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詩劍訣》第四百零三章 水到渠成
  歷朝歷代的歷史證明了一個道理:識時務者為俊傑。
  時代發展需要什麽,具備了這個發展所需要的才能,方會脫穎而出,抓住施展才能的機會,方能成就自己的聖賢事業。本朝一百多年來,社會精英基本上都要進士出身,不通過進士這個門檻,即便有一肚子學問,也只能漚爛在肚子裡。
  要學習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對照國家當前的形勢,射和禦的需要最為緊迫。
  從韃靼草原遊歷歸來,王守仁一直比較關注邊境局勢,幾年來,韃靼草原,號稱大可汗的小王子,糾集火篩等各部落,從東到西,對大明邊境進行無數次的遊擊性侵擾。
  朝廷《邸報》邊境動態欄目上除了邊患,就是捷報。如果動腦子想一下,就會猜到這種所謂捷報的含金量。既然邊軍連戰連捷,敵寇怎麽會屢敗屢戰?敵寇大事搶掠,滿載而歸,那就是得勝而歸。邊軍不過是以敵人逃跑為勝利罷了。
  韃靼人戰術是遊擊性質,韃靼人生活是遊牧性質,他們沒有固定的老巢。這幾年來,明軍只有一次號稱大勝的進攻性戰鬥,但那不過是圍殲了小王子的一個留守窩點,殲滅了四百多韃靼兵。朝廷為了表彰這久違且難得的勝利,指揮官加官晉爵,但小王子有生力量沒有絲毫損傷,不久,他們便對大明邊境進行了報復性的燒殺。
  王守仁從倉廩實知禮節這一層考慮,知道野蠻部落雖然野蠻,但是他們的侵邊戰爭與大明朝廷屢屢拒絕他們的貿易要求,甚至封鎖日用品的出口有關。
  不過,這不是遭受侵略的借口。
  恩準貿易是大明的仁義,拒絕貿易是大明的權利。作為大明,即便我們是禮儀之邦,武備要常備,軍弱遭敵凌。有實力做後盾的禮儀,是自信的禮儀;沒有實力的禮儀,是自欺欺人的禮儀和虛張聲勢的禮儀。
  王守仁常聽人說起,皇帝他老人家常常操心的事:一是人禍,人禍就是邊患;二是天災,天災有河患、旱災和地震。
  王守仁要為皇帝他老人家解憂,要赴國難,就要學好六藝中的射和禦。
  射和禦是武備學問。武備學問,有形的騎馬射箭是一種技術學問,無形的用兵布陣是一種智慧學問,都是生存學問,以智慧操縱武力,以智慧製止暴力,武備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威懾和防備戰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武備是自強不息。
  國子監的射圃操場不專業,兵部下屬的武學有專業的射擊場,有軍事課程。武學的教材除了“四書五經”,還有《武經七書》《百將傳》,訓練課程有騎射、劍弩、火攻和戰陣等。
  國子監有王守仁的同學倪宗正和張仲春,三位舉人經常到北京武學蹭課。
  王守仁聽了兩次武學課,就失去了聽課的興趣。來武學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到演武場騎馬射箭,二是為了二十五卷本的《武經七書》。孫斌很幫忙,武學尊經閣對王守仁全方位開放。
  王守仁和倪宗正、張仲春,與所能接觸到的所有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討論、切磋、爭論、交流、試驗,一起布陣,一起破陣!
  王守仁有一個疑惑,《論語》教他“仁”,《大學》教他“正心”,《中庸》教他“誠”,《孟子》教他“義”,婁一齋教他“敬”,《武經七書》中說到戰爭戰術,處處離不了一個計謀,這和《道德經》所說的也很一致。
  《道德經》說治國用“正”,具體說就是一個“仁”字;用兵以“奇”,具體說就是一個“詭”字,那就是“詭計”。
  作為一個誠實的人,要運用這些陰謀詭計,而且做到笑裡藏刀,臉不紅心不跳,王守仁自認為,還需慢慢磨煉。
  王守仁滿心在研學《武經七書》,琢磨綏靖邊境的對策。
  為了邊境安定,剿撫韃虜,王守仁探索是否可以胡蘿卜與大棒,大棒就是嚴整武備,胡蘿卜就是輸出文明,在野蠻人中傳播文明,傳播中華文化,比如辦一個草原儒學院之類的機構,用仁義禮智信來對野蠻人進行洗腦。
  有沒有這個先例呢?應該有!
  韃靼的先輩們曾經竊據神州大地,但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並沒有滅絕,這就說明前朝這個殘暴政權並沒有能滅絕中華文化。
  不管是學做聖賢,還是為了應對科舉考試,王守仁都要做一門功課,就是把中華文化從古到今,擰成一條繩,從前到後把它捋順理清。
  自伏羲到周文王、周公,到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一直到宋代的二程、朱熹,再到大明,這中間的元代不能斷代,王守仁搜索資料,元代有大儒,一是中原的許衡,二是江西的吳澄。
  許衡曾經當過元代的國子監大學校長,專門教授韃靼子弟“四書五經”。查到這個資料,給王守仁開辦草原儒學院的想法澆了一盆冷水,卻對他的進士考試大有幫助。
  這年年十月,王守仁、倪宗正和張仲春三人為當年新舉人謝迪舉辦接風宴。謝迪為了參加明年的會試,提前來京投奔哥哥內閣大學士謝遷。
  謝迪的到來提醒王守仁,該全力投入明春的考試準備了。
  備考之前,王守仁想把這段時間以來創作的詩賦做一個總結,抄寫謄錄,裝訂成詩集,名《學兵一得》。詩以言志,高興時可以歡歌,憂傷時可以悲吟,把心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融化為一個個漢字,錘煉成一句句精美的詩句,傾訴成一首首蘊涵七情六欲的詩歌,煩惱喜悅一一傾吐乾淨,落得個肚腸乾淨、心胸平靜。
  王守仁發現,這幾年,寫詩作賦成了自己身心安靜的一劑良方!
  宣德六年(1431年)的會試主考官,由皇上在考前十天親自選定,一是內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李東陽,一是禮部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程敏政。
  確定人選後,封閉出題。程敏政學問好,考題由他擬定。
  《道德經》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程敏政出題本著軍事家的原則,以奇、偏、怪為指導思想。
  王守仁喜歡軍事,這幾年研究兵法。軍事智慧要靠綜合各種複雜的、微不足道的信息,歸納、分析以得出一個最簡單的結論。
  今年的考題沒有難住他。軍事需用智慧,不需要耍聰明,他已經二十八歲了,不會像三年前那樣,為了顯擺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幹畫蛇添足的事了。
  會試,王守仁被錄取為第二名。
  歷經三次會試,終於水到渠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