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2章造木筏
朱文上輩子其實並沒有造木筏的經驗,不過他曾經在一個綜藝節目裡看過別人造竹筏。
想來竹筏和木筏的區別不會太大,而且他好歹是正經的本科畢業生,多少了解點物理知識,至少他知道木筏的原理是什麽。
無非是利用木頭和水的浮力罷了,把一堆的木頭綁在一起,只要它們產生的浮力比一個人的體重大,那麽這個人就可以完全的浮在水面上。
而穿越了一年多的朱文好歹知道了一個前世不知道的秘密。
那就是曬乾的木頭比濕木頭的浮力要大。
當然了,也不是啥木頭都能用來做木筏的,所以在晾乾木頭之前,朱文還做了一個實驗,他收集了附近能找到的四種樹。
這四種書朱文一種都叫不出來名字,所以他給這些樹都起了新的名字。其中有一種樹就是做弓箭常用的,朱文管它叫做弓木,一種樹的樹皮可以用來搓麻繩,所以朱文給它起名叫做麻樹。
剩下兩種沒有名字的樹裡面,有一種樹的木質很輕,放在水裡試了之後,浮力也是最大的。而且這種樹生長的非常的快,所以朱文給他起名字叫做“浮木”。
於是朱文就決定用這種木頭來製造木筏。
不過他不用費力氣再去砍樹了,因為之前奴隸們砍了很多的這種樹,準備晾幹了燒木炭的,朱文直接的拿來用就行了。
木頭最難晾乾的是木頭心,但是一旦晾幹了之後,就算放在水裡泡很久也不容易濕。
朱文也沒有選用特別粗的木料,基本上都是他手臂粗細的,經過他實驗,發現這個粗細的木料浮力最好。
做木筏的時候,朱文先是把一排的木頭在地上平鋪好,然後把每一個都修成一樣的長度。
長度一樣除了美觀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這純粹是朱文的強迫症犯了,不一樣長他心裡面不舒服。
接著他就在這一排木頭上橫著放了兩根木頭,分別在離頭尾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
然後按照這兩根木頭的形狀,在地上的一排排圓木上面修出了一個個的凹槽,做成比較契合這兩根圓木形狀的樣子,這樣方便等一會把它們僅僅的綁在一起。
綁木頭就沒啥可說的了,無非是一上一下交錯著綁,這樣比較牢固,即使收到了很大的力量衝擊也不會散架。這種綁繩子的方式即使是在朱文穿越之前,這裡的原始人們也都掌握了。
擔心繩子的強度可能不夠,所以在正面的兩根固定用的原木綁好了之後,他又把木筏翻了個面,在反面也同樣的綁上兩根固定用的木頭。
一般這樣來說,一個木筏就算做好了,支撐幾個人的重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朱文做這種木筏是準備在上面運貨的,所以他在木筏的反面又綁上了一排的木頭。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上下兩排的木筏,浮力大大的增加,朱文叫了十個奴隸站上去,沒人還抱著一塊大石頭,就算這樣木筏也沒有沉下去,所有人的腳面都沒有接觸水。
木筏造好了之後,朱文又用了小一點的木片做了幾個槳,這樣可以在水裡面靠槳的力量滑行前進。
接著朱文叫了幾個奴隸,使勁的把這個做好的木筏翻個個過來,讓比較平整的那一面朝上可以站人,然後就讓奴隸們把木筏抬起來,小心的放進了水裡。
接著朱文就帶著幾個原始人,在河上面慢慢的滑行前進,這種原始的槳居然還挺好操控的,
朱文自己在水裡面撲騰兩下子就很快的學會了。 只要在木筏的兩邊同時的用槳滑行,木筏就能緩緩的前進。
目前來說這種木筏必須要至少兩個人同時劃槳才能前進,如果想要添加人數的話,也必須兩個兩個的添加,這樣才能保持木筏前進的平衡。
其實這種簡易的木筏最好是使用撐杆或者篙來前進的,但是“汝河”在這個水段太深了,用篙的話不容易觸底。
所幸的是水流也不湍急,及時是在逆流的情況下,前進的速度也並不慢。
在朱文的教導下,大毛和二毛很快的就學會了劃槳的方式,不一會就可以在朱文的指揮下,在河中間繞著一個個圈子。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在河裡遊蕩~”
朱文小的時候,家鄉附近有一段黃河的故道,天長日久的成了一塊小小的湖泊,小時候媽媽就經常的帶著他去上面劃船。
所以劃船對朱文來說,已經成為了旅遊或者放假的代名詞,每次的接觸水,都讓他幸福的不得了。
朱文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事情,熱情更加的高漲,他在木筏上左扭右扭的玩了一會,突然看到了水裡面有什麽東西閃過。
他趴在木筏上仔細的一看,原來是幾條魚從木筏地下遊了過去。
魚!
朱文忽然間想到了什麽,他趕緊指揮著大毛和二毛往岸邊劃去。
到了岸邊以後,他才發現這個木筏沒有辦法固定在岸邊。
不過這也不是什麽大的問題,他臨時的綁了一根粗繩子在木筏上,然後安排兩個奴隸現在河邊,使勁的拉著木筏,不讓它順水飄走了。
木筏挺穩了以後,朱文趕緊跑進了陶村,他找到了幾個正在編繩子的女人。
“你們幾個,帶著最大的漁網,跟我走。”
他帶著5個原始女人又回到了木筏邊,示意這幾個女人跟著他一起上木筏。
朱文在捕魚的事情上有些後知後覺,他也從來沒有指揮或者參與過捕魚的行動,都是這樣原始人們自己琢磨的。
他們對於捕魚也沒有什麽開創性的想法,朱文給了她們漁網。於是她們就站在河邊上用網撈魚。
岸邊不適合鋪網,所以這種捕魚的效率一直都不高,只能作為食物的一種補充方式,不能當做主要途徑。
但是現在,有了木筏之後,可以直接在河中間下網,捕魚的效率會大幅度提高。
朱文預感漁網很快就會發現成為食物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