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世界爭霸之崛起》第820章 戰鬥機
  望著滿天的星鬥,奧斯微微歎了口氣道:“我們必須速戰速決,因為現在已經是45年了,再晚我們就拖不起了!”

  “拖不起了?”王崇現有點糊度?這仗不是越拖就對咱們越有利嗎?

  奧斯對此沒做過多的解釋,因為歐洲的戰事對於尚在守土衛國的聯盟軍人來說似乎太遙遠了。

  如果說是希特勒這個狂人將整個德國帶進了戰爭的深淵的話,必須得承認,德軍在軍事方面的巨大的實力,從廢除凡爾賽條約到出兵萊茵河,閃擊波蘭,橫掃歐洲聯盟,德軍從十萬人的規模迅速膨脹發展而起,一支現代化的精銳之師在戰爭初期打得同盟國方面找不著北?

  這一切難道僅僅只能用奇跡兩個字來涵括嗎?身為軍人的奧斯不會那麽認為,聯盟國內軍閥混戰也打了幾十年,按理說應該有一大批驕兵悍將,但是到了國戰之上,卻紛紛被小中亞打得丟盔棄甲?除了武器的差距外,似乎還存在一些其他原因。

  而在奧斯記憶中的平型關大捷,我方投入的第115師共計9000余人,另外配屬了兩個獨立團於驛馬嶺和獨家子進行阻擊,晉綏軍高貴資第17軍於平口一線側翼掩護阻擊,伏擊中亞軍板垣師團輜重聯隊一部,大約1500余人。

  中亞軍的頑抗出乎了我軍伏擊部隊的意料之外,其士兵的軍事素質之高更是讓參戰的部隊大為震驚,在我軍傳統的優勢白刃戰中,我軍第一次領教了小鬼子的凶悍,戰鬥的意外延長,導致了板垣師團一部主力回援,晉綏軍第17軍面對中亞軍回援竟然擅自撤退?

  我駐守驛馬嶺和獨家子的兩個獨立團為了保障主力部隊的圍殲和順利撤退,一直與中亞軍激戰到當天中午彈盡糧絕,戰後只有少數零星幹部戰士突圍歸隊。

  由此可見中亞軍的綜合戰鬥力之強,當時的中亞軍士兵和基層士官軍官的平均年齡在24周歲,中學以上教育水平,軍官大部分為高中或大學畢業,這些從小就被灌輸武士道精神的中亞軍士兵最少經過了三年以上的系統軍事訓練,他們年輕力強,殘忍堅韌,又有相當豐富的戰鬥經驗,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敢於去打中亞軍甲種師團的伏擊已經是一個虎口拔牙的壯舉了!

  保衛太原的忻口大戰更是讓參戰的聯盟軍隊各部損失慘重,可以說聯盟軍隊當時尚不具備與中亞軍進行陣地戰的資本和條件,但是參戰的聯盟軍隊各部,無分政黨,無分派系,他們將自己視為聯盟軍人,明知不敵,在戰亦是死的情況下,面對民族國家危亡之際,他們依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在弛懈中亞軍的進攻,消磨中亞軍的銳氣,消耗他們的有生力量。

  隨著戰爭的進行,中亞軍的整體素質在不斷地下降,其37年盧溝橋事變時的精銳師團早已整補了無數次,精銳已經不複存在,即便是現如今的中亞軍,奧斯也不敢輕視,戰略上可以藐視中亞軍,但是在戰術上必須要重視中亞軍,否則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將自己陷於萬劫不複之地。

  縱觀全局,奧斯認為中亞與德國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中亞缺乏創新精神和科學研發實力,而且國土沒有縱深,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而德國的龐大工業實力和研發能力則是奧斯最為擔心的,不過在奧斯看來,只要能夠盡快的打倒中亞人,他不介意德國人的強大,因為同盟國的巨大工業產量優勢會慢慢抵消德國的科技質量優勢,在好的武器依然需要人來操作,即便德國生產出了優勢的先進武器,但是他們會因為缺少這些武器的駕馭者而導致先進的武器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德國最終會敗在他的人口基數上,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奧斯記得在,德軍為了彌補兵力不足,已經從聯盟軍初開始大量的裝備MG44突擊步槍,雖然MG44已經不是世界上的第一款突擊步槍的了,但是其的性能還是遠超同期的各款衝鋒槍,到了136年德軍的黨衛軍以及一大部分國防軍都已經進行了MG43半自動步槍和MG44突擊步槍的換裝。

  但是由於歷史發生了重大轉變,德軍的MG43半自動步槍和MG44突擊步槍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換裝,並在東線對蘇軍形成了巨大的威脅,讓奧斯比較擔憂的是,隨著戰爭進度的發展,在原本歷史德軍那些未能形成戰鬥力的新式武器已經開始悄悄的嶄露頭角。

  不斷從歐洲方面傳來的各種情報可以說讓奧斯的擔憂變成了現實,德國人的嚴謹和求新讓大量的新式武器不斷地進入戰場,並在戰場上得到不斷地完善。

  被普魯士人奉為“軍神”的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當數量之比大於三時,便能戰勝質量優勢”!

  然而,在嚴謹的德國人卻將這句名言忘到了腦後杓去了,克勞塞維茨的預言等於是直接預言了**德國與紅色蘇聯的戰爭狀態,每當一輛輛優質的V號黑豹中型坦克駛向庫爾斯克戰場之時,他們面對的蘇聯軍隊裝備了大量的T-34/76或T-34/85,幾乎每一輛黑豹要對付6-8輛的蘇軍T-34坦克。

  而當時人類剛剛步入機械化戰爭,因此質量與數量的差距並不是特別顯著,因為即便德國擁有IV號G型、黑豹中型坦克,虎I、虎王重型坦克等精銳兵器,最終也無法敵過蘇聯的鋼鐵洪流, 只能遺恨沙場!

  奧斯曾經想過,如果當年的德國人肯降低一點的製造工業水準,生產出更多的經典鐵騎,至少在局部戰役上不會因為兵力過於懸殊太而異常的狼狽不堪!

  不過近期在盟軍尤其英國方面的戰報中經常提到德軍的新型戰鬥機卻讓奧斯很是憂慮,雖然英國基地的人沒有提及這種新式戰鬥機的資料,但是奧斯能夠肯定,這種所謂的新式戰鬥機很可能就是著名的梅塞施米特Me262噴氣式戰鬥機,或者是它的衍變型號。

  根據盟軍的評估報告,在136年初,德國空軍似乎獲得了足夠數量的這種新型戰鬥機,這一時期共有超過500架的新型戰鬥機被生產了出來,而且還正在以每周86架的速度走下梅塞施米特工廠的生產線。

  在奧斯的記憶中,在這一時期德軍僅僅有62架Me262進入空軍服役,奧斯不是萬能,也並非有神通,他對空軍基本是一竅不通,後世很多傳記或書籍對於Me262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不過一些英美飛行員的回憶錄中卻都將Me262形容成可怕的噩夢,但是奧斯相信盛名之下無虛士,作為噴氣式戰鬥機與活塞式戰鬥機時代的分水嶺,Me262肯定有其的獨到之處,很可能因為數量過少無法形成有效戰鬥力而作罷。

  奧斯不知道的是早在136年2月27日和28日在OKL(德國空軍最高司令部)召開的應急戰鬥機競爭計劃討論會上,德國空軍就已經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全力進行生產Me262噴氣式戰鬥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