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養生小餐廳》第406章:吃瓜看戲
這麽算起來,一畝地一年的化肥、農藥的用量,要在一兩千塊錢。一千畝地,那就是一百多萬兩百萬。再加上員工的工資呢?一年又是兩百多萬,還有其他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這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杜清和沒解釋,如果他的功德能撐得起一千畝地的話,要什麽化肥,要什麽農藥?

   統統不需要!

   這就省了好多錢,但肥料也要用不少,只不過全是有機肥而已。總的來說,花費是不少的。而且農業投資,沒幾個敢說第一年就把錢都賺回來的,特別是現在,已經接近深秋了,很快冬天就到了,又浪費了半年時間。總的來說,投資也不會少幾個錢的。反正吧,在不另外建造其他建築的情況下,杜清和都要每年投入個四、五百萬。

   至於生態農業園怎麽盈利呢?

   杜清和想過了,很多生態農業園名為農業,其實做的是旅遊業。也就是說,生態農業園虧不虧本,全看旅遊業。畢竟一個遊客,就能在身上榨出個一百幾十的,要是有個一萬遊客,就能有幾百萬的收入了。再加上農業收入,隨便整一整,保本是沒問題的。

   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很多所謂的生態農業園之所以年年虧損,就是因為同質化的農業園太多了,大家都在搶遊客。偏生,旅遊業看似很火的潘州,還得了什麽魅力中國城的第一名,但實際上呢?前些年確實還可以,但隨著經濟環境不景氣,再加上新鮮感減退,實際上潘州的旅遊業是萎縮的。

   杜清和還是覺得,發展第三產業,永遠不及發展第一二產業好。也就是說,旅遊業是極其不穩定的,需要農業、工業托底才行。所以杜清和絕對不會把旅遊業當成首要任務去抓,他首先要做的,還是農業本身。

   把帳目說出來了,村民們也沉默了。

   畢竟這筆帳大家都可以算的,杜清和也沒騙人。這時候,村民們各自的小算盤也“劈裡啪啦”敲打了起來,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了。其實普寧村的收入不算高,一戶家庭一年收入也就兩萬多三萬塊而已。所以,聽說有這個一個做工的機會,每年一個人能多賺個兩萬多,誰都心動了。

   雖然,村裡留守有幾百上千的人,但剔除了老弱之後,正直壯年的也有三百來人。這三百多人裡,能有一百多人被雇傭,這已經是很高比例了。要知道,還有不少人是去高(gao)州市區上班的呢。

   這時候,車村長又說道:“今年的重陽節村宴,村裡的帳戶已經沒錢搞了。”嗯,這算是另外一個威脅吧。村裡的帳戶沒錢了,你們看著辦吧。要想搞重陽節村宴,一是村民們自發捐助,二是降低檔次。

   很多農村人都是要臉面的,別看自家過得不怎麽樣,但是村宴什麽的,不能輸給其他村。不然的話,面子都要丟光了!車村長是在威脅村民們嗎?算不上吧,就是在引導他們往好處想。

   其實啊,還有一些村民是羨慕嫉妒恨的,他們根本不敢置信,一個道工佬的孫子,居然有這般本事,一下就砸出幾百上千萬來。要知道,那些年,杜家都快被打入塵埃了,要不是杜清和的爺爺命大,且福報還算深厚,在那些年裡就應該一命嗚呼的。

   即便是後來,杜清和的爺爺也沒賺到幾個錢。倒是杜父頗有本事,進了工廠工作,算是有了一個編制。哪怕是後來國企改革,員工下崗,杜父也還是留守住了工廠。當然了,那些年能不下崗的都是被羨慕的對象,但是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麽奇妙,很多一些下崗的工人走投無路之下,只能操起“賤業”,做起了生意。一不小心,就成了有錢人。

   所以,村民們很納悶,杜父都還是一個藍領,杜清和哪裡來這麽多錢?

   “村長,你以為我們會因為村宴的事就同意少錢承包土地嗎?想都別想!”

   這是已經嫉妒紅了眼的村民,恨恨地看著杜清和。

   杜清和認得這人,這人姓董,叫董華康,和他老爸年紀差不多。當年遴選工人的時候,杜父被選上了,他沒有被選上,於是在村裡蹉跎了一輩子,對杜家那是一向視為仇寇的。

   農村裡都是這樣,大家過得不好不要緊,但是有一家過得好了,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他拽下來。

   別以為這是說笑,實情就是這樣的。就好比捉了一隻螃蟹,還怕它會從竹簍裡爬出來;但是捉了一竹簍的螃蟹,根本不用怕它們會跑。因為但凡有一隻螃蟹要爬出來了,就有無數螃蟹在下面扯它的後腿。

   為什麽有見識的人,都要拚命脫離社會的最底層?就是因為這樣:人均資源越少的地方,人越難淳樸。

   在生活的最底層,無知、愚昧、嫉恨、使壞並非單純語言的抨擊,而是絕大程度上的事實。有人說,死生線下,相殘相傷,貧富線下,慘淡艱難。即便是親兄弟姊妹,在底層的生死線上遇到利益瓜葛,也會魚死網破,甚至骨肉相殘。

   杜清和曾經聽過杜父講過這麽一件事,他們廠子最後一批允許子女接班的內退頂替,所謂內退頂替,其實接班就是父母退休後,由子女辦理手續,進入父母原工作單位上班,頂替空下來的名額,但不一定要繼續做父母原來的工作。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隨著上山下鄉制度廢除,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待業青年,為了解決子女就業,接班之風愈演愈烈。隨著用工制度的改革,到了八十年代末期,這種接班制度才逐步取消。

   那一年,有一家仨兄弟為了搶這個接班人的資格,幾乎天天在互毆,其中一個被打成腦震蕩住進了醫院,另外兩個在昨天,一個給另一個的食物中下毒,鬧出了一條人命!

   杜清和那時候無比震驚,也無法理解,為什麽親兄弟能為了一份並不怎樣的工作下得去狠手?後來杜清和才明白,在大鍋飯時代,一份這樣的工作是多麽讓人羨慕的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