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奮鬥在平行時空》第三十三章 晉商跌倒,崇禎吃飽
  只見數十位文武百官突然高喊著從乾清宮裡飛了出去,一路飛上了天,又從天上落了下來,當場摔成了肉醬。

  做完了這一切,周寰又當眾消失不見了。

  至於文武百官怎麽看待這件事,以及怎麽看待他這個新鮮出爐的“在世仙人”,周寰其實一點都不在乎。

  能紅口白牙的為八大家晉商辯護,還堅持說這是冤枉,這樣的大臣還留著作甚?

  早早鏟除掉才是正經!

  接下來就是崇禎帝發揮的時間了,他先是大聲斥責閹黨誤國,但很快就話鋒一轉,把東林黨、浙黨、楚黨、齊黨等黨派都貶入其中,讓這些黨派成為和閹黨相差無幾的一路貨色。

  有周寰撐腰,再加上這些天熟讀史書,對所謂的黨派之爭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崇禎帝如今對朝廷上的黨徒們再無半點留念和容忍,雖然不至於一口氣把滿朝文武全都殺光,卻也不會再讓這些人來左右他的思想。

  在前人“上天走一遭”的殘酷事實面前,文武大臣們在驚懼悚然的同時,突然意識到一件事——這大明從今往後,似乎不是由他們說了算了?

  事實證明,他們的猜想一點沒錯。

  十多日後,從江南那邊傳來了消息,就在數十位朝臣“上天走一遭”的同一天,江南也有近千位讀書人被錦衣衛緹騎從家中帶走,很快又被送了回來。

  不過這近千讀書人在走時是完好無損的,可回來時就只剩下一灘肉泥了。

  當天有無數人親眼目睹了這些讀書人“上天走一遭”的場景,也讓民間篤信,這些讀書人定是不敬神佛,以至於遭了天譴。

  如果所說是崇禎帝親自下令動的手,整個大明肯定是群情激憤的,不敢說天下共討之,起碼也是讀書人離心離德的結果。

  但周寰動手就是另一回事了,在明末這個特殊的時代,崇信鬼神的人,遠遠要比“掌握話語權”的讀書人更多。

  沒有哪個讀書人乾對此公然表達不滿,屆時無需周寰和錦衣衛出手,市井街坊或村野鄉間有的是人教他們做人。

  前後不過二十多天,晉商八大家被抄家滅族所帶來負面影響,就已經消散一空了。

  一百多年後,有所謂的“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說,而今時今日,也有“晉商跌倒,崇禎吃飽”。

  晉商八大家的家底之豐厚,遠遠不是後金所能比擬的,不說抄家查出來的財物價值幾何,單說糧食,就有多達數百萬石之巨。

  得知這一消息,周寰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也在感慨袁崇煥的狗屎運。

  一下子就入帳數百萬石糧食,別的不說,至少今年移民到遼東的人口是不缺吃了。

  說到底,雖然初步定下的是移民過去五百萬人,但也不是一次性移過去,而是分批次,至少要移民三到五年。

  如此一來,周寰的壓力可就小多了。

  最關鍵的是,從八大晉商家中查抄出來的財物和糧食,特別是武器甲胄,無一不在證明這些無良商人都是死有余辜,也讓崇禎帝聯合周寰對大明官商勢力的打壓有了一個完美的理由。

  不但朝臣們不再就這件事上奏,民間掌握話語權的讀書人也老實了許多。

  一時間,大明上下竟頗有幾分清明盛世的味道。

  當然,周寰也知道,這都是錯覺,這些讀書人只是暫時咽了這口氣,一旦還有針對他們這個群體的動作,他們依然會爆發出來。

  周寰在心裡給這些讀書人記了筆帳,

有一個算一個,今後肯定沒這些人好果子吃。  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有好消息傳來。

  首先是盧劍星等人,在握有詳實情報的基礎上,日後的李闖等起義軍領袖一一被鏟除,哪怕他們現在看來很冤枉——畢竟還什麽事都沒做,但為了以防萬一,周寰還是硬著心腸目送他們的離世。

  後世有名有姓的造反者,幾乎無一例在的栽在了這次錦衣衛的行動中,僅有極少數尚未出生者躲過一劫。

  在這些心腹大患被去除後,遼東那邊的袁崇煥也基本鞏固了曾經後金佔領的底盤,並未大規模的移民做好了準備。

  中原這邊,孫傳庭和盧象升齊齊發力,開始在歷史上的明年便會爆發天災的地區進行大力宣傳——主要針對陝西這邊,只為了能讓這些地區的人明白一件事:來了天災不用怕,朝廷已經在遼東準備好地方讓大家夥去住。

  現階段還不能強行移民,畢竟天災尚未真正到來, 又是寒冬臘月的天氣,這個時候讓幾十乃至上百萬大明百姓去遼東吹寒風?怕是要生生逼的大家夥造反才行。

  周寰倒也不慌,無非是早做準備早打算的事,二十多萬韃子還在沒日沒夜的挖煤,這都是為日後的災民準備的,遼東那邊又是地廣人稀,只要準備妥當,容納幾百萬人還真不算什麽。

  更何況周寰盯上的可不止遼東一地,還有大明東南和西南的幾處地方。

  總的來說就一條,那就是盡可能的把受災地區的人轉移出來,讓他們去別處定居生活。

  川省這邊,針對不安分的土司各部,備足了糧草和兵器的秦良玉也在調兵遣將,爭取在未來五年內,徹底解決所有不服王化、不服管教之徒。

  周寰對這位老將軍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她能以個人威望徹底壓製住川省境內的所有土人。

  朝廷之上,還有兵部尚書兼首輔大臣孫承宗和秦良玉等人遙相呼應,務必做到讓他們省去後顧之憂。

  實際上,除了遷移即將出現的災民,明廷還提出了以工代賑的計劃,在即將出現災情的地區大力開展各種工程項目,主要以抗旱和抗澇為主。

  鑒於未來將會出現的北旱南澇現象,大明將會出現一支人數達百萬以上的龐大隊伍,只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損失。

  孫傳庭和盧象升,便是未來中原地區的兩大“救災總指揮”,屆時二人將一南一北,對明朝境內的災情進行統籌處理。

  在可以提前預知災情的情況下,二人身上的負擔雖然依舊很沉重,卻已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