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華富貴如莊夢,平淡如容始方衷;
人活一世匆匆過,化作塵埃散霧中。
“熹宗,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有未盡也。思宗而在萬歷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
天啟元年,九月初六日,陰,明朝迎來她的第十五個皇帝―熹宗。
後世學者們這般評論此皇帝:“熹宗為至愚至昧之童蒙。”,甚至有些學者稱此子為:“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熹宗本人,已經化作了歷史中的塵骨,他沒法知道後世的評論,除非他得到始皇也夢寐以求的不死藥丸,可即使始皇那般的千古君王也未曾尋到,何況這被認為是個“廢物皇帝”的朱由校。
熹宗在位期間,不專國事,對於各類雜耍玩意兒倒是頗為的有興致。每每奏折上報之時,由太監在一旁傳奏,熹宗本人不曾留心奏折內裡究竟書寫了些什麽,畢竟,他也提不起興趣去知曉,他隻是大手一揮,任由親近的太監代為批閱,審查。
逐漸的,以魏忠賢為首的一批宦官勢力開始操縱朝野,成為了熹宗明面上的代言人,且魏忠賢本人,更是以“九千歲”,此冒大不諱的稱呼自居。
儼然,大明皇庭漸漸朝著所謂“宦廷”過度,且於此期間,忠臣被誣,打入苦牢的數不勝數。
權力相爭,素來誰人都不肯退讓半步來,於是朝野之上,東林黨一派形成一股強勁勢力,與魏忠賢為首的魏黨展開抗爭,爭奪執掌那權力的牛耳。
然而,皇帝支持,再加上客氏等后宮的幫扶,魏忠賢一派在此權力爭鬥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趁此兩黨爭鬥之際,原本那群處於權力漩渦外觀望中的官僚也重新選擇站場。
他們瞧見了此次黨派爭鬥中,魏忠賢為首的魏黨有著足夠大的優勢,便一股腦兒似的,紛紛倒向魏忠賢一派之中,由此進一步助長了魏黨的囂張火焰。
四下朝野都籠罩在一片可怖的氛圍之中,大多官員敢怒不敢言,朝廷此種可怖的氛圍愈也愈烈。
天啟三年,十二月,多雲,微微有光透出雲層,照耀在大明皇宮的琉璃瓦之上,魏忠賢,明朝權傾一時的宦官被正式授命,擔任東廠總督,由此擁有了巨大的實權。
天啟四年,魏忠賢任命自己的親信許顯純掌管北鎮撫司,爾後又命左都督爾耕掌管錦衣衛,自此以後,魏忠賢徹徹底底的掌握了廠衛機構,其爪牙勢力進一步延伸。
同年六月,禦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名,言道:“自宮廷至大小臣工不知有皇上,隻知有忠賢。宮中,府中,大事,小事,無一不是忠賢專擅。皇帝為名,忠賢為實。”欲借此奏折使皇帝醒悟,卸去魏忠賢一切職務,並以犯君之罪處以其極邢。
楊漣的進諫使得魏忠賢心生警惕,他派人攔下奏折,而自己先楊漣一步向熹宗哭訴道,闡述自己被楊漣等人誣陷,客氏同時也在一旁說情。
隔日,熹宗下詔治楊漣誣告之罪,楊漣鋃鐺入獄。
未過幾日,朝中大臣相繼進諫,繼續向魏忠賢發難,言明若皇帝想要保全魏忠賢,不如革其官職,讓其自行歸田,遠離朝廷這是非之地,熹宗並未理會群臣進諫。
大臣葉項高用歸田相逼,意欲借此,革去魏忠賢職位,而熹宗喜聞樂見,趁此機會,趕走了這不停嘮叨,使人心煩的老頭子,於是,他應允了葉項高的歸田請願。
群臣攻擊魏忠賢失敗,
面臨的後果是,魏忠賢利用控制的廠衛勢力對朝廷官員的迫害。 葉項高歸籍後,魏黨顧秉謙成為內閣首輔,與魏廣微撰寫《縉紳便覽》一冊,點出周宗建,楊漣,葉項高,左光鬥等百余人,稱呼其為“邪人”,又點出依附魏忠賢一派的七十余“正人”,以便隨後穿插於朝野各個官職。
左光鬥彈劾魏忠賢,奏折被魏派截奪,到了魏忠賢手上。隨即,左光鬥與楊漣官職被削,其數月間受到牽連被罷免官職人員達到數十人。
天啟四年,十二月,暴雨,雨聲掩蓋住宮中亡靈的哀嚎。汪文言被魏忠賢逮捕,由北鎮撫司許顯純拷問逼供,欲借此株連陷害朝官十余人,汪文言秉持文人風骨,堅決不肯屈服,最後被活活打死於牢獄之中。許顯純偽造供詞,言道楊漣,左光鬥等官員受賄貪汙,為遼東敗將熊廷弼說情。
左光鬥被捕入獄,赤身受到棍刑,夾刑,受審時甚至無法跪坐,隻得平躺於堂上,其不久,受盡迫害死於獄中;楊漣被重土壓身,鐵釘穿耳而死。
魏黨並未因此就放過余下的東林黨人士。天啟四年,對於東林黨人士來說是一個黑暗而又可怖的一年,魏黨搗毀各地東林書院,不依附於魏黨的人均視作東林黨人,當年被奪去官職者,達到三百余人。
國子監陸萬齡曾言:“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天啟王朝在魏黨集團的統治下排除異己,迫害朝官,殘害百姓,從而使明朝的統治愈加黑暗。
天啟五年,五月十八日,天氣漸暖,熹宗與王體乾及魏忠賢兩名親信小太監高永壽,劉思源泛舟遊於橋北,忽而狂風大作,小舟頓時傾覆,岸上人驚慌,一時竟忘了施以救援,岸上太監談敬果斷跳入水中,將熹宗救起,熹宗免得一死,隨行兩名小太監因搶救不及時,溺水身亡。
同年七月十五日,魏忠賢前往大高元殿,為熹宗做佛事法會,並放河燈追薦,乞求熹宗康健,但本就孱弱多病的熹宗經此一驚,身體更是每況愈下。
魏忠賢畏懼,一但熹宗駕崩,自己亦會被群起而攻之,性命不保。他派遣手下廠衛勢力四處尋找靈丹藥丸,同時,向民間征尋能人異士,通過術法, 民間醫術等形式,意欲讓熹宗恢復過來。
天啟七年,夏,天大熱,魏忠賢下令宮女將皇宮之內鳴叫的蟬全數捕捉,折其蟬翼,棄置於禦花台內,對外言道熹宗需要靜養。其實不然,他知曉,熹宗已然病入膏肓,恐將不久於人世,他在思考,思考熹宗死後自己的出路,屋外的蟬鳴叫得使人心煩,倒不如全部殺了算了,像鏟除東林黨那幫異己一般,斬殺個乾乾淨淨,根也不留。
八月十一日,小雨,天氣沒有往日那般灼熱,熹宗如同回光返照一般,於乾清宮西暖閣召見了以內閣首輔黃立極為首的文武百官。
約一個時辰後,禦醫為熹宗診完脈,面對著殿下的眾人言道:“聖體素來虛弱,近來因遼東戰事焦慮勞累,終於病倒。目前正在靜心修養,凡是重大朝廷事務,全由閣臣與廠臣計議商榷,用心讚襄。”
群臣由此推測是否熹宗將不久於人世,但終究還是猜測,不敢點明說出來。
天啟七年,八月十二日,晴,熹宗單獨召見了其五弟信王朱由檢,召見內容熹宗未曾明說,但四下官員皆已經知曉―信王入,繼大統。
八月十二日,陰。天陰沉,雲全都擠在了一起,將日光遮蔽。天氣悶熱,人對這天氣也感到煩悶。
當晚巳時一刻,大明王朝的天空下起了小雨,熹宗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駕崩於乾清宮懋德殿,年僅二十三歲。
同年八月二十日,信王於皇極殿即皇帝位,並將年號更改定於明年,喚作―崇禎。
大明王朝終迎來了她的第十六個皇帝―朱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