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詩劍訣》第三百八十二章 途遇
  此人三十左右,一身秀才打扮,正是南昌府學的生員,叫辛一敬。
  此人雖是府學生,卻常年在家鄉廣信府,追隨著學界名宿婁諒老先生。
  這樣的老學生,科舉知識功底扎實,府學學官們指望他們考功名,既為學校爭光,又為學官爭面子。
  實在因朝廷予各個學府下達有培養輸送人才的指標,學官每九年任滿一考評,府學每九年九個中舉任務,完不成任務,輕者罰俸,重者走人。
  所以對此等學生只要求成績,不強調紀律。因此,王守仁在南昌府學旁聽過一段時間的課,兩人同學卻未曾謀面,未謀面也是同學,何況秀才不親書本親。
  “學兄旅途勞頓,不畏顛簸,手不釋卷,好學精神,令人佩服!”辛一敬拱手。
  “辛學兄過獎了!”王守仁站直身子,回敬一抱拳。
  “王學兄既然與南昌府學有緣,我們就是同學,不必客氣。同為聖人門徒,恕不才直言,剛才王學兄這一抱拳,可不是聖人的禮儀。”辛一敬一臉醇和之氣,不會客套,不會巧言令色,跟著婁諒老先生,學得率性而為,以直拙為學問,以“居敬”為功夫,這個“敬”是心態,不是世俗的禮貌,他的“居敬”重在內心,很多時候會表現得與世俗格格不入。
  王守仁一向高傲,剛見面就被指責,不免臉上發燒起來,紅著臉看一眼辛一敬,發現他一臉醇和與自己父親王九有些像,純淨得沒有一絲惡意,於是誠懇地請教道:“讓辛學兄見笑了。請學兄指教!”
  王守仁又習慣性地抱了一下拳,馬上意識到被指為不是聖人禮儀,隻好半道改為上身前傾,鞠躬致意。
  “王學兄不必客氣。您剛才的一掌包一拳,是武林禮儀。在學堂有聖人掛像,如果您仔細觀察的話,聖人的抱拳不是一掌包一拳,而是半掌包半拳,左手四指在外,兩大拇指左下右上,被包在右手掌心,左手大拇指尖掐於右手小指節與手掌根,右手大拇指掐於右手無名指掌根處,這樣,兩個大拇指和兩個食指圍成一個太極圖,這既是聖人禮儀,又是手印,對人是禮敬,自處時是居敬。聖人手印,聖人心法,在此一舉。”辛一敬一絲不苟地向王守仁邊做示范,邊講解。
  王守仁比著葫蘆畫著瓢,看看辛一敬手上的太極圖,端詳著自己手上的太極圖,覺得又新奇,又神聖……
  人常說,好寶貝不外露,貓教老虎留一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想到此處他心裡不由得激動起來,感激地道:“辛先生為何毫不保守?聽說有人求法,高人門前跪上三天三夜,也一無所獲。”
  “王學兄,天地之道是公道,不是哪一家哪一人的;學道之法是祖宗傳下來的,有緣有德者得之……”
  辛一敬嘴裡說著這話,心裡咯噔一下:奇怪!怎麽回事?老先生這個聖學手印從不輕易傳人,自己跟了他十幾年,登堂入室後,才得嫡傳心法手印,今天素昧平生,怎麽會輕易說給他?好像是不由自主似的,奇了怪了。
  於是他不由得多打量幾下王守仁。
  王守仁聽到說是祖宗傳下來的,心裡琢磨,以前聽自己父親曾言道,學問有自悟,自悟需要自己辛苦摸索門徑,好處是自得學問不退轉,壞處是不可避免走彎路;有師承,師父傳承是捷徑,壞處是明師難遇,庸師以盲帶盲,邪師把人帶到溝裡頭。
  於是他對辛一敬的師承關系熱心起來,好學之人盼明師,王守仁也不例外,“敢問辛先生,師承哪家?”
  “王學兄不必客氣。在下廣信人,敝鄉雖非名都大邑,卻有一位德高望尊的學界名宿,學冠江右。”辛一敬提起恩師,語氣中眼神裡充滿著崇敬。
  “辛先生說的可是江右大儒婁一齋先生?”
  “王學兄也曾耳聞?”辛一敬並不吃驚,江西學人,甚至來過江西的學人,都應該知道婁一齋先生。
  婁諒,字克貞,號一齋。
  事實上,王守仁確實知道婁一齋先生。
  南昌府學裡,同學們雖然一門心思地擠到了科舉的獨木橋上,獨木橋外的聖人學問誰高誰低,還是一清二楚的。府學裡追求身外富貴的秀才多一些,婁一齋家的學莊裡,求自身智慧的學人多一些。
  王守仁也不是沒有廣信一遊的打算,只是大家都說老先生脾氣古怪,今天趁此機會,正好求證一下,“辛先生,人說, 婁老先生自命清高,堂堂廣信府尊登門求教,竟然拒之門外,此事可是真的?”
  “王學兄此話差矣,何來自命清高?學高心自清!德重身自尊!老先生不事權貴,不見俗流,此話不假。誠心求學者,哪怕是草野農夫,也一概以禮相見。”
  “原來如此。”王守仁曾求托嶽父,請他寫一封介紹信,但是江西官場的官老爺都有自知之明,沒人願意去碰婁一齋先生的釘子。今天想不到機會來了,“敢問辛先生,婁老先生學問高在何處?根在何處?”
  “聖人之學,一脈相承,近承大儒吳康齋,遠接二程。婁先生少年豪俠,不拘小節,經康齋先生點化,豪情內斂,注重細節,雖日常灑掃,也親力親為。”
  王守仁聽到這裡,覺得少年婁先生與自己一樣,可將其引為自己同類,自己可不就是天天忙著操心天下卻懶得洗襪子的家夥,好在娘子願意為他洗襪子。
  也是人以群分的緣故,他的心裡更向往去老先生處磕頭請教了,於是更加注意聽辛一敬的講述。
  只聽辛一敬道:“先生主修《禮記》,精研《易經》。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先生曾於三十二歲中舉,之後深藏小樓,苦讀十年後,四十二歲去北京趕考,竟然半途而返,行至杭州就打道回府。同行的舉子們驚問緣故,先生言道:‘這一趟落第事小,恐生巨禍。’果不其然,這一年的禮部會試,考場一場大火,九十多位舉子葬身火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