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現在已經連載到,話說江銘帶著妻子徐若梅以及數個家丁下人來到沿海縣城淮南縣擔任當地知縣,正式上任。
江銘原本想讓妻子徐若梅留在家中不要跟來冒險,畢竟倭寇一旦上岸可不是開玩笑的,那是隨時會沒命的。
但徐若梅卻很堅決地要求一起去,她說如果夫君有什麽事的話,她獨活在世人又有什麽意思?既然如此,還不如兩人一起同生共死,或許下輩子還能再做夫妻也說不定。
她甚至還把一把短刃時刻藏在身上,決定如果丈夫一旦出事的話,她就用這把短刃自盡隨他而去。
面對妻子的堅持,江銘隻好帶她一起上任。
到了淮南縣後,他看到當地因為多年來深受倭寇所害,導致民生凋敝,百業俱廢,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乞丐。
不僅如此,他還發現當地負責守衛的官兵格驕兵惰、紀律松弛、兵不習戰,跟熟練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戰鬥力實在相差太遠。
尤其是這些官兵還貪生怕死,一聽到倭寇上岸的消息,第一反應不是去迎戰,而是想辦法逃跑。
這樣的無用之兵根本無法抗擊倭寇,怪不得沿海地區倭寇之害一年比一年嚴重。
江銘知道根本不能指望這些已經廢掉的官兵,他要另想辦法才行。
經過認真走訪,江銘見到當地及周邊縣城的乞丐當中有不少是年輕的流民,於是他把全部有戰鬥力的流民都組織起來形成近三千人的民團。
然後他親自訓練這些招募過來的民兵,這就是早期“江家軍”的原型。
因為沿海一帶多山陵沼澤,道路崎驅,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習慣短兵相接。
江銘針對這一特點,翻閱了眾多兵書,再結合自己想法,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戰鬥隊形。
凡是看過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事跡或連續劇的人,一定知道戚繼光發明了一種專門對付倭寇的戰陣,名叫“鴛鴦陣”。
這種陣形在與倭寇作戰時好像結伴而行的鴛鴦,因此才會有這樣的名字。
池非當年看戚繼光連續劇的時候,也對這個鴛鴦陣印象深刻,因此他在這裡直接套用了這個陣法,並把印象中的畫面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給一一寫了出來。
鴛鴦陣陣形以十二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
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
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長槍手未刺中敵人,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
最後一名為負責夥食的火兵兼短刀手。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
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
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製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雖然當中可能有些地方是池非自己想象中出來的,但整個鴛鴦陣的陣法卻是沒錯的。
再加上這本來就是真人真事所改編,因此許多不懂軍事的讀者都有種不明覺厲的真實感。
而一些懂行的人看過這些描述後,更是覺得這陣法當中的每個人職責分配合理,互有配合補充,好像還真像那麽一回事。
當然,整個練兵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
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不僅江銘在一一努力克服,他的妻子徐若梅也這其中發揮了不少的作用。
為了幫助丈夫,徐若梅組織了當地許多無家可歸的婦女成為後勤大隊,為民團士兵縫製衣服和做飯,以及為士兵製作傷藥、繃帶等各種瑣事。
夫妻倆就這樣一個負責練兵,一個負責後勤,配合得天衣無縫。
由於江銘有別於其他貪生怕死的官員,不僅積極練兵,而且還安置了當地許多流離失所的流民,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平民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許多平民百姓開始自動自發地幫助江銘練兵,許多家人被倭寇所殺的受害者更是爭著搶著要加入江家軍,希望可以為家人報仇雪恨。
江銘對這些受害者加以篩選,把年紀太小或年老體弱的人分配到後勤隊去,隻留下有戰鬥力的人。
整個縣城,都處於一種熱火朝天的抗倭氣氛當中。
與之前江銘剛剛上任時, 那種仿佛所有人都在等死一般毫無希望、死氣沉沉的局面相比,如今完全就是天壤之別。
池非把練兵期間的種種小故事和小細節寫得十分詳細和煽情,讓讀者們看得既投入又感動。
半年後,倭寇終於再次來襲,這次上岸的倭寇足足有兩千人之多,全是一幫亡命之徒。
面對來勢洶洶的倭寇大隊人馬,江銘只能帶領僅練兵不到半年時間的民團士兵前去迎戰。
這就是江家軍成軍以來的第一戰,也是最重要的一戰。
如果打敗了,倭寇就會大舉入侵,到處燒殺搶掠,把整個縣城變成人間地獄。
如果打贏了,那江家軍就能真正成為抗擊倭寇的有力作戰隊伍,從而徹底改變整個淮南縣的命運。
輸贏勝負就此一搏,江銘退無可退。
於是,江銘帶領江家軍抗擊倭寇的第一場硬仗就這樣打響了。
為了身後的妻子以及全縣人民的性命,江銘無論如何都要打贏這場仗才行,他甚至已經做好了與倭寇同歸於盡的心理準備。
旌旗飄,戰鼓鳴,壯士一去無念還,唯願殺敵保民安。
風起了,戰吧!
所有讀者看到這裡,都感到熱血沸騰,心情久久都難以平複,全都迫切想看到接下來的內容。
這幾期報紙,銷量一期比一期高,光是京城本地,就賣出了平均每期三萬五千份的驚人銷量。
與此同時,登在文學報上的商業廣告數量也一度恢復到全盛時期的八成左右,再加上江南版文學報的極高銷量和商業廣告收益,池非再度恢復成日進鬥金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