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網文寫手古代生存錄》三百三十 印花
雖然戰後要處理的事情堆積如山,但寧志遠還是讓小女婿先回九江。

 畢竟九江是整個西北最重要的製鹽、稅收和貿易要地,寧志遠不放心讓別人代管。

 而且算算日子,小女兒寧雅芷也快要生了,因此他才讓小女婿先回九江再說。

 既然嶽父都這樣說了,早就歸家心切的池非自然是欣然答應,立刻帶著護衛騎馬往九江出發。

 經過半個多月日夜兼程後,池非等人終於趕到了九江。

 此時的九江,到處都處於一片喜慶的氣氛當中,比過年還熱鬧。

 西北軍大勝魏軍的消息早在半個月前就已經傳遍了西北和東北兩地,原本對這場戰爭忐忑不安的兩地百姓在知道西北軍打贏後,全都放下心來,並且自發地開始慶祝起來。

 其中西北百姓是最高興的,因為西北軍絕大部分士兵都是從西北當地招募,是真正的西北子弟兵,也是寧家的基本盤,所以當地百姓一聽到大軍已經打勝的消息,那是發自內心的感到歡欣鼓舞。

 而東北的百姓雖然不像西北百姓那樣發自內心地擁護鎮守西北百年的寧家,但對於西北軍的大勝大多數人還是很高興的。

 如今的東北,在西北當局的治理下,確實比以往大魏官府管治時要好得多。

 其中最直觀的一點,那就是以前各種名目繁多的地方雜稅全都沒有了。這對於東北平民百姓來說,沒什麽比這個更讓人高興了。

 以前大魏官府還在的時候,東北百姓除了必須要交的田賦和人頭稅外,還有均平銀、火耗、練勇銀、櫃費、秤費、鎖頭費等各種雜稅。

 而這些雜稅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當地官府橫派給他們的,並非朝廷所規定的正稅。

 但就算百姓們知道又能如何,他們根本無處可告。

 因為地方雜稅這種事各地都差不多,最多名目有所不同罷了,反正都是要交的。

 這林林總總的各種正稅加地方雜稅,幾乎讓大部分百姓都苦不堪言。

 後來西北軍佔領東北後,剛開始這些雜稅還是在的。

 但過了兩年後,寧家就頒布了新稅法。

 新稅法提高了田稅、人頭稅和均平銀這三種正稅的稅費,但取消了所有地方雜稅。

 雖然正稅增加了,但如果真的減掉地方雜稅的話,那總稅費卻會瞬間減少大概三分之一。

 剛開始的時候,東北百姓還不相信真有這樣的好事,以為官府只是借機加稅罷了。

 雖然心裡不滿,但由於懼怕西北軍的強悍,只能敢怒不敢言。

 但隨著征稅開始後,百姓們驚喜地發現,官府還真就只收正稅,不收雜稅了。

 而且官府收稅的時候,還有一批名叫“清廉社”的官員會專程到在場監督和查帳,使得沒有一個縣老爺敢在這些人的眼皮底下搞鬼。

 如今東北百姓已經交稅兩年多了,稅費仍舊還是跟當初新稅法規定的一樣,這下終於讓所有百姓相信,寧家果然是信守承諾的。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於大魏官府不斷對各地進行加稅的行為,寧家不僅不加稅反而還減稅的舉措實實在在地讓東北百姓對寧家這個新統治者充滿了好感。

 除了減稅以外,“清廉社”的出現也讓各地官員巧借名目盤剝百姓和商人的現象大為減少。

 誰敢這樣做,只要有人舉報到當地的清廉社,很快就會有專職人員對官員進行調查取證。

 一旦情況屬實,犯事官員就會被立刻收監處理。其效率之高,簡直聞所未聞。

 正因為清廉社對當地官員的威懾作用,使得各地地方吏治風氣為之一變。

 所有當官的不僅不敢再任意盤剝百姓和商人,就連辦事效率也提高了很多,不敢再拖拖拉拉、馬虎應付。

 這一切,都是被東北各地百姓看在眼裡的,也深受其益。

 現在除了極少數還懷念過往的頑固儒生外,絕大多數東北百姓已經完全接受了寧家的統治,不願再回到以前的環境裡。

 因此在得知西北軍大勝後,絕大多數東北百姓都是很高興的。

 這是東北百姓普遍的想法,九江這邊就更不用說了。

 如今的九江,不僅商業繁華、居民收入大增,而且作為東北一線大城市,隨便一個人走出去,別人一聽是九江人,大多會另眼相看。這種優越感是當地百姓和商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所有當地百姓,都以身為九江人而為之自豪。

 當池非帶著護衛進城時,沿途所有看到他的百姓立刻不約而同地跑過來跪在路的兩邊熱烈歡迎他。

 “蘇大人回來了,蘇大人回來了!”

 “是真的嗎?蘇大人真的回來了?”

 “當然是真的,他已經進城了。”

 “走,我們快去看看。”

 在眾人奔走相告之下,越來越多百姓聚了過來,都想親眼一睹蘇大人的風采。

 池非雖然平日裡很少當眾露面,但所有當地百姓都知道,正是因為蘇大人出任九江知府後,九江才有如此巨大的變化。

 在知道蘇大人親自到西北戰場後,所有人都擔心不已。

 害怕這位給整個九江帶來了真正繁榮的知府大人會發生什麽事。

 尤其是那些從商業貿易中獲利豐厚的商人們,更是整天求神拜佛希望蘇大人平平安安,千萬別出事。

 在九江這裡,他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待遇和優厚寬松的經商環境。而這一切,全都出自於蘇知府的政策和治理。

 他們做了這麽多年生意,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重視商業,並且尊重商人的官員。

 所有商人都擔心,萬一九江換了別人來當知府,他們是否還能繼續享受這種優厚條件。因此商人們比普通百姓更加害怕池非會出事。

 除了百姓和商人外,池非下屬的官員在得知上峰已經回來後,趕緊出去迎接,以免怠慢。

 “那位就是九江知府蘇真?”在沿街一幢二層高的茶樓上,一個身穿長衫、儒生打扮的書生一邊說,一邊看著被五百護衛小心翼翼地護在中央,在眾多百姓的興奮簇擁下,面帶微笑地向眾人拱手行禮的池非。

 “是的,那位就是備受愛戴、鼎鼎有名的蘇大人。

 我等能夠在九江自由經商,甚至連關稅都不用繳,那都是蘇大人的功勞。”坐在他旁邊的一個中年商人滿臉敬佩地說道。

 “果真完全不用交關稅?那官府如何從中營利?”書生有些不太相信。

 中年商人神秘地笑道:“這就是蘇大人的高明之處。

 雖然不收關稅讓寧家少賺了一些,但也正因為這點,才讓九江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中原地區數一數二的大港口。

 每日來往的商人絡繹不盡,根本不愁沒生意做。

 這商人一多,專門接待商人的客棧、店鋪和倉庫的租金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你可知道,整個九江港的地皮都是寧家買下的,還有港口附近的幾個交易市場也是寧家的產業。

 寧家光是從這些建在地皮上面的客棧、店鋪和倉庫裡收租,就足已賺得盆滿缽滿了。”

 “原來是靠租金營利,怪不得肯這麽大方不收關稅。”書生冷笑道。

 說得興起的中年商人並沒有注意到書生的態度,繼續一臉興奮地說道:“這還不止,去年蘇大人還搞出一項更加賺錢的生意,那就是征收印花稅。

 那實在是天才一般的構想,實在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

 “何為印花稅?”

 “一般來說,就是百姓或商人在進行房產交易、大筆借貸、貨物交易時,肯定會有所憑證。

 例如房屋或耕地的話就會有房契或田契,大筆借貸的話就會有借據,諸如此類。

 由於這些買賣都不是小數目,交易雙方都害怕被人蒙騙,因此往往都會在官府裡備案。

 而這印花稅,正是為此而生。

 為了保證交易合法,交易雙方可以一起到衙門去請官府裡的公正員作證,當面交易。

 交易完成後,雙方再請官府在房契或借據上蓋個章,使其成為官府承認的合法憑證。

 當然,要官府擔保蓋章,是要交稅的,因此這印花稅就是這樣來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日後一旦出現糾紛,事主就可以拿著這份蓋上官府印章的憑證作為證據來打官司。

 只要有了這份憑證,官司基本上是穩贏不輸的。

 你想想,民間進行交易的事項何其多,如果這印花稅在西北和東北兩地全面推廣的話,這筆收益是何等的驚人,簡直難以估算。

 也只有蘇大人這樣的天縱奇才,才能想得出這樣的賺錢法子來。”

 相對於中年商人的景仰之情,書生卻一臉不屑地說:“哼,百姓買賣房屋,到官府進行房契備案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竟然連這種錢也要收,這蘇真也太黑了吧。”

 中年商人終於察覺到書生的不滿,不禁皺眉道:“此言差矣,這印花稅完全是自願的,交易雙方是可以不交,繼續像以前那樣在官府裡進行備案。

 但換作是你,如果花了大價錢買了一幢房子,當然不希望買來的房子以後會出現什麽糾紛或麻煩。

 這時候花點小錢請官府蓋個章作個見證,以後就能避免很多麻煩,何樂而不為?

 因此這印花稅一經推出,就極受歡迎。

 尤其是那些經常要進行大宗貨物交易的大商家,更是對此讚不絕口。”

 書生一臉憤然道:“這些事本來就是官府該做的,但他們還要從中收錢,難道這還有理了?

 提出此策的蘇真,顯然也不是什麽好人,虧你還這麽敬佩他。”

 中年商人一聽,當下就沉著臉說:“你可知道,以前到官府備案房契田契,是要花錢給專辦此事的書辦、衙役等人好處費的,否則事情會被他們一拖再拖,一兩年都不一定能辦得下來。

 而且這好處費還不少,比印花稅高多了。

 如今因為有清廉社在,衙門裡的人不僅不敢亂收錢,而且這印花稅也是完全自願的,可交可不交。

 既然雙方都是你情我願,這樣的良政,你還有什麽好抱怨的?

 真要換作以前,我們哪有這麽好的環境和條件任意經商。

 光是被官府盤剝這一項,就足以讓我們這些商人苦不堪言了。”

 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在被中年商人慫了一回後,一時間想不到該如何反擊的書生乾脆帶著一副“不跟你們這種人一般見識”的表情拂袖而去。

 書生離開後,中年商人臉上泛起了充滿譏諷的表情。

 又是一個想恢復舊時光景的腐儒!

 原本他是看在對方父親的面子上才帶這個科舉不成的人出來經商,結果對方不僅從心裡面看不起商人,而且還對蘇大人的各種善政充滿了不滿,這樣的人何止是不適合經商,很有可能還會帶來不少的麻煩。

 罷了,回去就跟他父親講清楚,此子不適合經商就是了。至於欠他父親的人情,以後再另想辦法還吧。

 中年商人打定主意後,立刻結帳離開。

 實際上,像那位書生一樣,想恢復舊時光景的人還不少,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志於科舉的讀書人。

 由於寧志遠為了不落人把柄,一直不肯在西北和東北恢復科舉考試,因此這些原本有志於科舉當官的讀書人感覺一下子失去了可以出人頭地的途徑,因此難免心生怨憤。

 另一方面,池非在幾年前提出了類似於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的官員選拔制度,讓所有想當官的人要先考上吏員,再任職滿五年並且無大過錯後,方可進一步參加官員選拔考試。

 這種晉升之路對於普通人來說當然遠比艱難的科舉考試要好得多,但對於這些原本有志於科舉的讀書人來說,卻是一種讓他們完全無法接受的制度。

 因為自古以來,吏一直是不入品的賤役之流,其地位甚至在士農工商之下。

 當吏員雖然好處不少,但就社會地位而言,確實不高。

 這些自命清高的讀書人自然不願意從事這種賤役, 感覺臉上無光,因此很少人願意參加吏員考試。

 這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來,這種不下不下的窘境使得不少讀書人對於寧家,對於西北當局心裡是充滿怨恨的。

 他們可以說是東北境內唯一希望大魏能夠打贏西北軍,把東北重新恢復到舊時光景的一批人。

 但天不遂人願,這場大戰卻是西北軍打贏了,而且還是大勝,這樣的結果自然讓這些人大為沮喪。

 池非當然知道這些人的存在,但只要他們不真的犯法,池非也不會把他們怎麽樣。

 但如果他們真的敢企圖搞亂如今西北和東北的大好局面,池非是絕不會心慈手軟的。

 既然他們不願意順應時代而做出改變,那就讓時代來淘汰他們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