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寇季不能不認,他躬身一禮,笑著道:“官家視察蒙學的當日,散了朝,朱能就堵住了臣,非要臣幫他出出主意。
臣拗不過他,就開口提點了他幾句。”
趙禎笑著點點頭。
呂夷簡三人流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呂夷簡撫摸著胡須道:“大理地處偏遠,民風跟我大宋差異很大。冒然將大理納入到我大宋治下,用我大宋的法子治理大理,大理的百姓必定會反抗。
若是攻下了大理後,放著他們不管,他們又會時不時的滋擾我大宋。
所以,此次討伐大理的戰事並不是關鍵。
關鍵是打下了大理以後,該如何處置大理。
種世衡和李昭亮的辦法,都有所缺陷。
你提點朱能的法子,倒是一個妥善的法子。
用大理人治理大理,我們幕後掌控一切。
有功的時候,我們攬。
有過的時候,大理人擔。
一切的仇恨和矛盾都在大理人自己身上。
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施恩一二,緩解大理的矛盾。
等到大理上下人心,都渴望依附我大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將大理正式的納入到我大宋的版圖中。
此舉妙就妙在,我們從大理拿走了所有錢財,卻不用擔罵名。”
說到此處,呂夷簡對趙禎拱手道:“臣讚成朱能奏疏中所言的策略。”
王曾和張知白緊隨其後的拱手道:“臣等也讚成此事。”
呂夷簡三人之所以如此推崇朱能的奏疏,是因為朱能奏疏中的策略,十分的附和他們的心思。
李昭亮提出的搶一票就走的策略,有點像是土匪策略。
可用,但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
搶的此處多了,大理上下的百姓都會記恨上大宋,大宋和大理的矛盾,徹底難以緩解。
大理若是上下一心,跟大宋死磕的話,對大宋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麻煩。
大宋雖然有足夠的實力捶打一番大理。
但是大理上下一心,悍不畏死的話,大宋要徹底平滅大理,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種世衡提出的策略,是朝廷一貫對待新征之地的辦法。
但這個辦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那就是用宋律治理新征之地的時候,雙方會產生很多矛盾,當地百姓會十分抵觸大宋派遣過去的官員,朝廷的一些政令很難推行下去。
更關鍵的是,百姓們稍微受到一點不公正的待遇,就會將其無限的放大,然後就會出現叛亂、抗爭。
如今,朝廷在治理興慶府的時候,就遇到了相應的問題。
當地原有的百姓,十分抵觸大宋官員的管理,一遭到什麽不公正的待遇,就會湊在一起鬧事。
一些最早叛逃出去的宋人,也跟當地的原著百姓一起鬧事。
大宋在治理興慶府的時候,用的政令還是十分寬松的。
比起西夏推行的長生馬之類的壓榨百姓的政令,好了不止一星半點。
然後,當地的百姓依舊不滿意。
朝廷相應的退讓了幾步,卻並沒有得到當地原有的百姓的認可。
當地原有的百姓繼續鬧事。
此事奏報到了汴京城以後,趙禎、寇季、呂夷簡等人商討了好久。
最終商議決定,將興慶府等地那些不服管束的百姓,分別遷移到兩支禁軍坐鎮的地方,恢復西夏此前推行的苛刻的政令,管束著他們。
以十年為期。
十年內,表現良好,並且願意真心實意的成為大宋之民的,經過了層層考核以後,才會被移居到宋人居住的地方。
表現惡劣的,會被發配到兩大沙漠邊緣吃沙子。
在這種辦法管束下,要不了多少年。
興慶府等地就再也沒有敢反抗朝廷的人。
但這個辦法所需要的時間很長。
需要數十年之功。
當地的一些地方兵馬,數十年之內都沒辦法動。
就是因為在消化西夏的時候,遇到了一些麻煩。
所以在面對大理的時候,呂夷簡三人自然而然的將在西夏遇到的麻煩考慮了進去。
若是沒有寇季提出了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的話,他們很有可能會硬著頭皮,選擇原有的辦法。
可如今有了寇季提出的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他們就不需要再自找麻煩。
趙禎在看到了呂夷簡三人一起表態讚同此事以後,笑著道:“三位愛卿的意思,是讚成朱能為帥?”
呂夷簡正色道:“臣只是讚成朱能的謀略,但臣覺得朱能不適合去大理。”
趙禎略微愣了一下,沉吟道:“呂愛卿是覺得朱能打不下大理?”
呂夷簡坦言道:“朱能也算是一位沙場上的宿將,他去攻打大理,應該不會出現什麽意外。但治理大理,以及如何拿捏用兵的分寸,朱能還有所欠缺。”
寇季告訴朱能的辦法,有點像是鈍刀子割肉。
需要極好的掌握好分寸。
要逼迫大理拿出更多的錢財,卻又不能逼得大理狗急跳牆、魚死網破。
其中的算計很深。
朱能未必算計得準。
趙禎聽到了呂夷簡的話,沉吟著沒有開口。
王曾在這個時候拱手道:“臣以為,種世衡可以擔此重任。種世衡此前治清澗城,所建立的功業,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他能征善戰,又能治理地方。
無論是在兵事上,還是民事上,都能很好的拿捏住分寸。
是征討大理的不二人選。”
趙禎感歎道:“朕此前說過,誰給出的謀略最好,就用誰。如今朱能給出的謀略最好,朕卻不用他,朕會失信於他。”
呂夷簡不鹹不淡的道:“官家,朱能奏疏中提到的謀略,並非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寇季幫忙想出來的。細細算起來,這應該是寇季的謀略,而不是他。
所以官家不用他,也不算失信於他。”
趙禎歎了一口氣道:“終究是他遞上來的奏疏……”
“那就讓他們兩個一起去好了。”
寇季突然開口。
趙禎、呂夷簡、王曾、張知白,齊齊一愣。
愣神過後,呂夷簡撇著嘴道:“小小大理而已,派遣兩位重臣去,會不會有些興師動眾?”
趙禎緩緩點頭,看向了寇季。
種世衡和朱能,如今都是中樞之臣。
若是以前,朝廷對外征戰,派遣兩位中樞之臣,那也不會有人說什麽。
可如今,大宋已經崛起了,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地上霸主。
派遣兩個中樞之臣去對付一個小小的大理。
確實有點興師動眾。
寇季笑道:“呂相隻盯著大理,卻忘了交趾。如今交趾境內也有戰事,稍有不慎,戰火就會燒到我大宋。雖說交趾邊陲有陳堯資坐鎮,可陳堯谘目前並沒有經歷過什麽大陣仗,萬一交趾的戰事出現了什麽大變故,他不一定應付的過來。
大理毗鄰交趾。
將種世衡和朱能二人一起派遣去大理,一方面能征戰大理,一方面也能防止交趾的戰事出現意外。
交趾一旦出現了什麽大變故,朱能也能及時趕過去幫忙。”
呂夷簡三人聽到了這話,一臉遲疑。
寇季繼續笑道:“大理要真被打下來,那可就是滅國之功。”
呂夷簡三人先是一愣,隨後毫不猶豫的開口。
“他們二人一起去,確實妥當。”
寇季聞言,笑了笑,沒有再多言。
呂夷簡三人之所以如此痛快的讚成了朱能和種世衡一起去,就是因為寇季口中的‘滅國之功’四個字。
滅國之功,一個人背太過耀眼,兩個人分擔才合適。
更重要的是,寇季成為了武臣第一人以後,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經得到的顯著的提上。
若是再出現一個功勞大、身身份高的武臣,那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還能上升一層。
如今武臣已經跟文臣有了分庭抗爭的實力。
再出現一個功勞大、身份高的武臣的話,武臣就有了壓著文臣打的實力。
呂夷簡三人絕對不願意看到類似的事情發生。
寇季正是因為知道他們的心思,所以專挑他們難以拒絕的說。
趙禎再聽到了呂夷簡三人的話以後,並沒有急著表態,而是對寇季道:“四哥當真覺得,種世衡和朱能一起去合適?”
寇季笑著點點頭。
趙禎沉吟道:“那誰為主,誰為次呢?”
寇季拱手道:“一切由官家定奪。”
趙禎思量了一下,道:“那就種世衡為主,朱能為次。朕會加朱能一個招討使的職位,他也不至於被種世衡壓的抬不起頭。”
呂夷簡聞言,急忙道:“職權上會不會有衝突?”
不等趙禎開口,王曾率先開口道:“一個對外,一個對內,並不衝突。再說了,真要發生了矛盾,朱能也辯不過種世衡。
官家給朱能一個招討使的身份,只要是為了避免朱能被欺負的太慘。”
此話一出,垂拱殿內的所有人,一臉哭笑不得。
“那就這麽定了,找個吉日,讓他們出師!”
趙禎一錘定音。
寇季等人齊聲應允。
隨後,趙禎便命中書舍人草詔,吩咐陳琳將旨意送去種府和朱府。
此次征討大理,朝廷準備調遣十萬禁軍上陣。
川府等地的地方兵馬,配合著十萬禁軍作戰。
最先派遣往交趾的是天武軍。
天武軍若是打的順利,那朝廷就不會派遣第二支禁軍。
天武軍若是打的不順利,那麽隨後永興軍會跟著投入到戰場中。
倒不是朝廷吝嗇,為了節省兵力,不願意將兩支禁軍一起派遣出去。
而是種世衡、朱能、李昭亮三人在奏疏上共同認為,在對大理的戰事中,應該先用一支禁軍對戰,不夠再追加。
在他們看來,大宋的禁軍經過了重新整編以後,兵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現有的五萬禁軍兵馬,恐怕比以前十萬,甚至更多的禁軍兵馬還強。
再加上他們這些久經沙場的宿將指揮,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肯定比以前強橫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在奏疏中提到了火器。
他們都想在外出征戰的時候帶上火器。
火器如今正在鍛造,全面的配備,還需要一些時間。
兵馬熟悉火器,也需要一個過程。
樞密院就算給他們配備火器,也不可能配備太多。
必須要等到了兵馬熟悉了火器,會用火器作戰以後,才能全面的配備火器。
不然一口氣將火器配備上去,兵馬不熟悉用火器作戰,甚至如何合理的應用火器都不知道。
那火器就不是他們作戰用的利器,而是催命符。
寇季為此跟趙禎商量了一番,最終決定給天武軍配備一萬人的火器軍備。
同時從火器營內抽調了一千人,充入到了天武軍中擔任基礎的軍官職位,教導和指揮兵馬用火器。
大理,將會是他們的試煉場。
一些的細則都商定妥當了以後,朝野上下立馬快速的進入到了準備的狀態。
經過了九日的準備。
一應所需的全部準備妥當以後。
種世衡和朱能,率領著五萬一千兵馬,悄然的離開了汴京城。
在出兵的時候,趙禎聽從了寇季的建議,並沒有興師動眾的四處去宣揚。
寇季認為,戰前四處宣揚,容易讓百姓產生恐慌,也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還不如悄無聲息的出兵。
等到大捷入京的時候,再宣告給百姓。
百姓,只需要知道朝廷打勝仗了就行,其他的,沒必要讓百姓知道。
因為百姓知道了朝廷打了勝仗,會心生自豪感,會歡呼慶祝。
知道了朝廷打敗仗,只會產生恐慌。
知道朝廷悍然出兵,只會產生濃濃的擔憂。
無論是恐慌和擔憂,對朝廷和百姓都沒有益處,所以能避就避。
朱能和種世衡二人在離京的時候,寇季前去相送。
寇季原以為,朱能會因為被種世衡搶了主帥的位置,心生不滿。
可是見到了朱能以後,寇季才發現,朱能不僅沒有對此不滿,反而一臉燦爛的笑容。
汴京城外。
十裡亭內。
寇季瞧著笑呵呵的朱能,狐疑的道:“被人搶了主帥之位,你居然不生氣?”
朱能笑道:“沒什麽好生氣的。我的目的是去打大理,是不是主帥,其實我並不在意。再說了,治理地方那一類的東西,我也不擅長。
官家派遣我和種世衡一起,我打仗,種世衡治理地方,相得益彰。
所以我沒啥好生氣的。”
寇季一臉愕然。
朱能又笑呵呵的道:“此前跟種世衡爭奪主帥之位,主要是擔心朝廷只會派遣我們當中一人出去。如今舍得將我們兩個人一起放出去,那我們就沒什麽好爭的了。”
說到此處。
朱能看向了種世衡,嘿嘿笑道:“都是自家人,真要是打下了大理,你也不會少報了我那份功勞不是?”
種世衡撇撇嘴道:“少了誰的功勞,也不能少了你的。”
朱能聽到這話,笑容更燦爛。
種世衡跟著笑道:“現在最難受的應該是李昭亮才對。”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李昭亮覺得官家對他有意見,這幾日正上書跟官家理論呢。”
朱能和種世衡笑容一斂道:“官家會跟他理論?”
寇季坦言道:“李家三代忠良,官家多少得給他一點面子。再說了,李昭亮又不是什麽蠢人,他知道得罪了官家沒什麽好下場,所以頂多抱怨幾句,不會真的跟官家鬧掰。”
“官家在拿到了李昭亮的奏疏以後,什麽反應?”
種世衡好奇的問。
寇季笑道:“官家很欣慰……”
種世衡和朱能一臉愕然。
寇季解釋道:“以前,官家想要調遣個人出去征戰,人家都要給官家甩臉色。現在,每逢戰事,官家不需要去求人,就有人主動請戰,甚至還能為了請戰的事情跟他鬧別扭,他自然覺得欣慰。
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大宋每逢戰事,從上到下,一片畏戰之聲。
如今,我大宋上上下下不僅沒有畏戰之聲,反而因為不能出戰,而出聲抱怨。
足可見,我大宋的武臣都是能戰、敢戰、不畏戰。
官家怎麽可能不感覺到欣慰。”
種世衡和朱能齊齊點頭,表示讚同寇季的說法。
風氣,是一個很容易看出來的東西。
以前,朝廷在對待戰事的時候,風氣確實不好。
明明是一個泱泱大國,可在對待戰事的時候,比一些小邦小國還不如。
如今就不同了。
朝廷在對待戰事的時候,有了大國的氣度。
大國,本該就是欺負人的。
被人欺負,那還叫什麽大國。
大國,本該就是被人畏懼的。
不被人畏懼,那還叫什麽大國。
寇季在種世衡和朱能點頭過後,對二人道:“此次我前來送你們,還有一件事要交代給你們。”
種世衡和朱能聞言,一臉正色,靜等著寇季吩咐。
寇季沉聲道:“回頭官家會派遣一些鑄錢的工匠趕到川府,在川府和大理交界處,營造一個鑄幣作坊。你們在大理繳獲到的錢財,會經過了重鑄以後,流入到大宋。
你們帶著大理人挖的那些金銀銅礦,也會在鑄成了錢以後,流入大宋。
明面上,你們只需要將繳獲到的一些有用的金銀器,以及一些木料、玉石、珠寶等物,送到朝廷即可。”
種世衡和朱能一起皺起了眉頭。
打仗圖的是什麽?
圖的是地、錢、名聲。
地是沒辦法帶走的。
可是錢和名聲卻是可以移動的,二者還是相輔相成的。
打了勝仗以後,帶著敵人的錢財、敵人的腦袋,往汴京城那麽一送,百姓們看到了以後,肯定會稱讚你一聲。
可如今不讓他們將錢送回來,那他們如何揚名?
不讓他們將錢大搖大擺的送回來,又怎麽彰顯他們的功勞和苦勞?
寇季通過二人的反應,看出了二人的心思。
他繼續道:“你們放心,該是你們的功勞和獎賞,一分也不會少。之所以讓大理的錢財,秘密的流入到我大宋,主要是為了避免一些錢政上的問題。”
種世衡聞言若有所思,朱能則是一臉的疑惑。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舉一個例子,錢這個東西在稀少的時候,就十分值錢,一文錢,就能買一文錢的東西。可若是太多了,錢就變得不值錢。
錢若是不值錢了,買東西的力度就會大大下滑。
以前一文錢可以買一個饅頭,一旦錢不值錢了,很有可能三五文錢,才能買一個饅頭。”
朱能聽懂了一點點,低著頭在沉思。
種世衡緩緩開口道:“此事對我們似乎沒有影響……”
寇季沉聲道:“但對百姓有大影響。百姓們本來就窮,日子本就難過。一旦物價飛漲,他們的日子會變得更難過。
百姓們日子一旦過不下去了,是會造反的。”
種世衡緩緩點頭,“那倒也是……”
說到此處,種世衡沉吟道:“朝廷應該想個法子,讓百姓們都富起來。不然會出現大問題的。現在還可以藏一藏內流的外財,可一旦藏不住的時候,就會爆發出大衝突和大矛盾。”
寇季歎了一口氣道:“讓百姓們富起來,有點難啊。”
朝廷不可能給百姓們直接發錢,真要是直接發錢的話,錢會變得更不值錢。
所以朝廷只能通過引導,讓百姓們想方設法的去致富。
問題是,九成九的百姓都以種地為生。
而九成九的地,都在豪門大戶手裡。
朝廷想辦法將種地的收入變高,最終受益的也是那些大戶, 而非百姓。
唯有讓百姓真正擁有了土地,再提高種地的收入,才能讓百姓們富起來。
想要從豪門大戶手裡搶出土地,就必須推行相對於的政令。
問題是,負責推行政令的人,本身就是豪門大戶。
豪門大戶不可能大發善心,主動讓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一場大的爭鬥,在所難免。
想要在這場大的爭鬥中取勝,就必須的將所有的話語權牢牢的抓在手裡。
想要抓住所有的話語權,就必須對文製做出革新。
所以,文製革新勢在必行。
只是文製革新,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趙禎和寇季如今已經在為文製革新布局了,但在沒準備好之前,他們絕對不會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