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眼前這座函關有著王朝數的著的大糧倉,蕭冉也不想讓那些戰俘白吃糧食。
要想吃飯,就要付出勞動,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況且,有力氣打仗,難道就沒有力氣蓋房子嗎?
而且,蕭冉決定但凡以後抓獲戰俘,就讓他們去修城蓋房。那些百姓的房屋是因為戰亂才毀的,自然要由引起戰禍的人來負責修理。
這就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帶頭造反的出錢出命,跟著的小弟出工出力,很公道。
蕭冉之所以繞遠路攻擊函關,還有一個原因是這裡有王朝北部最大的四座糧倉之一——秋倉。
金鑾王朝北部有王朝四座最大的糧倉,分別坐落在永安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它們距離永安城大約都在一百裡路的樣子,是永安城中所有人和王朝數十萬將士賴以生存的所在。
現在,位於永安城北面的那座冬倉已經落在了南詔王手中。而東面的春倉,南面的夏倉,都也因為戰事阻斷了糧道。
就在數日前,函關還在王朝守軍的手中時,秋倉的糧食還能運往永安和城外那些勤王之師。現在,秋倉的糧食已經數日沒有啟運,對於隔幾日就需要將糧草源源不斷的運往永安城,方可以支撐戰事的十幾萬王朝將士來說,已是到了糧草不繼的地步。
蕭冉問過那些被關起來的把守糧倉的士卒後得知,原先王朝士卒來此運糧,每運三次,就會有兩次會被南詔軍劫取或者是燒毀,大約只有一次會順利運到永安城附近。
兩軍對陣,互相破壞對方的後勤補給很正常,這南詔軍依仗數千騎軍便可以突襲運糧隊伍,這對那些勤王之師來說可不是什麽好事。
先前斥候回報,說永安城中百姓早已經開始吃土,還有的竟然易子而食,好好一座皇城裡,已經沒人敢單獨上街了。因為一旦遇到其他猛人,這人就是別人的盤中餐了。
想到這裡,蕭冉覺得此時最為重要的是,將一批糧食運到永安。先前那三次中的一次,隻可以勉強讓那些王朝將士活著,這城中百姓卻是一粒糧食也得不到的。
可想要運糧就要想辦法對付數千騎著那些宛地良馬的南詔騎兵。蕭冉所部雖然都已是騎軍,可畢竟大部分是由原先並州軍的步卒組成的,這戰力與那些早已身經百戰,且早已訓練多時的南詔騎軍比肯定要差許多。
不過,若是論步戰能力,蕭冉覺得不管是南詔軍,還是王朝其它軍隊,能勝過並州軍的不多。
蕭冉決定運糧,向永安城大量運糧。
運三次糧草,南詔軍便會打劫兩次,所以蕭冉覺得這第一次運送糧草肯定能碰到南詔軍的騎軍。
想到就要與那些被自己賣出去的戰馬相遇了,蕭冉竟覺得自己心裡有些喜悅。沒有那些戰馬,自己帶著那些被擄之人無論如何也回不到中原王朝。雖說這些戰馬現在屬於南詔軍,可蕭冉覺得這些戰馬一直就在自己心裡,只是被別人牽去用了,早晚都會還回來。
現在,就該是把它們還回來的時候了。想畢,蕭冉接連下達命令,全軍頓時動了起來。
兩天后,一支浩浩蕩蕩的運糧大軍在蕭冉的帶領下出發了。
函關百姓在這兩天真正感受到了什麽叫做大軍過處,秋毫不犯。雖然先前有狄兵打劫,可幸虧石校尉發現的早,及時製止住了他們,再加上後來狄兵去賠錢,也取得了百姓的諒解。
不諒解不行啊,那些狄兵把錢往門口一放,然後便跪在地上不起來,嘴裡還咕咕囔囔的說著什麽,那樣子要多瘮人便有多瘮人。生性憨厚的王朝百姓哪裡見過這個,隻好收了錢,嘴裡還說著心裡不安的話。
如此一來,蕭冉的大軍便在函關百姓心裡變得不一樣了。從來只見過百姓給士卒下跪,沒想到這蕭爵爺治軍如此嚴厲,竟然讓北狄兵給王朝百姓下跪,這可是開天辟地第一回啊!
於是,那些百姓四處奔走相告,沒多久,這城裡的百姓便都知道了這支仁義之師。今日又見到蕭冉帶兵東去,隊伍中旌旗獵獵,騎軍威武霸氣,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在他們心裡這支軍隊又有了威武之師的說法。
這金鑾王朝有救了,皇上有救了
百姓彈冠相慶,函關城裡有了久違的喜氣。沒人願意生活在亂世裡,好好過日子不好嗎?白日勞作,夜間歇息,一日三餐,有飯有菜,這便是人間好日子。
看著並州軍滾滾東去,函關百姓立於道路兩旁都是悄然無聲。這些士卒都是從離此很遠的並州來的,聽說那個蕭爵爺還是大將軍之後,這帶兵東去說是要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
想想這並州軍士卒在這城裡這兩天的做派,再想想這個蕭爵爺帶兵打仗的說法,這些函關百姓覺得這一切都不尋常,不尋常到了這天好像也要變了。
就在這時,他們突然聽到從圍觀的人群中喊出一句話,“娘親,莫要攔著我,我要隨著蕭爵爺去救人。”
眾人趕緊踮腳向那邊看去,只見一個十七八歲模樣的少年正掙脫一位婦人的拉扯,懷裡抱著一個包裹向隊列那邊跑去
“哦,原來是三娘子家的秋生,原先在永安的官學讀書,前些日子回來探親,永安被圍了之後便回不去了。”一個認識那少年的老者說道。
“看這樣子,這秋生是要從軍啊!這好好的官學不去,怎麽卻要做這士卒?”一個中年人說道。
老者帶著鄙視的眼光看了那中年人一眼,滿懷怨氣的說道:“南詔王興兵造反,這官學學堂上哪裡還有書桌?你沒聽說嗎,永安城中能吃的都吃了,能燒的都燒了,這接下來恐怕就要吃人了。”
“老丈,我是那意思嗎?再說,你怎曉得那城裡沒有吃人?我聽說”就在中年人正要說下去的時候,突然被一陣帶著哭腔的聲音打斷了。
“孩子,不是我攔著你不讓你跟隨蕭爵爺去打仗,可你走之前總要在你爹的牌位前說一聲吧?”那個被人稱為三娘子的婦人看到拉不住自己的兒子,便哭泣著說道。
“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