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南美做國王》第298章 昭昭天命
新官員入職典禮進入尾聲,三百余名青年官員將委任證書拿在手中,身姿挺直、儀表端莊的坐在廣場中,認真注視著站在會台中央的李明遠。

“諸君,諸位同學們,國家立國尚短,高等院校教育方面,基礎設施薄弱,你們能夠從全國數十萬青年中脫穎而出,不容易呀。”

開場肯定下面青年們為了成為政府官員所做的努力,李明遠按例為他們介紹一番當前的世界局勢。

“自從英吉利國艦隊登陸長江口,打敗滿清朝廷,遠東華夏地區的主導權逐漸落到西方列強國家手中,中原地區幾千年的天朝上國地位也被打落。

東南亞諸國、馬來半島諸國、印度尼西亞諸國,皆被英吉利國、法蘭西國、荷蘭國佔領、滲透。

歐羅巴大陸之外,這個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和領土幾乎被瓜分完畢,

它所剩下的地區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漢唐王朝萬國來朝、盛世繁華的場景,想一想漢家將士拓土開疆、血染戰場的壯闊情懷,而現如今,西域、東北、南疆等地去變成了異國領土,埋骨邊疆的將士成了孤魂野鬼!

何哉!蓋因朝廷統治之墮落,囿於遠東古土之一角,封關鎖國,以榨取本國百姓為樂!

明末天傾,至今已有二百四十余載,恰逢白皮洋夷之入侵,華夏大陸之沉淪,值此民族沉喪之危局,我等海外華人更當逆境圖強、奮力拚博,以求重樹國民之精神,改造國民之品格,共建南美之富強大漢國!”

演講、煽動是作為一名國家領袖的必備素質,李明遠嘗試著用真摯的語言打動下面的青年。

“十九世紀是新舊交替的時代,是殖民主義方興未艾的時代,貧弱的國家被強國佔領,腐朽沒落的國家被強國操控,在遠東,日本明治維新開啟不過十年,然則就是這樣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撮爾小國,就在1879年4月,正式吞並琉球王國,改琉球為衝繩縣,任命鍋島直彬為首任衝繩縣知事,以武力逼迫琉球王移居日本。而諸位外反觀滿清朝廷的洋務變法,八旗貴族和地方督撫大臣互相拆台,以洋務為名搜刮民利者不可盡數。

開啟洋務革新十余年,革新時間比之日本尚早五年,但面對日本1874年尋釁出兵台灣、1879年4月吞並琉球,滿清朝廷上下卻無人敢出聲言戰!”

漢國國民主體是從大陸移居而來的華人,分析世界局勢,不可避免要涉及到遠東中原地區。

“海水過處,皆有華僑!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來到海外討生活,但是滿清朝廷腐敗無能,即使有功名的秀才、舉人也受到八旗貴族欺壓、侮辱,所以離開故土的華人只有團結一致,把所有人的力量凝結在一起,和白皮鬼畜、當地土著爭奪,用刀和劍奪取海外華人生存的土地!”…………

李明遠站在會台上,不間斷的講了二十分鍾,其中除了一半時間用來介紹歐洲列強殖民擴張史,剩下時間主要用來向年輕官員們闡述一個理念:滿清朝廷腐朽落後、統治殘暴,八旗貴族的統治過不了三十年必然崩潰;海外華人只有團結在李明遠為主的漢國統治集團之下,才有長遠的未來。

移居南美、對中原大陸官府統治仍然抱有幻想、抑或者心存僥幸、打算脫離漢國投奔滿清朝廷,不僅得不償失,還會遭受全體海外華人的唾棄和漢國政府的打擊。

演講結束,李明遠親自接見十多名新入職官員代表,和他們每個人進行一番簡短交流後,在警衛部隊的保護下,離開會場。

第二天,

長安(科爾多瓦)、松江(布宜諾斯艾利斯)、新京(阿雷格裡港)等漢國本土的報紙上,出現了大幅有關年輕官員入職典禮的報道。“維新變法,教育強國!”

《教育早報》轉載了李明遠演講的一段話,然後將新入職的青年官員與漢國本土教育發展聯系起來,著重強調李明遠對國民教育事業的重視和十年教育建設的顯著成果。

“持續深化官員選拔體制革新,為國家輸送優秀的基層官員。”《每日紀要》是隸屬中央禮部的一家官方媒體,報道方式中規中矩,報道內容偏向基層官員任用體制改革。

“大爭之世,擴張之歲,天命大漢,再造炎黃!”

和政府機構下轄的官方媒體各有側重的報道不同,隸屬於國防軍總部的機關報《青軍報》開篇以一種氣勢恢宏的手法報道“天命昭昭,國運在漢。時值三千年之亂世,我輩漢家兒郎自當開拓進取,強擊白種西夷,守衛腳下三萬裡江山,開創華夏之未有偉業!…………”

一周後,美國《紐約時報》最新一期的時事報道上面出現一欄關於漢國的報道:“可憐的阿根廷人失去了他們的土地財富,野蠻的黃種人站在白人的屍骨上面嬉笑慶祝,願上帝保佑阿根廷人早日解脫黃種人的魔爪……”

美國國內因為白人歧視華工的影響,漢國佔領阿根廷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民間報紙利用底層白人民眾狹隘、報復的心理,大量宣揚黃種人威脅白人的言論,以圖獲取報紙銷量和社會影響力,而美國上層壟斷資本家,尤其是大農場主和紡織廠主,正趁著漢國被封鎖的機會,高價出售糧食、牲畜、農產品加工產品、紡織產品等工農業產品,根本不打算與中下層白人為伍,加入煽動政府對漢國開戰的隊伍。

農業是國家經濟崛起的基礎,根據數據統計,從1870年至1879年,漢國耕地面積增加了5倍,從1600萬畝增加到8100萬畝畝,

特別在1875年至1879年期間,小麥帶、玉米帶的開墾,使小麥產量增長近2.4倍,玉米產量增長約3.5倍,阿根廷北部濕潤地區的發展使水稻生產產量增長約4倍。同時,因為拉普拉塔地區有廣大的天然牧場,又可以在大面積耕地上種植牧草和玉米作為飼料,所以漢國的畜牧業發展非常迅速,與之相對應,屠宰、肉類罐頭加工、農產品加工製造企業等輕工業企業在十年間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逐步成長為支柱型技術產業,並且從1878年開始,本土的農、畜牧產品和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總產值超越紡織企業,成為漢國生產產值第一的工業行業。

本土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並擴大了國內市場。漢國的工業產業布局首先從農產品加工和棉紡織業開始,農產品加工和棉紡織產業首先為本土培育了一批基層工業技術人才,其次,農產品和棉紡織出口賺取的資金,緩解了政府發展核心重工業的財政緊張。

美國同樣依靠農產品起家,橫跨整個十九世紀,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業一直為美國提供最廣泛的財政收入,直到十九世紀末的最後一個十年,工業產值才超越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美國的支柱型產業。

漢國本土農業實行以家庭農場為主的生產模式,平均一戶家庭二百畝到三百畝的農業用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普遍比美國農民高出兩到三層。

拉普拉塔平原的土地肥沃程度高於美國,華人的勤奮程度也不是美國農民比得上的,因此,在農產品的出口競爭中,漢國商品具有價格上面的顯著優勢。

英國封鎖漢國海上運輸之前,在美洲諸國中,巴西內亂不斷,農產品出口遭受嚴重削弱,借此機會,漢國農產品出口額度超越巴西,成為南北美洲,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糧食出口國。

美國本土正在埋頭種田發展,受到軍事實力限制,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跨洋攻擊漢國,英國派出艦隊封鎖漢國,雖然幫了美國,但是其國內的反對聲音也越來越大。

此時的農用耕地,一畝地產量只有兩百多斤,英國從印度等殖民地運輸糧食的成本,高於從南、北美洲購買。

而且遠洋艦隊持續三四個月的海外遠征,每天的花費也讓英國政府頭疼。

英國首相格拉斯通不願讓英國卷入曠日持久的戰亂,開戰之初便不同意用武力解決阿根廷爭端,遠洋艦隊出征阿根廷以後,戈登所部未能完成解救阿根廷政府的戰略目標,戈登本人發出的請求兵力支援的電報,不僅被駁回,而且阿根廷沿岸的登陸英軍也被倫敦政府強製命令撤回巴西。

武裝乾預失敗、海上封鎖徒勞無益,7月20日,,在首相格拉斯通的支持下,英國國防大臣哈廷頓爵士發出提案,建議放棄海上封鎖漢國的戰略,以防止漢國破釜沉舟聯合巴拉圭一同進攻巴西。

不得不說,1879年的南美洲局勢混亂無比,太平洋沿岸地區,智利、玻利維亞、秘魯三國交戰未歇,漢國與智利在南部蒙特港一線對峙,巴拉圭站在玻利維亞、秘魯後面支持兩國對智利的戰爭。

東部大西洋一線,漢國正規軍兵分兩處,一處部署在阿根廷各地威懾當地白人,另一處部署於與巴西接壤邊境一線,用以牽製巴西政府的一部分正規軍,支援巴西國內的黑人暴動。

戰火連天、動亂不斷就是南美地區的真實寫照,而巴拉圭方面,蠢蠢欲動的巴拉圭國王小洛佩斯,即將為南美緊張的局勢再添一把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