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軍佔據了迪茲富勒城之後,楊洪義並沒有大舉興兵前往巴士拉城。
他首先將城中那些投靠過奧斯曼帝國的原有權貴,都集中起來,並且將這些人的財產沒收,讓這些人去做苦力修複城牆。
而在奧斯曼人佔領期間,曾經失勢的那些人,都被楊洪義提拔了起來,成為大明官吏的輔助力量。
當高行道送武清伯一行人上了大明的船隻回轉之後,楊洪義便將迪茲富鞭城的管理權,又重新交到了他的手中。
在徹底的穩固了迪茲富勒之後,楊洪義才領著四萬五千明軍,奔赴數百裡外的巴士拉城。
沙巴克退回巴士拉之後,他手中的兵力也不過還有九萬余人。在與明軍迪茲富勒一戰之後,損失了將近一萬余人,這讓沙巴克很是心痛。
巴士拉城就在底格裡斯河的岸邊,距離入海口不過兩百裡左右。
這裡水草豐美,處於底格裡斯河的衝擊平原之上,地勢平坦適合農業。因此,巴士拉這裡的農業也非常發達,百姓生活相對富足。
沙巴克所帶領的奧斯曼軍隊,一點也沒有離開巴士拉的意思。即使知道面對四萬多人的明軍,也很難戰勝的情況下,他也不會輕易的讓出巴士拉。
而且要讓出巴士拉城,那麽巴格達呢,讓不讓?如果都讓給明軍,那麽蘇萊大帝所說的,讓他佔來的這點先機,也都丟失殆盡了。
為了對付明軍,沙巴克這十幾天以來不斷的摸索所新辦法。對於明軍的火炮,沙克巴覺得只有派馬木留克騎兵接近,才能靠著他們強大的殺傷力對付那些炮兵。可是明軍的騎兵卻又成了馬木留克騎兵的克星,這讓他感覺有點棘手。
不過,一想到巴士拉城外廣闊的平原地形,沙巴克便有了主意。
楊洪義也並沒有給沙巴克多少準備時間,只在迪茲富勒停留了十幾天,將城中的事情安排好,便提兵前往巴士拉城。
沙巴克聽到明軍果然打算進攻巴士拉城,便帶著自己所有的奧斯曼軍隊迎戰。
上一次與明軍交戰,是在山口的狹窄地區,沙巴克認為是地形限制了奧斯曼軍隊優勢兵力的展開,這才讓明軍佔了便宜。如今巴士拉城外數百裡方圓的地面上,都是一片平坦,明軍再想借助狹窄地形佔便宜,那就不可能了。
相距巴士拉還有二十裡的位置,兩軍再一次面對面的對峙起來。
楊洪義並沒有輕易的下令開火,因為他看到奧斯曼軍隊並沒有結成厚實的方陣,而是列成了長長的橫列。
將軍隊列成長長的橫列隊形,這就是沙巴克想出來的辦法,九萬余人總共就列成了四排人馬。他之所以如此來做的好處,就是陣形變的單薄,使得明軍的火炮無法發揮最大威力。
而且這樣能拉長奧斯曼軍隊的正面,使得明軍不能兼顧。而奧斯曼軍隊的兩翼,更可以遠遠的包抄上來,對明軍形成一種扇形的半包圍態勢。如果可能的話,就是將明軍全部包圍,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就在明軍還沒有其他動作的時候,沙巴克下達了全軍進攻的命令。
他就是要用奧斯曼軍隊的優勢兵力,來欺負明軍的人數少。
一個正面足有十裡的長形軍陣,向著明軍的方陣壓了過來,這讓楊洪義開始之時也吃了一驚。
但是很快,楊洪義便明白了對方的意圖,就是要用人數來戰勝明軍。
對於奧斯曼軍隊的想法,楊洪義洞若觀火。他並沒有慌亂的讓明軍也展開隊形與奧斯曼軍隊對峙,而是命令明軍的各個方陣之間拉開距離。
這樣一來,就擴大了明軍所佔據的地面面積,使得對方包圍明軍的想法落空。除此之外,也等於加大了明軍的打擊面,有利於將更多的打擊火力釋放出來。
而且楊洪義最先放出去的,就是兩萬明軍的騎兵。
對於奧斯曼軍中的馬木留克騎兵,楊洪義是極為謹慎的。如果讓那些家夥衝入明軍的火槍兵炮兵的隊伍當中,結果就是毀滅性的。
因此對於馬木留克的打擊,就是楊洪義所關注的重點。
並沒有出乎楊洪義的預料,那些馬木留克騎兵果然從明軍的兩翼側後方包抄了過來。
但是在還有兩三裡的位置上,便被明軍的騎兵給盯上。
明軍騎兵與這些馬木留克騎兵擦肩而過,並沒有與之短兵相接。但是這並不代表不管不問,而是紛紛取出火槍,對著馬木留克騎兵們開火。
與之前明軍騎兵的戰法一樣,明軍的步下火槍兵,就是如同基地一樣不會輕易移動。而明軍騎兵們,則是可以快速移動的打擊力量。一旦將敵軍卷入火槍兵與明軍的騎兵之間,就仿佛被卷入了一個大磨盤,最終都會被碾壓成齏粉。
馬木留克騎兵雖然比明軍多一些,但也沒有到了多達一倍的程度。在上一次與明軍交戰的時候,可就損失了幾千馬木留克騎兵。
因此,這些馬木留克騎兵發現,他們在明軍騎兵的火槍射擊之下,損失一點也不比面對火槍兵方陣的時候少。
如此一來,他們就成了兩頭都無法兼顧的情況,不斷的被打擊卻無法專門的攻擊任何一方。
即使在正面還有五萬余奧斯曼的阿扎普火槍兵的情況下,也並不能影響明軍火槍兵對於馬木留克騎兵的重點打擊。
而對付正面的這些奧斯曼火槍兵,楊洪義則命令火炮先集火依次射擊,將對方的隊形打亂。而後便可自由射擊,打擊那些火槍兵密集的地方。這樣就能讓奧斯曼的火槍兵們,被火炮的打擊驅趕著成了沒頭蒼蠅。
對於那些妄圖衝擊明軍火槍兵方陣的家夥,從來都是明軍優先打擊的目標。
沙巴克沒有想到,自己費了很多時間所想出來的辦法,面對明軍的時候竟然一點作用也沒有。甚至明軍就象是早就操練過一樣,對於他所擺出來的這種大正面的戰法,應對極為熟練有效。
有心將手下的軍隊都撤回來,可是如果不戰勝明軍,隻保留實力有什麽用。
沙巴克決定孤注一擲,命令傳令兵傳令,全軍衝擊明軍的本陣,用一場混戰來結束這場戰事。哪怕自己手中的這些奧斯曼軍隊消耗一空,只要最後戰勝了明軍,就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隨著進攻的號角吹響,那些馬木留克騎兵寧肯用後背迎接明軍騎兵的火槍打擊,也要衝入明軍的火槍兵方陣。同時,那些奧斯曼的火槍兵們,也都放開了速度衝向明軍本陣。
戰場上殺聲震開,即使火炮轟響不曾間斷,也無法掩蓋這衝殺之聲。盡管明軍的火力極為密集,而且很猛烈,但面對奧斯曼的全面壓上,也有點應接不暇。
而楊洪義卻下了命令,要求明軍火槍兵堅守方陣,不動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