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明末之偉大舵手》第五百零六章提督出征
  米府注定今夜無眠,米夫人牽著米柱之手,對他多加叮囑,張嫣則命人收拾行妝。
  米府人口不多,衛隊卻有三百多,提督出征,他們也要追隨,也是紛紛收拾行裝,與家人告別。
  米柱對楊如花道:“嶽父大人如果活著,一定會找到他,如果有什麽不測,我一定會手刃仇人,為他報仇。”
  楊如花突發奇想:“本宮的武功比你高,就隨你出征如何?”
  米柱道:“大明坐擁雄兵百萬,有的是熱血男兒,可不是孱弱趙宋,要楊家女將出兵救國的地步。”
  楊如花道:“秦總兵不是女人嗎?她照樣領兵作戰?”
  米柱道:“秦總兵初從軍之時,實屬為保家業無奈之舉,你大可以放心,我們會打退敵人的?這一次,又不是遠去,快馬一日可到,隨時可以回家,有什麽好擔心的?乖乖在家,照顧的兒子,讓我無後顧之憂,唉!這滿月酒,只怕是擺不了啦。”
  米夫人道:“維新既上戰場,就安心國事,不用為家裡的事操心,米奇的滿月酒,百歲酒時補上便是了,這次帶上小用,熱血男兒,自應為國戍邊!”
  一直在一邊眼巴巴等著的薛用,聽到了這句話,他連忙站出來,大聲道:“錦衣衛總旗薛用,向提督大人請戰!”
  米柱道:“調入本官衛隊,隨軍出征!”
  薛用大喜,胸膛一挺,大聲應是。
  天亮時分,飛鴿傳書信息至,秦民屏部被十幾萬蒙古兵圍攻,斬下上萬人頭,自身傷亡三千,師正秦民屏殉國,他們正向喜峰口撤退。
  這算是壞消息了,還是至今年為止,陣亡級別最高的將領,米柱馬上讓人將消息送往軍機處。
  米柱命令,李鐵暫掌東廠事,正在趕回來的曹隨,代掌錦衣衛事,直至許顯純歸來。
  天剛開始亮,馬祥麟前來報到,他知道暫時不用去兵部,繼續掌兵打仗,很是高興,不過聽聞舅父之事,當眾淚下,非常傷心。
  秦民屏的兒子秦拱明正在貴州擔任總兵一職。
  米柱道:“小馬!現在你馬上率領騎兵,馳援喜峰口。本官會致信熊尚書,為小秦請假,飛鴿傳書通知他,他八百裡加急,五日後可到。”
  馬祥麟含淚道:“一切但憑大人作主!”他一向視米柱為父執長輩,出了這等大事,自然是聽從米柱安排。
  米柱道:“去吧!”
  天蒙蒙亮,米柱參加了早朝,許多消息靈通的,己聽到一些風聲,大夥兒臉色凝重,議論紛紛,及至朝拜之後,米柱介紹了軍情和最新情況。
  聽聞昨夜大戰,總兵秦民屏戰死,頓時炸開了窩,不過未及大夥兒討論,皇帝己連下兩道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敕令澳州伯、提督東廠、錦衣衛官校辦事提督米柱赴薊鎮督辦軍務,薊鎮官兵軍將,悉聽其調,如有違抗,先斬後奏!”
  米柱道:“遵旨!”
  沒有貴州之戰,一廠衛提督節製一鎮軍務事,過於兒戲,但打贏了貴州平亂之戰,危難之時挺身出,功成之後拂衣去,出手雷霆萬鈞,施政春風化雨,即使有政見不同者,但對於米柱貴州之戰,讚不絕口,他有資格節製一鎮兵馬,抗擊蒙古軍。
  聖旨下:“敕令兵部左侍郎王在晉、皇家衛隊一鎮鎮正孔德興率軍馳援廣寧,節製各城軍務事。”
  米禮義和徐光啟率領主力出征,困在白城,自然要另遣兩大將,出鎮遼鎮,以應對蒙古人可能的襲擊和建奴的反撲。
  遼鎮薊鎮乃重地,自嘉靖二十九年開始,即設總督節之,現任總督王象乾,萬歷四十年任職,後轉兵部尚書,去年退休,複遙領薊遼總督銜,因為建奴崛起,改設遼東經略,二職多有重疊,後有軍事改製,皇帝希望撤消其職,改由東北軍區接其職能。
  兩道聖旨一下,大夥兒都知道,這內閣和軍機處,是把事包圓處理好,他們多說也是無益,還是商量怎麽善後為好。
  米柱領詣,馬上出發,這是緊急軍情,容不得半點拖延,自然是不會搞什麽製遣大將出征那一套,登壇拜將,祭拜天壇、太廟,然後誓師出征。
  米柱直奔城軍西山大營,馬祥麟己傳令至軍營,命令部隊,整裝待發,他本人己率五千輕騎,迅速出擊,先馳援喜峰口。
  米柱則率領四千中軍押陣,輜重部隊隨後,米柱點齊部隊,立即出發!
  “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天下精銳也!”隨行參預軍機的洪承壽讚歎不己,洪承壽掌國稅局,處處碰壁,處處吃灰,向官商集團收稅,把他折騰個半死,幸得米柱錦衣衛幫助,硬是在一些縣城收了稅,上交了幾十萬兩,勉強交差,洪某人看見米柱等沙場殺敵,建功立業,十分眼熱,這便毛遂自薦,前來參預軍機,隨軍出征。
  薊鎮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牽製九邊其他邊鎮及京營,起到防備叛亂的作用。同時,明統治者考慮到其余邊鎮一字拉長,戍守防線長達數千公裡,兵員分散,因此設置薊鎮以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京營起到相互照應的作用。
  薊鎮官兵員額,永樂時期初定為八萬五千人(包括薊州、永平、昌平、密雲),萬歷年間增長至十萬人以上,九邊中僅遼鎮、宣府、大同可與之相比。
  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令大將徐達攻取大都,把統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驅出長城。元順帝退出長城仍滯留於近塞地區,屯兵上都,仍稱元帝,史稱北元。
  此時其統治機構還完整存在,殘余兵力號稱百萬,企圖依靠這些力量整複故都。而剛剛建立的明政權對北元的存在深感為患,於是從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後八次派大將率重兵征伐漠北。燕王朱棣當了皇帝以後,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後五次親率大軍北征,並死在返回的路上。在明軍強大的武裝攻擊下,北元內部發生分裂,長期互相拚殺,幾代元主及擁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殺死,部眾離散,連帝號紀年都被遺忘了。
  經過長期的部落爭戰之後,蒙古形成瓦刺、韃靼兩大部落,瓦刺居西,稱西蒙古,韃靼居東,稱東蒙古.由於他們被驅回漠北之後仍然過著遊牧生活,許多生活必須品仰給於塞內,有的部落和大明保持著互市貿易,朝貢隸屬關系,有的則不滿足於這種關系,常常利用他們擅長騎射的優勢對內地侵擾。
  大明對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謂“以夷製夷”的政策,利用他們政治上的弱點促其內部分裂,支弱抑強。忽而抑製韃靼,安撫瓦刺,忽而又抑製瓦刺,安撫韃靼。蒙古人則以大明反覆無常為借口興師動武,因此,北方的邊患一直未除,大明的防戍重點一直在北邊。
  朱元璋在世時,便命大將軍徐達於山西、北平練兵,以北平為中心設防。按淮安候華雲龍的建議“自永平、薊州、密雲迤西二千余裡,關隘一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並於北平、遼東、大同設都司,繼在大寧設北平行都司及營州五屯衛,領東北地區二十五衛,在今內蒙南部、河北東北部長城以外設二十一衛,在今內蒙托克托附近築受降城及沿邊城堡,同時分封九子於邊塞直接控制沿邊衛所。
  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奪取皇位以後,更加重視北方的邊防建設,修複了若乾地段低矮簡陋的邊牆。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裡防線上設立九座軍鎮,分地守禦。
  首先設立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原太原總兵駐在偏關,三邊製府總兵駐在固原,也稱二鎮;相繼又設寧夏、甘肅、薊州, 合稱九鎮,又稱九邊。東北以遼東為中心,領外圍衛所扼守關東,中部以北京為中心,外設金寧、大寧、開平、萬全、宣府、保安、東勝等衛,以保護北京,西自山西、陝北、寧夏達甘肅,控制西北三大地段。九座重鎮,衛所棋布,城堡羅列,形成一條面向北方的防禦線。
  薊州鎮治所初在桃林口,後移獅子峪,再遷三屯營。其最大防戍范圍,東起山海關,向西經永平(盧龍)、遷安、遵化、薊州、平谷、順義、昌平等州縣境內的關口,到達居庸關南的鎮邊城.綿延二千華裡。
  重要關隘有:今秦皇島境內的山海關,撫寧縣境內的九門口、界嶺口,盧龍縣境內的桃林口、劉家口,遷安縣境內的冷口,遷西境內的青山口、董家口、喜峰口、潘家口、龍井關,遵化市境內的馬蘭關,薊縣境內的黃崖關,平谷縣境內的將軍關,密雲境內的牆子路、古北口,昌平縣境內的黃花鎮,延庚縣境內的八達嶺、居庸關等等,地域十分寬廣。
  薊鎮之重,上下共識。官兵員額,馬匹數量皆居九鎮之首。薊鎮舊設總兵官一人,協守副總兵三人,參將十二人,遊擊將軍六人,遊擊十人,守備、坐營官各八人,中軍官一人,提調二十六人,此外,山東、河南二鎮還配備領薊鎮都司四人,定期率本地士卒到薊鎮戍邊。
  薊鎮三位副總兵聽聞米柱以欽差大臣身份提調薊鎮軍務,忙叫上一乾大將營官,出十裡相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