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民間的各種議論,朝堂之上卻沒人敢出聲反對。
因為這個決策是皇上親自提出來的,其他人哪敢出聲反對。
經緝事府大肆清洗後,許多原本支持大皇子的文官幾乎被鏟除一空,而這部分官員幾乎佔了文官集團的大多數。
剩下的勳貴集團自然不會跟新皇唱反調,如今朝堂之上幾乎不存在反對的聲音,所有官員和大臣都“乖”得不行。咦,少了一段!喜歡請大家收藏:()齋書苑更新速度最快。
現在朝廷大權,尤其是全國的兵權,幾乎都掌握在安國公的手裡。
如此重大的決定,如果不是安國公的意思,他怎麽會表示讚成。靠,又少了一段!齋書苑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因為南方內陸地區的地方衛所已經多年未正經打過仗,其士兵可以說不堪一擊。而且當地衛所私自盜賣兵器的情況安國公也是一清二楚的。
想憑這樣的兵力和裝備守住南方各個城鎮幾乎不可能,只會被胡人逐一蠶食殆盡。
因此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所有衛所的士兵集結起來固守一處,然後利用優勢兵力抵擋胡人的進一步入侵。
雖然看上去是將燕南、臻遠兩省直接讓出來,但胡人不會種地,更不會用心經營,每次都是搶完就跑,只要時間一長,必然無法久留。日,沒法看了又少了段!一秒鍾記住,齋書苑()。
在安國公眼中,相比於搶完就跑、禽獸一般的胡人,剛剛佔據完東北各府的西北軍才是真正的大敵。
安國公擔心駐守江南的數十萬重兵剛一撤出轉而去支援南方地區的話,西北軍就會趁虛而入。
尤其現在臨近秋收在即,缺乏軍糧的西北軍會趁機偷襲江南的可能性實在太高了。
江南各省是大魏的心腹重地,大部分錢糧都從此處所出。
江南一失,整個大魏將岌岌可危,因此他無論如何都不會調動鎮定江南的兵馬去援助南方。
就算真要調兵支援南方,也必須要等到秋收結束後,方可調部分兵力去做這件事。
安國公領兵多年,對自己的決斷十分有信心,不會因為其他人的想法而有所動搖。
而這所謂的“其他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外孫:順天帝趙焞豐。
趙焞豐曾經強烈反對將燕南、臻遠這兩省棄之不管,這跟白送給胡人有什麽區別。
自魏太祖立國以來,有哪個皇帝做過這種荒唐之事。
相比於開國的魏太祖,趙焞豐最為佩服和崇拜的卻是平定了西南和西北,將大魏疆土拓展了將近四分之一的皇祖爺爺魏武帝。
魏武帝生平多次禦駕親征,不僅將西南高原上的長毛族殺得一蹶不振,而且還把關外的胡人打得幾十年不敢進犯大魏,是歷史上極少數能將凶悍的外族壓製得如此徹底的威武帝王。
趙焞豐自小就立志要成為魏武帝那樣武功卓越的千古帝王,因此他才會從小練習騎射和刀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魏武帝那樣禦駕親征、掃平八方,成就一番流傳千古的大功業。
可現實卻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他剛登基沒久,就遇到胡人內侵這種重大事件。
如今更是要被迫把整整兩個省白白讓出來任由胡人肆虐,這對於以魏武帝為榜樣的趙焞豐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他在與安國公私下商議的時候,極力要求外公從江南調兵回防西南,盡快把胡人趕出內陸收回失地。
但安國公卻根本不聽他的建議,仍舊一意孤行。
並且態度強硬地要求由他來發布這個政令,這更讓他十分惱怒。然而惱怒又怎麽樣,他現在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如今大魏的軍權幾乎全部掌握在安國公手裡,就連拱衛京城的禁軍,也全都換成了安國公的心腹手下。
趙焞豐發現自己手下根本沒有可用可信的心腹兵將,連父皇靖安帝都不如。
至少父皇還有金吾衛、羽林衛這四衛宮廷禁軍可用,而他卻什麽都沒有。
他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光有皇帝之名的扯線木偶,而扯線的人正是自己外公安國公。
“等你坐上朕的位置後,自然就會知道朕為什麽要這樣做了。”
此時此刻,趙焞豐不由自主地想起父皇臨死前所說的這句話,心情十分複雜。
他現在終於知道父皇為什麽要那樣做了。
這種被人當成傀儡的感覺實在太難受了,讓他如鯁在喉、寢食難安。
……………………
就在胡人不斷在南方地區大肆燒殺搶掠時,遠在九江的西北軍卻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從海外購進的糧食。
原來早在一個月前,池非和寧雅柏兩人就開始籌備出海換糧計劃。
九江漁業發達,當地有眾多出海的漁船。
寧雅柏向當地商人和漁民租用了上百艘體形較大的商船和漁船作為運糧船準備出海。
所有運糧船一共分成六隻船隊,每隻船隊往一個方向出發,負責跟這個方向途經的地區或國家進行交易。
關於交易的物品,除了由鹽田法所曬製出來的優質白鹽以外,池非還特意讓遠在江南的趙耀光和安陽等人,利用賣鹽得到的銀子從江南本地購買大批精致但不算名貴的布料和瓷器,以及大量香料和調料,然後秘密運回九江。
等這些布料、瓷器、香料、調料運到九江後,池非把它們連打包好的白鹽一起裝上船,然後運到那些周邊小國去換糧和換錢。
正如池非所料,這些大魏特產以及優質白鹽極受周邊各國商人和富人的歡迎,他們幾乎把這些東西當成了來自大魏的奢侈品而大買特買。
更難得的是,這種“送貨上門”的交易方式是這些周邊小國從未體驗過的貼心服務,紛紛表示希望船隊以後可以多來幾趟。
由於今年年景不錯,很多像百僦、灰衣、馬萊等原本盛產糧食的周邊小國都普遍迎來了大豐收。
當地糧價甚至比江南這些產糧地區還要便宜不少,有點谷賤傷農的味道。
這正好便宜了前去換糧的西北各船隊。於是他們通過當地的商人用白鹽和各種大魏特產輕而易舉地換到了大批糧食。
直到運糧的船隻再也裝不下了,船長才把剩余的貨物換成容易攜帶的金銀等硬通貨。
海貿果然是一門暴利生意,即使是這種短距離的海貿,也能賺得盤滿缽滿。
幾乎所有出海的西北船隻都載著滿滿的糧食和金銀返回九江,每支船隊到港的時候,都會引起一陣轟動。
寧志遠在看過糧倉後,整顆心終於完全放了下來。
有了這批糧食,西北軍至少一兩年內都不會再缺糧了。
通過這次海外換糧的巨大成功,寧志遠覺得小女婿說得對:貧瘠乾旱的西北本來就先天不足,想要真正富強起來,必須要大力發展海貿,並盡力擴大海上疆域才行。
寧志遠決定不僅要大力發展海貿,還要盡量多建軍船以及培養大量水師以增強海上的作戰能力。
因為寧志遠心中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野心:他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把大魏的外海全部奪下來,讓海上只能留西北的軍船和商船。
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擁有稱霸整個外海的實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