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網文寫手古代生存錄》二百二十七 新法
晚上回到寧家大宅的時候,池非主動去找嶽父商量事情。

“你說什麽?你想跟胡人進行邊貿?”寧志遠聽完池非的建議後,十分驚訝地問道。

池非正容道:“是的,嶽父。雖然之前朝廷嚴禁與胡人進行貿易,但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如今我們西北已經自立,不用再聽從偽朝的號令,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改變策略。

胡人雖然不種糧食,但他們有數量龐大的牛羊和馬匹。

我們可以跟他們進行交易,來換取他們畜牲。

只要能換到大量的畜牲,就算無法滿足全軍的需求,也至少可以緩解部分軍糧的壓力。”

“你這想法雖好,可你知道胡人最想要什麽東西嗎?”

“鹽、鐵、糧,還有茶葉、布匹等生活用品。”

寧志遠苦笑道:“你說的這些除了糧以外,沒有一樣是能在西北生產出來的。

就算是糧我們也不多,自給自足還成問題,哪裡還有余糧拿去換畜牲。

你既然知道,那你說我們還有什麽東西能跟那些胡人進行交易?”

“鹽,我相信胡人比我們更缺鹽。我們可以用鹽來跟他們交易。”

“你是指你之前說的那個計劃?打下九江後利用海邊鹽場製鹽?”

“對。”

“不是說你這個計劃不好,但可惜遠水救不了近火。

就算在海邊鹽場,想在短時間內大量製鹽也是不可能的。”

寧志遠說的是事實。

這個時代製鹽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海水煎鹽法,二是井礦提撈法。

海水煎鹽法就是不斷把海水倒入鍋中煎煮,等煎到一定程度後,就可獲得天然的海鹽。。

但普通海水的鹽度是很低的,剛從海裡引過來的海水一般只有百分之三點五的鹽度,即每一百克海水裡含鹽量為三點五克左右。

因此在煎煮的過程,需要不斷加入新的海水,經反覆煎煮後才逐漸形成濃度較高的鹵水。

通過這樣反覆加海水,再反覆煎煮的方法,才能獲得一定數量的粗鹽。

井礦提撈法是指在天然的鹽礦區挖洞采鹵,然後把采上來的天然鹵水過濾後倒入鍋中煎煮成鹽。

其作法跟海水煎鹽法大同小異,只不過天然鹵水由於經多年沉積的關系,其含鹽量通常會比海水要高不少,這樣煎煮的時間也會相對縮短許多。

不管是哪種方法,基本上都離不開煎煮這一步。

煎煮製鹽,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產量有限。

想大規模製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絕非幾個月時間就可以辦到。

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這種事早就屢見不鮮。

正因為大規模製鹽如此麻煩和耗時耗力,寧志遠已經決定一旦打下九江後,就立刻動用寧家的私產去周邊小國大量購糧,以解燃眉之急。

等過了眼前這難關後,再考慮如何發展。

對於這個時代的製鹽之事,池非早就打聽清楚,否則他不會特意找嶽父商議此事。

池非深吸口氣說:“嶽父,小婿知道一種可大量製鹽之法。

只不過這種方法限制條件頗多,需要滿足包括氣候、日照等多種因素方可實行。

可一旦成功,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即可輕松獲得數萬斤白鹽。”

寧志遠一聽,整個人一下子站了起來,然後有些不敢相信地看著他問:“此話當真?”

“小婿哪裡敢欺騙嶽父,自然是真的。只不過這方法究竟可否在九江實行,

還要真正在當地試過才知道。”寧志遠呆呆地看著面前的小女婿,過了一會臉上第一次露出回西北這麽久以來從未有過的歡喜笑容,並且十分激動地說:“吾有佳婿,天助我也。如果此法可行,我每年分你一成紅利。”

池非不敢接受,連忙推卻。

開什麽玩笑,整個九江每年賣鹽的一成紅利可不是幾千幾萬兩的問題,分分鍾是幾十萬兩甚至上百兩的收益。

這銀子太燙手了,他哪裡敢收。

而且現在八字還沒一撇呢,成不成還是個問題,現在談這些還為時尚早。

可寧志遠正在興頭上,哪裡聽得進他的話,只顧著興奮地在書房裡走來走去,並不時看著地圖上九江府的位置,一副猶如看到鮮魚的餓貓模樣。

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即輕松獲得數萬斤白鹽,這聽起來簡直就像天方夜譚一樣。

如果對他說這話的是其他人,他肯定不信,只會當對方是個騙子。

但寧志遠對這時常有驚人想法的小女婿還是很了解的。

如果他沒有把握的話,是不會說這種話的。

當初在西北防治散瘡瘟疫的時候,小女婿三番四次地表示他一點把握也沒有,結果還是讓他給辦成了。

如今看他顯然就是一副心中頗有成算的樣子,寧志遠更加覺得此事多半能成。

無論如何,這九江一定要盡快拿到手,這樣才能讓小女婿在當地開展製鹽試驗。

只要他所說的這神妙製鹽法一成,以後西北的錢糧問題基本上就能解決大半。寧志遠越想越興奮。

……………………

從嶽父書房出來後,池非一邊走一邊想著剛剛的事。

他對嶽父所提出的製鹽法其實就是現代的鹽田法。

當年他寫網文的時候,曾經特意去查過這方面的資料,知道古代及現代的各種製鹽法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在他那個世界裡,海鹽鍋煎之法是一種流傳久遠的製鹽方法,甚至到明朝兩朝還有很多鹽場在用這種方法制鹽。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古人這麽笨,只會用煎鹽這種勞民傷財的辦法來製鹽,而不用曬鹽這種簡單的方法來取鹽。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古人並沒這麽笨,之所以一直沿用這麽落後的製鹽法,除了受諸多客觀條件所限制之外,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跟當時的朝廷想借此控制私鹽有關。

首先煎鹽法需要灶具、柴薪和攤曬所煎之鹽的場所,這些生產資料是普通灶戶沒有能力置辦的,必須由官府出資配置。

單就煎鹽的主要器具鍋鐅來說,每口鍋鐅重約一百四十斤左右。

在朝廷對鐵實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灶戶根本沒有能力置辦如此笨重而龐大的灶具。

灶戶煎鹽所用的灶具只能由專門的鑄造局供應,灶戶不得私鑄。

通過對煎鹽灶具的監管,官府就可以大大減少民間自製私鹽。

然後再通過與之配套的“團煎法”、“火伏法”、“簿歷法”等制度,就可以從源頭上杜絕私鹽。

因此明清兩代朝廷雖然早就有人發明了曬鹽之法,但當時的朝廷卻始終不想推廣此法,其原因就在於此。

這樣的制度雖然能夠杜絕普通平民私自製鹽,但卻無法阻止有實力的鹽梟大造私鹽,因此明清兩代私鹽泛濫的問題才屢禁不止。

除了朝廷為了控制私鹽而有意推行煎鹽法外,在客觀條件上,想要大規模推行曬鹽法,需要滿足氣候、光照、溫度等各種嚴苛要求,並非一件容易之事。

只有在氣候溫和、陽光充足,並且有大面積平坦海灘的地區才有可能施行鹽田法大量製鹽。

要滿足這些條件的地方並不好找,甚至可以說是萬裡挑一。

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

“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開了明朝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

1914年,又恢復無棣之名。其中,“解鹽”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在當時中國排名第一,屬於“貢鹽”。

換句話說,明代當時可以施行曬鹽之法的地方僅有海豐這一個地方,其他地方仍然普遍使用煎鹽法。

除了這些客觀條件外,還有另一個主觀原因也嚴重製約了曬鹽法的改良和推廣。

那就是各地鹽場主早就習慣了使用從祖輩傳下來的煎鹽法,對於那些需要對鹽場進行大肆改造才能實行的新式製鹽法並不信任和接受,所以難以得到推廣。

明末官員徐光啟曾經把曬鹽法上疏給皇帝,要求推廣,但不管是朝廷還是各地鹽場都反應平平,最後不了了之。

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想出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這才徹底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所以古人並不是笨,而是受當時的朝廷政策影響以及諸多條件限制才一直無法改良製鹽法。

池非之所以特意請鄧遠明給他介紹熟悉九江的人, 就是想了解九江這個地方是否具備曬鹽的天然氣候條件。

在與那個出身九江的下人交談過後,池非得知九江這個地方常年少雨乾燥,日照充足,從氣候來說具備了最基本的曬鹽條件,算是佔了天時。

至於地利如何,就要真正到當地看過才知道。

假如當地不適合實行鹽田法的話,池非還有一手後招,那就是推行清光緒的溝灘曬鹽法。

這個方法雖然遠沒有鹽田法產量高,但不需要像煎鹽法那樣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產量也比煎鹽法要高出不少,所以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備用辦法。

池非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而且還是一個不懂工科的普通人。

他甚至連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元素都忘了,更不要說背出來了。

像製造玻璃、鋼鐵等現代工業才能生產出來的東西,他壓根就沒想過要做出來,那實在超出了他的知識結構太遠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肥皂、製鹽等比較簡單可行的東西做出來。

這些技術雖然重要,但其實並不複雜。

只要看過視頻或資料,再經過一定的試驗,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夠比較容易地複製出來。

他現在無比慶幸當年寫網文的時候查了不少資料,也看了不少相關的視頻,這才讓他對製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底氣。

西北這邊實在太艱苦貧瘠了,幾乎什麽都沒有,如果不想辦法創造高收益的項目,根本無法養活這麽多士兵和平民。

只有先活下來,才能談發展,任重道遠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