對科幻電影重視起來,畢竟科幻電影是工業文明之花,而國內已經很久沒出現科幻電影了。還有,你還記得我給你的那兩個數字嗎?有沒有找到其中的神奇規律?”

  田立心這話毫不誇張,國內的確是差不多有十年沒拍科幻電影了。

  而拍科幻大片,顯然是未來的潮流。

  事實上,華夏的科幻電影啟蒙還是很早的,後來的人將郭導拍的《流浪地球》視為華夏第一部科幻片,是不對的。

  巧的是,早在六十年前的抗戰時期,當時的名導楊小仲就拍過一部叫《六十年後的魔都》的電影,觀眾們看到這部電影時,立即就為導演的想象力折服了。

  電影一上映就成了魔都的爆款,甚至在十年之後,這部電影還不時能在影院中看到。

  據說,楊小仲的這部電影,是從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中汲取了靈感。

  建國後,電影便從市民階層的娛樂消遣變成了宣傳的工具,那個年代流行的,要麽是《白毛女》這種苦大仇深的故事片,要麽就是《百萬雄獅過大江》之類的雄赳赳氣昂昂的紀錄片。

  到了大閱進時期,充滿想象力的科幻表現手法倒是有了用武之地。

  《十三陵水庫暢想曲》是建國九周年的獻禮片,這部電影由田漢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而來,對比《流浪地球》中人類經歷的五個階段,這部電影業也可以分為苦難時代、奮鬥時代和輝煌時代。

  隻用了二十年,電影中的十三陵地區就從連年水災變成了五谷豐登、鳥語花香的人民公社,還按照馬列的設想消滅了三大差別,連月球旅行都不在話下。

  五年後,新華夏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小太陽》,終於橫空出世了!

  《小太陽》的編導王敏生是個奇人,他在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的第二年,便製作出了有關人造衛星構造和原理的科教片,——《人造衛星上了天》。

  對於《小太陽》,劉電工不吝誇讚,並且還創作了《華夏太陽》。

  動亂期間,科幻電影的土壤是不存在的。

  一直過了二十年,華夏的大地上改開之後的數年,《黑暗日報》甚至發表了名為《警惕“科幻小說”中的精神汙染》的文章,將討論拔高到了科幻文學到底是“姓文”還是“姓科”的層面,這也導致科幻小說創作陷入了低谷。

  同樣是這家《黑暗日報》,幾年後又發表了一篇名為《電腦遊戲是瞄準孩子的“電子海咯因”》的文章。

  在那篇文章後,科幻小說的創作進入了萬馬齊喑的局面,科幻電影就更沒有好日子可過了。

  而現實,有時候比科幻還科幻。

  就在五年前,話劇演員張香玉自稱能接收宇宙信息,隨後帶著上千信徒在京城妙峰山上試圖與外星人聯系,信徒們每人頭頂著一隻鋁鍋,以實現所謂的天人感應。

  據說,

張香玉靠著賣鍋賣票就賺了四十多萬。  這還讓科幻電影怎麽拍?

  田立心正想著國內科幻電影目前的窘境時,卻聽到章莉道,“我回蓉城後就看了以前的課本,知道了因數的概念。”

  額,她是將我說過的話放在心上了啊。

  田立心心懷大慰起來,滿臉期待地看向她,“結果呢?”

  “結果就發現,其中一個數字的因數之和等於另一個數字了,這是為什麽呢?”

  “一個數字的因數之和等於第二個數,第二個數的因素之和又恰好等於這個數,這樣的兩個數就叫親和數。所謂‘知音難覓’,親和數也是很罕見的。咱們的手機尾號恰好就是一對親和數,這難道不是冥冥中的天意嗎?”

  數學家對親和數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

  傳說,畢達哥拉斯的一個門徒向他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結交朋友時,存在著數的作用嗎?”畢達哥拉斯毫不猶豫地回答,“朋友是你的靈魂的倩影,要像220和284一樣親密。”又說,“什麽叫朋友?就像這兩個數,一個是你,另一個是我。”

  畢氏學派後來就宣稱,“人與人之間講友誼,數與數之間也有‘相親相愛’。”從此,人們便把220和284這對數字,叫做“親和數”或“朋友數”、“相親數”。

  220和284, 就是最早被發現的親和數,同時也是最小的一對親和數。

  直到兩千五百年後,人類才發現第二對親和數,這個殊榮歸功於法蘭西數學家費爾馬;兩年之後,還是來自法蘭西的數學家笛卡爾,找到了第三對親和數。

  這之後,整個十七世紀的數學家,大多紛紛投身到尋找新的親和數的行列,他們企圖用靈感與枯燥的計算發現新大陸。可無情的事實最終還是讓他們省悟到,親和數就像是一座數學迷宮,不可能再有人重現法蘭西人的輝煌了。

  又過了一百年,瑞士數學家歐拉終於橫空出世了。

  他一次性公布了三十對親和數,幾年後,又將親和數的數量擴展到了五十九對。

  歐拉的成就是令人讚歎的,他似乎解決了這個持續了兩千五百年的難題。

  有趣的是,在一百二十年後,一個十六歲的意大利中學生帕格尼尼,竟意外地發現了大師歐拉的疏漏之處,他漏掉了一對較小的親和數,——這對數字就是1184和1210。

  而這兩個數字,恰好就是田立心和章莉的手機尾號。

  田立心強調了親和數的罕見,又普及了數學家追尋親和數的歷史,章莉聽後便怔住了。

  她的臉有些紅,卻無所謂地搖頭道,“只是巧合而已,不用這麽牽強附會吧?”

  田立心堅定地說,“但這就是事實啊,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

  他接近章莉,真是因為他們的手機尾號是親和數之故嗎?

  未必。

  未必的未必,也未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