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重型拖拉機廠。
“誒,站住。”
門衛室的門衛看到兩個陌生男子,頓時上前一步攔住了他們,兢兢業業的盤問道。
“你們是幹嘛的?”
門衛能夠一眼認出他們不是廠裡人的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他認識廠裡的每一個人,他沒有那麽大的本事。
只是因為李傑和孫文華穿著便服。
東方重拖廠的效益很好,廠裡的規定也非常嚴格,所有上班的職工都必須穿著工作服,每一套工作服的胸前都印有標識。
“你好,我找一下蔡曉光。”
李傑一邊說著,一邊笑嘻嘻的遞上一支煙。
門衛低頭一看,當他看到煙盒上印著的‘游泳’二字,當即目光一凝。
游泳煙雖然隻賣二毛多,談不上多貴,但游泳煙還有一個別稱——‘幹部煙’。
這煙是特供煙。
而且能以‘游泳’二個字來命名,已經足夠說明一切了。
“你和蔡主任約過了嗎?”
緊接著,門衛的臉上多出了幾分熱切的笑容,雖然他沒有抽過這種煙,但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嗎?
“約過了,要不,你給他打個電話?”
“不用,不用。”
門衛連連擺手,單手虛引道:“從這直走,下個路口左拐再右拐,然後就能看到一座五層樓的大樓,蔡主任辦公室就在二樓靠左手邊的第三間。”
說著說著,門衛覺得這樣表述似乎不夠清晰,隨即話鋒一轉。
“這樣吧,我帶你過去好了。”
“不麻煩了,你說的,我都記住了。”
李傑微微一笑,然後便帶著孫文華越過了門衛室,順著門衛大爺的指引來到了一棟五層小洋樓面前。
看著過往的行人,孫文華的神色有點拘謹。
他還沒有回過神來,依然沉浸在第一次進廠的震撼之中。
第一次,並不是說孫文華沒有去過別的廠子,而是他第一次進這麽大的廠子。
這廠子,修的可真氣派,大門口的門樓子足足有兩層樓那麽高。
在路上看到的那些人,每個穿的都光鮮靚麗,氣色也非常好,一看就是那種沒餓過肚子的人。
餓過肚子的人長什麽樣,孫文華可是深有體會的。
思緒間,孫文華忽然注意到‘秉昆’停下了腳步,而後他微微抬頭,看了一眼前方的小洋樓。
‘這房子,修的可真……真好看。’
孫文華也不知道該用什麽詞來形容,最後心裡隻嘣出‘好看’兩個字。
小洋樓的外觀灰撲撲的,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外立面全都是石材建造的,頂樓還有一個拱形的小圓頂,圓頂上面豎著一根金屬的塔尖。
既有中式建築的方正,也有西方建築的圓潤。
放在六七十年代,這種樣式的房子絕對是非常新潮的,而且也不多見。
不多時,兩人步行到了二樓,來到一間辦公室門前。
嘚!
嘚!
眼看大門緊閉,李傑上前一步敲了敲門。
“誰啊?”
一道爽朗的男聲透過木門傳了出來。
“曉光哥,是我,秉昆!”
“秉昆?”
一聽到這聲音,蔡曉光騰地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三步並作兩步一陣風似的趕到門口。
“秉昆,你可算來了!”
打開房門,看到門外站著的人,蔡曉光哈哈一笑,一邊走著,一邊展開雙臂,熱情的抱了一下李傑。
“壯實了。”
察覺到李傑身上的肌肉,蔡曉光不由拍了拍李傑的肩膀,感慨道。
“看來這次下鄉,你去的對啊。”
隨即,蔡曉光目光一轉,
看到了李傑身後的孫文華,他並沒有因為孫文華的木訥而輕視對方。只見他熱情的打了個招呼。
“你好,你就是秉昆信裡提到的文華叔吧?”
“感謝你對秉昆的照顧。”
蔡曉光握了握孫文華的手:“來,先進屋坐一會。”
“哦。”
“好。”
孫文華沒見過這種場面,整個人如同提線木偶似的,直接被蔡曉光拉著進屋,然後又坐到了會客區的沙發上。
另一邊,李傑打量了一眼辦公室的環境。
這間辦公室目測面積有15-20個平方,擱在後世,妥妥的超標了。
不過,眼下還不講究這個,另外這辦公室,多半是上面安排的。
雖然蔡曉光是高乾子弟,但他並不是那種講究排場的人。
因為這樣太低級,他的高傲是隱藏在骨子裡的。
原劇中一句‘你是建築工人的兒子,實惠比體面重要’,可謂是將他的傲慢展現的淋漓盡致。
“來,文華叔,秉昆,你們先喝點水。”
蔡曉光親自給倆人各自泡了一杯茶,自始至終,他的臉上都掛著親切的笑容。
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他喜歡周蓉,‘秉昆’又是周蓉的弟弟,這孩子,他以前就喜歡,更別說是現在了。
其實,當初收到那封信時,蔡曉光是很意外的。
他是東方重托的辦公室副主任,雖然他參加工作的時間不久,但他深知辦一個廠子有多不容易。
‘秉昆’打算幫小青山村建廠,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具備挑戰性的選擇。
起初,他還擔心‘秉昆’做不好,所以特地在信裡隱晦的勸了勸。
結果,下一封信裡,他等到的不是‘秉昆’的退卻,而是一份相當成熟的規劃。
盡管其中尚未些許不太得當的地方,但對於一個未滿十八歲,剛剛下鄉的年輕人而言。
這已經是一件殊為不易的事。
有鑒於此,蔡曉光決定幫一幫這位小老弟。
仔細的看過那份規劃之後,蔡曉光漸漸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隨後,他便拿著這件事問了問他的父親。
他父親是老革命了,建國至今,擔任過多重不同崗位的職務,工作經驗相當豐富。
看到李傑寫的那份規劃後,蔡父的心中頓時生出了一個念頭。
或許,這是一個好機會。
相比於普通人,蔡父要站的更高,他看的自然也就更遠。
上山下鄉,不止是單純的口號,也不是單純的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而催生的政策。
大規模的上山下鄉,是由多重因素促成的。
對於這項政策,蔡父有著自己的理解,他比較擅長處理經濟問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從這項政策中看出了隱藏的經濟問題。
農民,必須要靠種地致富嗎?
只怕不盡然。
從農業到工業,再到商業,這或許也是一條脫貧的辦法。
於是,蔡父便注意到了這件事,他想嘗試一下,看看能否有收獲。
當然,這只是一步閑棋。
有意外的收獲固然好,哪怕沒有,也可以鍛煉鍛煉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